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追星热潮下的粉丝群体消费行为解析

发布时间:2025-11-24 02:45

一、消费行为特征:

2024年的演出市场见证了追星经济的蓬勃发展,行业数据显示,2024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达796.29亿元,其中大型演唱会票房突破260亿元,同比激增78.1%。这一数据背后,是年轻消费群体的强大推动力——在2900万观演人次中,近八成是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

细分后,粉丝的行为呈现出三大特征:

第一,情绪驱动型消费:79.4%的年轻受访者表示,其主要动机是“获得沉浸式情感体验”和“通过演出获得心灵疗愈”,而非单纯寻求娱乐。

第二,年龄分层的消费偏好:12-18岁粉丝群体占比达73.2%,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对周边产品(如偶像小卡、应援物等)的消费贡献近35%。相比之下,成年粉丝更倾向于购买演唱会门票、数字专辑等高单价商品。

第三,跨文化消费扩展:自2023年腾讯入股韩国SM娱乐公司后,2024年SM数字专辑在华销售额同比增长67%,显示出粉丝为跨国偶像内容付费的意愿。

这些行为共同体现出当下粉丝消费的核心逻辑:以“情感连接”为核心,覆盖线上线下、本土跨国的多元消费场景,且不同年龄层的行为偏好与消费能力高度匹配。

行为动因:粉丝消费的底层逻辑

粉丝上述消费行为的产生,并非单纯的“追星热情”,而是底层需求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可归结为三大动因:

高压社会下的情感补偿需求

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生存压力促使消费重心转向情感满足。202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1179万人,青年失业率长期高于15%。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许多年轻人陷入焦虑。处于压力下的粉丝明确表示“购买偶像周边、观看演出能缓解焦虑”。对他们而言,偶像是压力释放的载体,消费行为与情感慰藉直接挂钩。

精神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青年消费从“实用导向”转向“精神满足”——粉丝消费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体现。据普华永道《2024-2028年全球娱乐与媒体展望报告》预测,2023-2028年间,中国娱乐与媒体行业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51%,高于全球平均的3.91%。粉丝经济的增速又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驱动力源于粉丝为“情绪价值”付费的意愿提升:超60%的粉丝认为为偶像花费不是“浪费”,而是“为精神愉悦付费”。这种心态直接推动了演唱会、数字专辑等精神消费的增长。

社群归属感的需求

粉丝消费不仅是个体行为,更是确认“社群身份”的方式。一位16岁的粉丝在访谈中解释:“现实中难觅知己,但在粉丝群里,大家为支持偶像共同努力、分享周边——我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这种归属感通过集体消费得以强化:购买相同周边、参与集体应援、为偶像项目众筹等。这些行为帮助粉丝获得“群体认同”,而“不消费可能被排斥”的潜在规则也进一步维持了其消费行为。

行为影响:理性价值与行业乱象并存

多数粉丝的消费行为伴随正向价值,调研显示,75%的受访者认为追星消费给生活带来积极影响,如“通过偶像的努力获得学习动力”“追星是快速的情绪补给途径”。更关键的是,消费行为推动理性意识的养成:超过60%的粉丝会根据自身经济状况设定消费上限,72%的受访者表示通过追星学会规划开支;在选择购买决策中,粉丝将产品的实用性选为第一考虑因素,其次是“偶像本人的认证或使用频率”和“产品的质量”,表明粉丝在消费决策中既关注偶像的直接关联度,也重视产品本身的实际价值。而产品在粉圈的热度或流通程度排名最低,反映出用户更倾向于个人实际需求而非群体潮流驱动的消费行为。总体来看,理性因素在追星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行业中存在的负面操作,直接导致了部分粉丝消费行为变形。最典型的是票务现象,2023年韩国女团BLACKPINK”Born Pink”世界巡回演唱会香港站,原价1388港元的门票被黄牛炒至8000港元以上,溢价近6倍,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收到超200宗投诉,八成涉及黄牛票诈骗。这种乱象迫使粉丝要么支付高价,要么错失消费机会,严重背离情感消费的初衷。同时,低龄群体的行为变形也值得警惕。12岁受访者透露,部分粉丝群内存在“不氪金会被鄙视”的氛围,自己在攀比和冲动心理下容易高价购入周边。数据显示,35%的未成年人会通过超前消费来满足追星需求,28%曾因追星消费与同学争执,低龄群体判断力不足、消费能力有限,却易受粉圈文化影响陷入非理性消费,形成“行为与能力不匹配”的风险。

外部力量的协同引导

当前政策与行业实践已形成协同机制,通过针对性措施改善粉丝消费行为:

政策层面:2024年“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关停违规账号、处罚违规机构。越来越多演出实行“实名制+一人一票”,将二级票务流通率从25%压降至8%以下,有效遏制黄牛囤票,恢复购票公平。

行业层面:腾讯与SM娱乐合作的“粉丝消费提醒系统”覆盖超500万未成年用户,已拦截12万笔异常交易。在头部娱乐公司要求质检部门提升标准后,产品退货率从15%降至6%,减少了高价低质商品对粉丝的伤害。

未来展望

基于当前趋势,粉丝经济将呈现三大转变,重塑粉丝消费行为:

情感消费深度个性化:预计到2026年,基于AI情绪分析的定制内容将占粉丝经济30%。数字分身偶像将通过AR技术实现专属互动。

沉浸式体验升级:虚拟演唱会市场预计在2028年突破80亿元。VR/AR技术将实现居家沉浸式观演,满足不同消费层级粉丝的需求。

全球化与本土化融合:娱乐公司将针对中、韩等市场对同一艺人团体采取差异化运营策略,使跨文化粉丝消费更具“文化共鸣”。

粉丝消费始终围绕“情感连接”展开——它既是高压社会下的精神出口,也是青年消费升级的缩影。未来,在个性化、沉浸化、本土化及多方引导的驱动下,粉丝消费将更好地平衡情感需求与理性边界。唯有坚守“情绪价值”核心,粉丝经济才能持续滋养正向成长,实现健康有序发展。(涂景媛)

编辑| 侯宜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粉丝经济:追星热潮下的粉丝群体消费行为解析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95034

相关内容

明星效应下的粉丝经济与消费行为剖析
粉丝经济:探究明星粉丝的消费行为与影响
粉丝经济:粉丝的购买行为分析
“粉丝经济”中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docx
粉丝经济下的消费行为与模式研究.docx
社交媒体时代明星粉丝群体消费行为探讨.pptx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粉丝经济研究.docx
粉丝群体如何为偶像创造经济价值——以王凯的粉丝群体为例
粉丝经济助力商场:追星也能带动线下消费!
粉丝消费行为分析 杨婷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