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最近在接受采访时,直截了当点出:“俄中经济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它像一记重锤,砸醒了不少人对两国合作的刻板印象。
普京这话出自8月30日的采访,谈的正是两国经贸合作。 他直接说自2021年以来,双边贸易额增长了约1000亿美元,中国稳稳坐上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子。
俄罗斯有丰富的能源和资源,中国需要这些来稳住工业命脉;反过来,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和消费品帮俄罗斯填补了市场空白。
普京强调的“前所未有”,不是夸张修辞,而是基于事实的判断——两国贸易从2018年破千亿,到现在规模翻番,中间经历了疫情、制裁和地缘摩擦,却没被绊倒。
回想上世纪50年代,中苏一度亲密无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工业项目,那时候的合作像老大哥拉小弟的手,帮着建厂修路。可后来因为意识形态分歧,关系走下坡路,60年代末甚至剑拔弩张,边境上擦枪走火的事儿也不是没发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大部分遗产,但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西方制裁像紧箍咒一样勒着脖子。俄罗斯经济一度下滑,军费缩水,常规力量发展跟不上趟儿。
中国崛起速度让西方坐立不安,美日韩澳在亚太围堵,台海、南海风波不断。两国处境像照镜子,面对同样的外部压力,自然而然就靠得更近。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升级,中国成了俄罗斯转向东方的关键支点。2001年中俄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奠定了基础。普京上台后,这关系越发铁杆,领导人会晤从一年一次变成隔三差五。
2025年上半年,两国高层互动就没停过。3月,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直言,中俄关系站在新型大国关系前列,历史逻辑和内生动力都没变。
经贸是中俄关系的硬核支撑,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中国海关总署1月13日公布,2024年中俄贸易额创纪录达2448.19亿美元,同比增长1.9%。 这数字背后,是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在发力。
俄罗斯出口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些大宗商品,中国进口占比超七成;中国则输出汽车、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帮俄罗斯消费者省了不少银子。
2025年开局虽有波动,前7个月贸易额1258亿美元,同比降8.1%, 但7月单月环比涨8.7%,显示出回暖迹象。
专家分析,这降幅主因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和全球经济放缓,但结构在优化,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上升,长远看潜力巨大。
俄罗斯出口中心总经理韦罗妮卡·尼基申娜在沈阳展销会上说,尽管制裁制造困难,2025年贸易额仍将创纪录。
能源合作是重头戏,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石油供应商,2025年上半年油轮队在渤海湾排队卸货,管线输送顺畅。天然气方面,“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二期推进,压缩站阀门一开,气体就源源不断。
俄罗斯能源部报告显示,中国通过管道进口天然气同比增长20%。 可再生能源也没落下,西伯利亚风力发电项目中俄联手,预计带来环境和经济双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徐坡岭指出,2024年贸易新高来之不易,结算超90%用本币,减少了对美元依赖。这势头会继续,民间结算渠道已见成效。
军事合作是另一大支柱,让中俄关系更有底气。两国军队互信深厚,联合演习从2003年起步,到现在规模越来越大。
2025年3月,中伊俄“安全纽带-2025”演习在伊朗海域举行,三国派出10余艘舰艇,练反恐反海盗,检验指挥协同。
这是第五次,官兵互访文体交流,增进了了解。8月1日至5日,中俄“海上联合-2025”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幕,绍兴舰和千岛湖舰与俄舰并肩,练打击海上目标、联合搜救。 演习后,编队继续西太平洋巡航,直至8月20日圆满结束。
中国媒体人仝潇华评论,这演习维护二战成果,应对西太威胁,美军印太司令部“太平洋坚定力量-2025”军演规模空前,300多架战机,1.2万人员。 中俄联手巡航,就是在说,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这些军事动作,不是秀肌肉,而是务实互信的体现。
普京在采访中提到,俄中在军事技术合作上进展显著,武器贸易和技术转让稳中有进。
“俄中文化年”成功举办,活动丰富多彩,巡展、演出、学生交换,一场接一场。
普京那句“前所未有”,道出了中俄关系的精髓。
俄罗斯经济虽波动,GDP徘徊2万亿,中国21万亿对比鲜明,但互补让双方都受益。
展望下半年,能源协议续签,文化年闭幕,军事巡航常态化,合作空间只会更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