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明星和二线明星的划分并不源自中国本土,而是借鉴了国际上确立的明星等级分类体系。在这个领域,国际上将明星划分为20个等级,主要依据他们的知名度传播范围和持续时间。中国娱乐圈对此进行了简化,形成了一线、二线、三线等分类,最低级别是18线艺人,而9级被视为明星的及格线。尤其是2000年后,台湾地区的艺人越来越多地进驻大陆市场,借机拓展自己的收入来源,并试图压制当地艺人的成长空间,因此,广泛推广了一线、主番等明星地位的体系。
在当时,观众经常能看到大陆一些知名男星出现在台湾不太知名艺人的配角位置,例如在《赤壁》等大制作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出现。自2014年后,像BAT这样的互联网新兴力量开始逐渐进入娱乐产业,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和提升项目的成功率,他们开始利用粉丝量等数据进行量化评估。尤其是郭敬明的《小时代》在当时虽然遭遇了不少批评,但确实为他带来了可观的财富。
随着影视公司逐渐重视市场数据和艺人影响力,很多专业期刊,比如电影艺术、当代电视,以及一些主流媒体如南方周末和新京报,都开始通过详尽的分析来建立明星分类的标准。从这一时期开始,影视公司在项目策划与艺人包装时,逐渐引入分级体系,以评估艺人价值和市场定位。
微博、豆瓣的兴起加速了公众对明星等级的认知和讨论,综艺节目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掀起了一场娱乐界的新浪潮。各大长视频平台通过社交媒体的粉丝数量、作品的播放量和商业代言情况等数据,对明星进行了量化和分级。基于这些分级标准,电视剧的购买价格也逐渐演变成了差异化的模式。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提升这些数据能够有效促进公司股价的上涨。
面对这样的市场需求,制作方自然会竭尽所能地迎合。而随着明星群体,特别是流量明星的收入迅速攀升,某些顶级明星甚至能够在巅峰时期一天内赚取高达208万元人民币的收入。
这种加速发展的趋势也催生了诸多令人惊讶的现象,例如,许多电视剧中的演员居然能够在不出席现场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演出”。随着这一场景的持续发展,电影行业成为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毕竟,观看电影是需要花费真金白银的。
一些从业者试图重现《小时代》的辉煌,但实际上,乐于为明星慷慨解囊、鼎力支持的粉丝群体,远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庞大。同时,导演和投资者们错误地认为,只要请到明星参与,电影便能稳获成功。由于这种误判,他们在电影其他关键环节上,比如编剧的打磨、拍摄质量的把控和特效制作上的投入,都大幅度削减。
然而,这种短视行为终将让他们自尝苦果,市场也会对他们反击。一次次的欺骗只会让观众失去耐心,毕竟电影并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观众可以选择观看,也可以选择放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