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我们判断一位歌手的标准主要是通过他们的音乐专辑。但到了2025年,衡量一个歌手的标准已经发生了改变——那就是是否具备偶像市场的受众。而音乐,渐渐沦为了偶像市场的附属品。职业歌手也逐渐走向了“职业偶像”的异化道路,真正的音乐创作反而遭受了伤害。
那么,为什么近十年来,几乎所有的歌手都开始转型成为偶像?他们的音乐逐渐失去了传统专辑的影响力,而更多地依赖于偶像粉丝经济的曝光。那么,连单依纯、周深、毛不易这些新时代歌手也纷纷投身偶像领域,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这背后,是大量非偶像粉丝对这些歌手的非议。从周深到单依纯,每一次亮相、每一条网络评论都夹杂着强烈的网络暴力。这是否反映了华语音乐行业的畸形发展呢?今天,我们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深入解析:
1. 歌手偶像化,实际上是资本利润最大化的选择。如今,像周深、单依纯、毛不易等天赋异禀的新兴歌手,必须迎合这种趋势。从2015年起,华语音乐行业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早期的歌手以音乐专辑为主攻方向,但随着2005年唱片行业因数字音乐崩溃,唱片公司也逐步走向衰败。
新兴的资本开始注意到偶像歌手市场的潜力,像《超级女声》这样的选秀节目也为偶像经济打开了大门。李宇春、小虎队、四大天王等人,早期就有着明显的偶像歌手定位。随后的鹿晗、蔡徐坤、TFBOYS等更是不断证明,偶像化才是资本选择中利润最大化的方式。
这种商业逻辑背后,其实就是“付费用户”的思维。偶像化的核心是让粉丝产生强烈的追随欲望,进而推动消费,比如高价专辑和演唱会门票等。相比之下,早期的华语音乐市场并未打通付费渠道,盗版横行,导致无法通过正当渠道获取利润。
因此,流量至上成为了新时代歌手的选择。偶像歌手拥有的流量与传统歌手无法相比。例如,谭维维的音乐虽然优秀,但其关注度和流量远不如周深等人。这背后,正是商业化的抉择。
2. 歌手的偶像化使得像周深这样的歌手,开始通过影视剧歌曲获得新收入来源,传统的音乐专辑逐渐被忽视。从2022年开始,周深演唱的影视剧OST(插曲)成为了华语音乐市场最快速且最赚钱的途径。短短一年,周深就为超过20部影视剧创作并演唱了主题曲或插曲。
然而,这也带来一个问题:音乐开始走向流水线化,缺乏创新。周深的歌逐渐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势,虽然他的音乐水准很高,但整体的听感远不如初时让人震撼。这让音乐逐渐沦为偶像效应的附庸。周深的演唱更多地依赖于他的偶像效应,而非音乐本身。音乐的选题和主题,逐渐成了他人设的延伸。
事实上,职业歌手与职业偶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歌手的使命是创作更好的音乐,而偶像的目标则是赚更多的钱。周深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音乐逐渐呈现出资本化的特点。谁能赚到钱,谁就拥有话语权。在如今的华语音乐市场,最懂得如何赚钱的,往往是那些最不懂音乐的人。
3. 周深的偶像化,其实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和个人无关。歌手进入这一行业的目标通常有两个:实现个人梦想和赚取丰厚的利润。而资本的运作,恰恰满足了这两点,因此歌手无法拒绝偶像化的趋势。与早期相比,依赖唱片销售的收入变得微不足道,偶像化才是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但是,偶像化的过程并非没有问题。对于歌手个人来说,偶像的魅力巨大,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偶像化带来的争议,以及网络上的负面评论,都成为他们无法回避的现实。
总的来说,歌手偶像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周深、单依纯、毛不易、汪苏泷等人无法抵挡资本的推波助澜。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希望周深能创作出更多富有艺术深度的作品,而不是陷入流水线化的同质化逻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