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凤:豫剧舞台上永远的“梨园牡丹”

发布时间:2025-09-25 09:20

01缅怀马金凤

“穆桂英挂帅”这一根植于商丘的经典之作,如今已成为绝响。商丘豫剧界人士纷纷表达对豫剧大师马金凤的深切缅怀与追忆。5月29日清晨,国宝级豫剧大师、戏曲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在青岛逝世,享年百岁。她的离世标志着豫剧“五大名旦”的传奇时代彻底落幕。商丘,这座因马金凤而与豫剧紧密相连的城市,也失去了她心中那朵绽放的“梨园牡丹”。

“天堂有了马金凤,世间少了穆桂英。”在各大媒体平台上,戏迷和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对这位艺术家的深切缅怀。他们称她为“人民的艺术家”,寄托着对她的敬仰与怀念。

◉ 商丘与豫剧的联系

商丘,这座城市,成为了她艺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根”与“娘家”。马金凤的去世标志着豫剧“五大名旦”时代的结束,商丘作为她艺术生涯的根基,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文化象征。

◉ 艺术生涯与发展

马金凤,这位出生于1922年11月的艺术家,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戏曲天赋。5岁学艺,7岁登台,12岁便已唱主角,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作品家喻户晓。她开创并确立了豫剧中的“帅旦”行当,被誉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洛阳牡丹”。

◉ 经典作品与影响

1951年7月,马金凤所在的界首市解放剧团莅临商丘演出,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同年10月,在商丘专署的挽留之下,该剧团决定留在商丘,并更名为“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吴心平回忆道,在解放初期,马金凤老师带领的剧团与商丘本土剧团合并,分别简称为“商丘一团”和“商丘二团”,后来还成立了“商丘三团”。当时吴心平还只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清晰地记得马团长那亲切和善的态度,以及她经常梳着的两条乌黑亮丽的大辫子。在生活上,她对年轻后辈总是关怀备至。

《穆桂英挂帅》在马金凤的改编下广受赞誉,成就了她作为豫剧大师的地位,其影响深远。

马金凤老师在1956年前后调任至洛阳豫剧团,尽管如此,她依然热情地参与演出与指导活动。到2014年,她为商丘市豫剧院65周年庆典特意返场,展示了她对商丘深厚的情感和对舞台的热爱。

◉ 返回商丘的记忆

2014年,正值商丘市豫剧院(原商丘市豫剧团)迎来65周年庆典,马金凤应邀重返商丘,与大家共襄盛举。1月10日,宋城影剧院内欢声雷动,商丘市豫剧院65周年成果展在此隆重上演。在热烈的掌声与期盼的目光中,93岁高龄的马金凤步履稳健地登台,她的风采依旧,丝毫不减当年。在发言环节,她几度哽咽,深情地表示:“每次回到商丘,都仿佛回到了‘娘家’,这里是我的根,是我的舞台。”

◉ 传道授业与精神传承

马金凤老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戏曲艺术家,更是一位乐于传道授业的师者。每逢她回到商丘,总是会抽出时间与豫剧院的年轻演员们交流心得,亲自示范,将她的艺术精髓传授给后人。她曾坚定地表示:“马派艺术,永不关门。”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每一位弟子都深受感动。

在采访中,陈新琴主任回忆道:“马老师对我们这些豫剧后辈都亲如家人,她总是用‘乖乖’、‘妮儿’、‘小儿’这样的昵称来称呼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温暖与关怀。”这种深厚的师生情谊,让每一位弟子都铭记在心。

如今,虽然马金凤老师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她的艺术精神和传道授业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作为后辈,我们唯有继续传承她的精神,将豫东调发扬光大,才能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2014年,马金凤老师游览古城时的珍贵合影。她(左二)在古城中漫步,脸上洋溢着笑容,展现了她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马老师的一个普通日常,更体现了她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举报/反馈

网址:马金凤:豫剧舞台上永远的“梨园牡丹”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17351

相关内容

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在青岛去世 90年舞台生涯名震梨园
“穆桂英”经典成绝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去世 90年舞台生涯名震梨园
巨星陨落!家乡人缅怀豫剧大师马金凤
豫剧大师 马金凤
《豫剧名旦马金凤》
马金凤大师与洛阳的不解之缘
梅兰芳主动授艺,“梨园穆桂英”九十载唱“响”马派豫剧
鲁西南的一棵小牡丹,马金凤大师亲传弟子——刘淑芹
坎坷的豫剧名家马金凤:永远的“穆桂英”,两次婚姻4个儿女
河南豫剧马金凤怎么上热搜了(河南豫剧马金凤)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