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星人设到心理防御:解析“人格面具”的真实与虚幻
01人设的起源与演变
▍ 人设的根源与传播
“人设”一词,源于日本动漫,最初指的是设计师用画笔将脑海中的动漫角色呈现于纸上的创作过程,涉及对虚拟角色的外貌与性格的塑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原本用于形容二次元角色的词汇,逐渐被引入现实世界,尤其是娱乐圈。
▍ 娱乐圈的前期设置与后期维护
在娱乐圈中,经纪公司往往会精心包装明星,使其符合观众的期望。明星在正式踏入娱乐圈之前,公司会深入研究目标受众和明星的个人特质,从而制定出符合观众期望的造型、角色定位、表情管理以及神态设计。一旦明星获得了初步的知名度,为了维持其热度和关注度,除了需要优秀的作品支撑外,具有独特魅力和辨识度的人物设定也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在众多的明星中,如何让观众或粉丝对自己过目不忘,成为他们心中的独特存在,这需要巧妙的个性特征来塑造。
▍ 明星人设的演变
明星的人设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星人设也在不断演变。在上世纪90年代,广东新时代唱片公司引入了香港唱片业的艺人签约制度,并借鉴了港台娱乐圈的包装手法,成功打造了毛宁和杨钰莹这一对备受瞩目的明星。然而,在那个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的时代,过于叛逆或独特的明星往往难以被大众接受,这也造成了一种“玉女遍地有、天王都相似”的现象。
到了2005年,《超级女声》这档选秀节目引领了全民娱乐的新潮流。李宇春作为中国选秀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她的出现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念,更开辟了新的娱乐理念。随着越来越多亚文化形态的涌现,人们对于明星人设的接受度也在逐渐提高。如今,明星的人设日益细化,各种新奇小众的标签层出不穷。无论是“锦鲤”、“老干部”还是“总攻”,只要运用得当,都能转化为流量。
02人格面具的心理学视角
▍ 荣格与人格面具理论
在心理学视角下,“人设”实质上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选择的一种策略。心理学家荣格曾深入探讨过这一现象,他提出每个人都有一套“人格面具”,这是个体经过自我人格的包装后,向外界展示的形象。荣格将“人格面具”阐释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妥协产物。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精心打造的每一条朋友圈,都仿佛是一张张精心制作的“面具”,或许美好,或许并不真实。荣格认为,这种人格面具的本质在于其作为心理防御机制的角色——我们努力塑造良好的形象,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
▍ 普通人设的塑造与挑战
事实上,不仅明星在树立人设,我们普通人也在无形中塑造着自己的形象。从早期的QQ空间、人人网,到现在的朋友圈、微博、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都为我们展示自我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只需轻点手机操作,就能轻松发送自己想要展现的状态,至于这些状态与自身实际情况的契合度,往往需要时间的检验。人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天生具有脆弱性,因此需要一种保护机制来维护自己。心理学家霍妮的理论指出,人的一生都在努力克服内在的虚弱感,试图在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中立足。
▍ 融入自我认同的人设
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将人设内化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迎合。短暂的坚持可能并不困难,但长期坚持则需付出巨大的努力。人们往往会有审美疲劳,那些仅仅为了适应当下流行趋势而塑造的“人设”,或许在某一时刻会变得过于泛滥,难以区分。然而,自我提升的道路却永远敞开。正如那句朴素的话语所言:“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我们应基于自己的实际能力,坚守本心,志存高远,同时也要脚踏实地。毕竟,时间会证明一切。
举报/反馈
网址:从明星人设到心理防御:解析“人格面具”的真实与虚幻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15051
相关内容
揭秘内娱:人设统治区的真实与虚幻虚拟偶像:超真实、符号化与审美的幻象.docx
明星人设背后的心理学解析
爱的是明星的人设还是真实的人
算命明星,星途背后的真实与虚幻迷途?
明星们为啥爱立人设?浅析“人格面具”下的人设现象
明星记忆修改系统,真实与虚幻的边界辩论
明星的文化人设:虚伪与真实
《揭穿“双面周深”:央视曝光背后,明星人设的虚伪与真实》
明星人设的挑战与未来:真实与虚假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