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打滚
源自塞外的“驴打滚”,盛行于中国东北地区,以辽宁省最擅制作。
其正名叫“豆面卷”,北京另称它为“豆面糕”。其做法是先把黄米浸泡淘净,放簸箕中,滤干水分,经磨粉炒熟后,用碾子轧成面团,入笼蒸熟。再把熟面团掺粉擀成薄片,然后自一端卷起,边卷边撒豆粉,由于它的最后一道工序,像煞毛驴在沙地里打滚,因而得名。
驴打滚色呈金黄,味道香甜不腻,口感则软黏带爽,实为敬客及自奉的佳品。而在品尝之时,如能搭配鸡汤、苜蓿汤或氽羊肉汤,滋味更美,令人百吃不厌。如果将其制成甜点,亦觉清新干爽适口,以此佐佳茗或酸梅汤,清洌顺口,深有回味,诚妙不可言。
清代《燕都小食品杂咏》上记载着:“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原注:黄米黏面,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成球形,置盘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作者对这种听起来不雅,却满风趣的外号,啧啧称奇。
马打滚
“马打滚”则来自闽南,是福建省长汀地区名闻遐迩的小吃。【更广泛的说法是马打滚是湖北恩施、江西南昌、湖南湘西的一种特色小吃,它是汤圆的一种,同时叫之为“元宝”(尤其在春季期间常这样称呼,含发财的意思)。】
它原名“麦打滚”,做法似与“驴打滚”雷同,但材料完全不一样。
其做法为先将大麦或荞麦用小火炒熟后,磨成粉当主料,再把黄豆炒熟磨粉与研细的糖末搅和,接着取熟麦粉调入清茶或开水拌匀,制成荔枝大小的圆粉团,置入有豆粉和糖粉的大盘中,反复滚动,裹上一层豆、糖粉即可供食,别有风味。
“马打滚”应是“麦打滚”的谐音,但当地人的说法却不是这样。说是在民国初年时,英国籍的女传教士詹嘉德,曾在某家,尝到此一美点,称赞不已,并以长汀土话说了一串顺口溜,其词云:“马打滚,马打滚,愈滚愈甜,愈甜愈滚,一口一个,边吃边滚。”一时传为美谈。姑不论其真相为何,目前长汀乡间凡种大麦或荞麦的人家,每在收成后,家家都会制作这道点心,除自家受用外,也会馈赠亲友,很受大家欢迎。
题外话
除了马打滚和驴打滚,还有一种小吃叫牛打滚,属于贵阳地区地道小吃,因其做法中最后一道工序是在装有黄豆面的盘中滚一遍,与牛在田间打滚有形似之处,故取其名。
资料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