栏目导语
叮!小蓝鲸新栏目《南风对线》正式上线啦!
在新栏目里, 每期小蓝鯨会带大家讨论一个热点社会话题或者是新奇的社会现象,邀请南大的老师与同学从专业的角度谈谈他们的观点与看法。
新栏目旨在将目光放眼社会, 带领大家云体验南大师生的脑力激荡与逻辑派的观点输出。
近些年,网络综艺全面兴起,尤其以“偶像养成”为卖点的综艺节目热度居高不下,全民造星似乎再次流行起来,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带火了“偶像经济”,偶像行业也进入了“2.0 时代”。自2018年的《偶像练习生》到近期的《青春有你2》、《创造营2020》、《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一模式为综艺节目带来了便捷优质的分享互动和海量的品牌与流量效益,也为选秀节目制作模式的成功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网络综艺《青春有你2》
本期“南风对线”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南大师生对此的看法吧~
特邀嘉宾老师
张红军,博士,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南京大学紫金传媒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青年研究会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高校传媒研究基地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江苏省朗诵协会副会长等。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编导,江苏电视台记者、主持人,南京市建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挂职)。
Q
主持人:张老师您好,能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偶像养成类”节目吗?
@张红军老师
“养成”一词最早诞生于日本,是以一款模拟养成游戏的形式出现的 。“养成”作为这款游戏的核心元素,玩家需要通过一定的付来培育特定对象,包括时间和金钱,使自己的培养对象在游戏中获得成功。所谓的“养成”,具备以下特点: 精心的情感投入、高粘度的参与感、 养成结果所带来的满足与认同。其实,这类节目从类型上来看属于选秀类节目,只不过,它是一种 新型选秀,跟传统选秀类节目不同的是,偶像养成类节目的选拔模式有所调整,增加了粉丝对节目的参与和引导,就是所谓的“全民制作人”,与“秀”相对比,偶像养成类节目更加放大了“养”的过程,这是它的核心所在,我们可以称之为“ 粉丝召唤”结构。
网络综艺《创造营2020》
Q
主持人:近期是否关注了“青春有你2”“创造营2020”“乘风破浪的姐姐”等选秀成团的偶像养成类综艺呢?你觉得此类节目的影响力如何?
@19 经管 云子荳
这类节目影响力很大,全民关注,已经成为一种热播现象。我将其作为生活的调剂品,娱乐自己,激励自己。
@18 新传 月月
都有或多或少的关注,我认为此类节目的影响力和人气很高,不论是在微博、b站、朋友圈以及其他社交平台,我都可以看见这类选秀节目的相关信息,可以说这种节目已经成为了热点和爆款。
网络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
@18 田田
我觉得这类节目的热度的确很高,特别成团夜那天,朋友圈的内容几乎全是相关讨论,我都没想到竟然有那么多朋友在看。我觉得可以说是一种现象级的综艺类型了,不亚于之前《中国好声音》等节目。不过我感觉这类节目的受众比较单一,主要以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主,观众年龄范围并不广泛,影响力可能局限在年轻群体中。
Q
主持人:你认为此类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和前些年红极一时的选秀节目如《中国好声音》等节目相比,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成功在哪里?
@17 法学 小周
形式上,都是观众作为全民制作人,有投票、选择的机会,参与感强。内容上,一是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参赛选手一般都是偶像系长相、风格不同的俊男靓女,当然也更吸引人;二是偶像养成类节目也不仅仅展现舞台上的一面,舞台下的训练、生活也让观众走近了平时认为距离较远的“艺人”。
@18 新传 月月
没有过多的了解中国好声音,相比之下,我觉得这类节目具有比较强的“养成”属性, 不仅在节目中可以看到选修节目中男孩女孩和姐姐们的“成长”,而且我作为观众容易与他们产生共鸣,中国好声音更像是专业的声乐竞技,观赏性比较强,养成属性比较弱。
网络综艺《创造营2020》
@张红军老师
偶像养成类节目的核心可以称之为“粉丝召唤”结构。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赋权,让粉丝参与造星过程,以此来增强节目的粘性。拿创造101来说,节目招募了一大群美少女,在她们还是普通人的时候就推到粉丝面前。这些女孩一边接受专业的训练,一边接受着粉丝的评判和意见,同时,通过一次次公演,他们和粉丝之间可以更深层次互动,通过粉丝们的支持,以人气投票的方式,最终获得出道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和粉丝之间的联接更为紧密,就像是家人朋友之间的支持一样。对于粉丝来说,当自己支持的女孩终于成为明星时,他们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所以,与其说是偶像的成功,还不如说是“粉丝制造”的成功。
可以说,偶像养成类节目是否能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它 和粉丝文化、粉丝经济的契合度。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认为,“粉丝”是一种主动的信息消费者。他们不仅能够消费文本,而且在消费过程中有其主观能动性,希望文本按其所愿发展。这里,“文本按其所愿发展”是关键。跟传统的选秀节目相比,养成模式的最主要优势就是它是一种C2M模式,也就是顾客直接对接制造商的模式。传统造星模式是B2C,按照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的顺序,最后推向市场。但问题在于,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节目就会失败。而养成模式会让粉丝参与进来,根据粉丝的需求来调整明星的风格,有一种DIY的感觉。这符合粉丝文化的特点。另外,偶像养成类一般都是偶像组合,而且人数众多。只要风格个性不同,“总有一款适合你”,这样,粉丝数量就是单个艺人圈粉的叠加。
Q
主持人:其实自18年《偶像练习生》、《创造101》播出,偶像养成类综艺首度爆火以来,2019年的《青春有你》、《创造营2019》都没能延续其热度,并没有获得较大关注,你认为此类类节目能够在沉寂之后再度翻红的原因是什么?
@18 新传 月月
我之前没有怎么关注《偶练》和《创1》,更没有关注到2019年的选秀节目,但我觉得今年节目又翻红有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疫情期间大家外出的时间减少了,看电视剧、综艺成为了宅家期间主要的娱乐方式。另一方面可能是这次的节目嘉宾们身上自带“槽点”“热点”,每个人性格都不一样,节目中戏剧性冲突和矛盾比较多。
Q
主持人:作为此类节目的受众,你属于什么类型?是偏向打发时间、寻求娱乐的旁观路人,还是真情实感为选手打投的粉丝,亦或是带着挑剔、甚至批判的评论者?
@17 法学 小周
我应该是介于打发时间、寻求娱乐的旁观路人和真情实感打投粉丝之间;我本人不是一个很容易被外貌或者简单的几次台上台下表现就被艺人吸引的人,可能会因为一些表现对选手有好感,但短期的娱乐节目难以让我产生较深的真情实感。所以我起初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但是在后期有比较喜欢的选手时也曾经投票过,觉得举手之劳而已,自己只是为能让自己开心的事做了一点点的付出。
@18新传 月月
我是吃瓜群众(路人),这次是机缘巧合之下才开始追《青春有你2》和《浪姐》的,原因可能在于之前一直都是不混饭圈不追星的纯路人,也对此类节目没有什么兴趣。现在看了以后觉得这类节目还真的蛮有趣的,但是感觉真情实感搞选秀太伤心太累,没有转化成粉丝。
Q
主持人:在节目播出期间你是否为某位选手进行了投票助力,是怎样的心理驱使你进行了投票助力?你pick的选手是否成功出道?最后的成团结果给你带来的怎样的影响?
@17 法学 小周
是的,投票助力的时候存在着一定成本,我顺便开通了该平台的会员换取更多的票数(当然也想顺便充个会员);我pick的选手能力强,跳舞很有感染力,性格非常好,过去的经历也很坎坷、有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怜爱”之心;我希望她能够出道成团,想要帮她完成梦想做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事情;最后她的确成功出道,出道夜当晚我也很开心。
@18 新传 月月
有进行投票,如果时间算成本的话。其中最吸引我的点就是,她们业务能力强、性格好、乐于助人、还能坚持自己的个性。就是想让自己关注了一整季的选手出道,不想让努力又有实力的选手淘汰。成团结果对我来说,其实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是让我明白了不要真情实感搞选秀。
网络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
Q
主持人:你觉得这类节目是“真>秀”,还是“秀>真”呢?
@18 新传 月月
我觉得还是“秀>真”的程度多些。比如节目制作方会有意在节目的后期制作中通过剪辑手法将对抗双方的摩擦放大,以此来获得更高的关注度。通过剪辑故意制造矛盾,无形中影响了观众对选手的观感,引导舆论,甚至引发网络暴力,降低了节目的公平性。
Q
主持人:网络上有好多网友吐槽此类节目是“成团即糊”,快餐式的造星与不成熟的造星产业链使得选手在节目结束后就失去了热度,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17 法学 小周
这样的选秀平台并不能做到全部负责任,选秀平台难以有系统的发展模式,能做好后续的发展安排得太少。 只为赚选秀时观众的眼球和经济效益其实很不合理。
@18 田田
我觉得这主要是 我国养成类的造星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各方资本主要集中在了选秀这一过程,而忽视了后期的团队的整体打造与运营。成团后各成员大多自己发展自己的了,合体往往只有成团舞台和告别舞台,作为团体的作品比较稀缺。我觉得这一点可以借鉴日韩,他们的偶像养成类节目比中国起步早很多,也相对成熟。
Q
主持人:你在观看此类节目的过程中是否有所收获?你认为你此类节目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有哪些?
@17 法学 小周
我发现选手们即使吃得很多,但是因为长久练舞,所以选手们的身材还是保持得很好, 这也促使我开始运动。对其中一些坚持了很多年依旧在坚持唱跳的选手也十分敬佩,有梦想敢于追逐,即便是年岁渐长、不断碰壁也还在继续坚持。不过凡事总有两个方面,一些选手的文化水平不高或者个人素质并不高,能否给年轻的观众带来积极影响是存疑的。另外,有些观众尚未树立较好的三观,疯狂的打投或者被夸大占用的时间对年轻观众的身心、生活都会有不理想的影响。
@18 新传 月月
当然有收获,让我看到了打投的快乐和痛苦,还有一些男孩女孩们为了追求梦想的力量会感染到我。 积极作用是偶像真的是有力量的,你在偶像身上获得的力量真的能让一个普通的人充满动力。消极作用就是,这对于青少年们的职业和价值观引导可能存在负面影响,选秀、当明星不是容易的,也不是唯一的出路。
@张红军老师
在此类节目中, “偶像”真实的品格、文化素养等象征着个人特点的信息被媒体所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媒体经过多重“加工处理”、精心打造过的“商品”。这些“偶像”的衣着时尚、出境形象、甚至性格人设,背后大多有所属的经纪公司的安排和操纵,他们的制造实质是由受众来决定的,根据受众需要和心理所打造出来的符合他们喜好和口味的。 偶像养成类节目具有明显的泛娱乐化特质,存在着身体消费、视觉消费、情感消费、符号消费的消费诱导倾向,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大行其道,使得受众沉迷于节目浅层的感官刺激,被资本所裹挟而盲目消费,对现实生活的思辨能力下降,从而对我国的社会文化观念及青少年发展造成误导。
人民日报曾发文表示: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网络视听节目就会跑偏,乃至走入歧途;而没有积极的思想内涵,节目就会流于浅薄,毫无营养可言。娱乐须有度,竞秀守底线,请勿为了赚取眼球故意制造话题,更不能受利益驱动一味消费青少年。
希望我们的偶像综艺能够更加人文价值与精神内涵,能够注重挖掘励志、成功、温暖的故事,去弘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属于年轻人青春韶华的正能量,这才是偶像养成最重要的内核。我们作为普通观众或是粉丝,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此类节目中汲取有益的内容。
采访、文编 | 艾琬柠、王瑜
美编 | 王瑜
图片来源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