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十年前白粥第一次到北京旅游的时候,当时帅气的导游带我们一行人去吃了一顿地道的北京烤鸭大餐。
饭后众人都很满足地歪靠着椅子聊天,这时导游走过来对我们说,特地跟厨房加点了一份驴打滚给我们尝尝鲜。
驴打滚是什么东西?当时我下意识就跟导游回了一句,驴子肉我们不吃。导游哈哈笑着回答我,菜上来你就知道。
一道团子似的点心递了上来,那就是我第一次吃到驴打滚,号称北京小吃中的扛把子。
驴打滚是民间给起的俗名,其实它原来是叫豆面卷子,是满洲以及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
驴打滚在北方民间流行由来以久,据称其源自满洲,缘起于承德,后来由于清朝的八旗子弟爱吃粘食,驴打滚很快就传到京城,并最终盛行开来,成为北京的一种风味小吃。
关于驴打滚名字的是怎么来的没人说得清,较为流行的是有两种说法,这其中一个说法就和乾隆皇帝有点关系。
>>>乾隆与驴打滚<<<这乾隆皇帝也很喜欢和美食闹绯闻,故事是这样的。
传说乾隆当时平息了大、小和卓叛乱后,把一个维吾尔族首领的妻子抢到宫中作他的妃子,那就是香妃。
香妃刚被抢到北京后,茶饭不思,这可急坏了乾隆皇帝。于是他传旨给御膳房,说:如果谁能做出香妃爱吃的东西,将得到大大奖赏。
御厨们绞尽脑汁地使出了看家本领,各种山珍海味经典名吃一做完就端到香妃跟前,但她连看也不看更别说尝一口。
无奈之下,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营的人给香妃做家乡吃食送进宫。
另一方面,香妃的丈夫艾买提自香妃被抢进宫后,也来到北京混进白帽营里,到处打听香妃的下落。
当他听说皇帝下旨让白帽营的人做一样最好吃的东西送进宫去给香妃吃,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就做了一盘他家祖传的自制点心米团子,心想香妃见到这米团子,就会知道他来了。
米团子做好后,太监前来问这食物的名字,艾买提灵机一动,回答到它叫驴打滚。宫女把驴打滚端到香妃面前,香妃看到这米团子,睛睛一亮,知道丈夫来了,便夹起一个吃。
乾隆听说香妃吃东西了,高兴得什么似的。下旨让艾买提天天做驴打滚送进宫来。从此,艾买提就天天做驴打滚送进宫来,这小吃也就出了名,再后来才流传到了民间成为大众小吃。
关于乾隆和各种民间小吃的绯闻白粥向来是不怎么信,因为民间喜欢对高耸皇墙内的故事添油加醋,可信度一直不高。
唯一能确定的是,乾隆皇帝在古代绝对是个十足的旅游达人,十足的吃货,在要是在今天,我们得称他为网红乾隆了。
>>>慈禧与驴打滚<<<另一个流传版本是和慈禧太后有关。
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游玩頣和园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储秀宫,突然想尝点新鲜玩意儿,便吩咐总管李莲英备膳食。
于是乎,御膳大厨紧张地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小吃。
新菜刚做好,当班小太监小驴儿准备承上,谁知这小驴儿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
这可急坏了所有人,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
慈禧太后一吃这新玩意儿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李莲英:“这东西没吃过,叫什么呀?”李莲英想了想,看到瑟瑟发抖的太监小驴儿,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
从此以后,就有了驴打滚这道小吃。
>>>名俗味不俗<<<总而言之,我认为驴打滚的叫法还是因为外观,在沾上黄豆面后,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才得名“驴打滚”,形象生动。
而民间对小吃附加一些传说,只是为了使得这类小吃更受民众喜欢。打个比方说,倘若有人问你要不要吃一下米团子,你可能不一定会理睬,但是如果说这米团子可是慈禧老佛爷的最爱,我敢保证所有人都会想去尝一口。
民间驴打滚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承德驴打滚以黍米为主要材料,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驴打滚制作并不难,周末闲暇在家做上一盘驴打滚当零食小吃,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制作时注意皮馅都要卷得均匀,层次分明,筛上黄豆粉后香味特别浓郁,吃起来口感就是香、甜、粘,一口一个,满满的幸福感。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
这种小吃现今已是一年四季皆能买得到,其中各家做法用料也和传统有些许差别,唯独不变的是它这奇怪的名号。不知由来的人听到这俗名,或者还是会像我当初一样以为是驴子肉做的东西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