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养生:小米与大米的历史与现代营养观

发布时间:2025-09-27 04:38

01五谷与饮食文化

《黄帝内经》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一饮食原则,强调了五谷在饮食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五谷,作为百谷的总称,涵盖了众多种子类食物,其中稷(小米)、小麦(面)、稻(大米)、黍(粘黄米)和菽(豆类)尤为引人注目。

长久以来,小米被誉为止饥养人之佳品,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追溯历史,从五谷中的大米和小米谈起。

► 大米和小米的历史

有人曾提出,神农本草经中并未记载稻谷,因此黄帝内经中所推崇的,应是小米为佳。然而,这一观点并不准确。事实上,水稻的起源地正是中国。在湖南道县王蟾岩出土的距今1.85万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被确认为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稻,这无疑证明了水稻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

江西吊环桶稻作文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证实了水稻并非外来物种,而是发轫于中国。相传,神农氏传授了种稻技术给农民,自那时起,中国便以农业立国。在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稻谷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食。古代的“稻”字,形态如同“臼”,象征着古老的舂米方式。随着周朝稻作的普及,“禾”字被加入,形成了现在的“稻”字。

在汉字演变中,“米”字的形态也经历了变化。最初,甲骨文中的“米”字仅由六点组成,象征着米粒。后来,中间的点被连成一线,形成了现在的“米”字,寓意着放米的架子隔板。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一步阐释了“米”字的含义,将其与“粟米”相联系,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小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稻米”逐渐被人们称为大米,与小米相区分。

► 小米的现代误解

那么,为何现代人仍然执着于“小米最养人”的观念,甚至因此产生诸如胃寒湿、呕逆等不适呢?这或许与中医的某些经典观点有关。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小米,性凉,味甘咸,具有益气、补脾、和胃、安眠的功效。明·李时珍称其煮粥食用可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此外,《食医心镜》中记载,粟米煮饭可治疗消渴口干。然而,《饮食须知》中提醒,胃冷者不宜多食小米。

问题在于,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往往导致胃寒和脾阳虚的问题。因此,在食用小米后,可能出现胃寒、胃湿、呕逆、舌头发白、舌头变胖、脸上长痘、皮肤长疹子等不适症状。这常常让一些姐妹们感到困惑,比如,她们可能会问:“我最近什么水果都没吃,怎么会痛经腰酸不舒服呢?反省后发现,问题可能就出在喝了两周的小米粥上。”

02中医观点与食物选择

► 小米与脾胃健康

胃寒的人往往对天气变化敏感,天气变冷时容易引发胃痛、腹痛、腹泻等不适。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他们需要特别谨慎。胃寒者不宜食用寒凉食物,包括水果等,否则可能引发胃痛、吐清水等不适。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坚持食用小米呢?若食用不当,不仅无法受益,反而可能损害身体。小米有补脾和胃等功效,但不适合胃寒与脾虚者,需谨慎食用。

► 大米的性质与益处

不妨考虑一下南方人常吃的大米,它对身体有哪些益处呢?

【产地】我国东南诸省均产粳米,这种稻米统称为粳,分为早中晚三收。其中,晚收的粳米汲取了更多的金气,性质偏凉,特别适合清热。

俗话说:“北粳凉,南粳温;白粳凉,红粳温。”这意思是说,不同产地的粳米,其性质也有所不同。新收获的粳米,虽然营养丰富,但性较凉,可能对胃有一定刺激。相比之下,陈化的粳米则更加平和,适合日常食用。

【性味】粳米味甘而凉,得天地中和之气,其色泽洁白,入肺经。

【主治】粳米不仅能和胃补中,还能除烦清热。煮成粥后,更是止渴的佳品。

【仲景】在医书中也提到,粳米能清热补虚。

【张耒】更是赞誉粥能畅胃气、生津液。每天早晨空腹食用,对胃虚者大有裨益。

【用量】粳米日常食用并无禁忌,可放心食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大米等食物对身体有益,但也不宜过量食用。对于胃湿的人来说,长期大量喝粥可能会加重胃湿的症状。因此,在享受大米带来的补益时,我们也要适量为宜。

举报/反馈

网址:五谷养生:小米与大米的历史与现代营养观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21682

相关内容

云南红河的红色大米,比白米营养丰富,还特别好吃!
20130808明星加油站:沈雁英讲五谷杂粮养生之道
大米带白点,吃着特别香? 专家认为,大米是否有白点和营养价值没啥关系
小学生营养课件PPT.pptx
营养工厂:用小米和胖东来的方式做保健品
有关饮食与营养的知识 饮食营养的小常识
小米粥最佳搭配有哪些?好搭配有营养!
土豆与玉米:中国农作物的引进历史
欧米茄品牌历史:激情与恒久并存的欧米茄
营养与健康的生活习惯养成.docx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