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KOL(关键意见领袖)营销模式在中国市场日益兴起。根据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企业在KOL上的投入预计将增长13%,入驻小红书的MCN(多频道网络)数量已经翻了两倍,而蒲公英的收入更是一跃上升了1.4倍。同时,巨量星图中,粉丝量在十万以下的达人数量已突破千万,充分显示出KOL市场的繁荣景象。联合利华的新任CEO也公开表示将社交媒体预算占比从30%提高至50%,种种迹象表明,品牌方似乎对KOL的依赖愈发加深,认为只要与KOL合作,就能获得流量与销量的双丰收。然而,现实真的如此美好吗?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品牌方在KOL投放中能否收获预期的回报。
KOL合作为何陷入流量泡沫?
在与KOL合作的过程中,许多品牌方反馈,KOL带来的“爆文”概率显著下降。究其根本,问题恰恰在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言,商业流量池的曝光逻辑与自然流量池截然不同。尽管品牌花费了重金试图通过达人内容来获取大量流量,这些内容最终仍会被纳入流量池限制之内。
一般来说,商业流量池中的内容曝光量即便能超出预估值的10%-20%,也已被视为令人欣喜的成绩。并且,随着平台对收入的追求,投流成为了他们的一种创收方式。用户如果发现某个商单视频播放量仅为几百,而同期非商单视频却数万的点击量,不必感到意外,这简单地反映了投流的缺乏。在现有的KOL营销环境下,品牌、达人和MCN都需投入流量,才能期待得到应有的曝光,这无疑提升了品牌的营销成本,同时也使得投资回报率明显降低。
内容创作的目的:相互矛盾与利用
除了寻求KOL本身的流量外,品牌方普遍期望通过KOL的创作力产生爆款内容。然而,现如今这种期待似乎愈发奢侈。一个重要的原因便在于社交平台的算法逻辑与品牌方所追求的内容展示存在天然的矛盾。以抖音为例,视频的前3秒吸引力和5秒完播率至关重要。达人为了迎合数据预期,常常将品牌信息藏于视频的后半段,这导致许多用户在注意到产品信息之前就划走了视频。
与此同时,现代用户对于软广的接受度也出现了显著下降。曾几何时,当用户看到富有创意的软广时,评论区常常充满夸赞,如今则多是反感与抗拒。以欧莱雅与小宇宙的合作为例,尽管该项目有效借势了播客热潮,但节目的收听率按平均水平下降了50%。为避免产生负面情绪,许多品牌选择与达人开展直白的产品评测,以确保内容的真实可信,但这并未能保障营销效果。
个人信任的商业属性正逐渐减弱
在最初,KOL作为“意见领袖”能够与粉丝建立起基于个人影响力和专业知识的信任关系,而这一信任曾促进粉丝对其推荐产品的信赖,进而实现了有效的口碑传播。以Papi酱为例,她凭借幽默搞笑的风格与对美妆产品的专业洞察,成功帮助多个美妆品牌赢得用户信任。然而,随着KOL商业化程度的加深,许多KOL逐渐将个人账号视作媒体平台,由此带来的变现模式意在通过接单获益,这反而削弱了其原有的信任价值。
一份第三方报告显示,KOL给予品牌方的价值正逐渐从“提升考虑度”转变为“增加曝光量”。尽管KOL合作未能够给品牌方带来意想之中的惊喜,但这并不意味着品牌方应当放弃KOL,而是应该以“媒介思维”优化投放策略。以下为建议:
筛选阶段要重视账号的商单内容表现,分析达人在抖音的自然表现与星图表现。 投放过程中,应通过关键指标评估是否投流,让数据支撑决策。 投放后利用媒介类相关指标来衡量达人的投放价值,比如抖音的回搜和小红书的小红星。 持续关注与反思的必要性在KOL营销逐渐成为主流的今天,企业的投放策略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方案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投入,还需关注相关数据指标及后期效果的评估。品牌方应与KOL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突破传统的广告思维,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内容质量的提升以及用户体验上。
结语
综上所述,KOL营销虽然在短期内无法为品牌带来惊喜和期待的火爆效果,但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更需从长远的角度进行考量。未来,品牌方在KOL营销中,唯有通过科学的投放、合理的指标监控与持续的策略优化,才能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寻求到新的商机与突破点。继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未来或许还有更多的精彩变化值得期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