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自缢辞世,遗作发人深思
2025年9月,互联网上又开始热聊朱铁志和他那篇《如果我死》了。可能有人记不太清,这位原《求是》杂志的副总编,早在2016年就不在了,当时是在单位地下车库自缢走的。
可谁能想到,都快十年过去了,他留下的这篇文章,还在让大家琢磨着生命到底有啥意义,讨论得还特别热烈……
朱铁志是吉林通化人,他的人生经历也挺丰富的。1969年,他跟着父母下乡,那段经历肯定在他生命里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后来恢复高考了,他抓住机会,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学府。1982年从北大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红旗》杂志社工作了,后来《红旗》杂志在1988年改名叫《求是》杂志。
除了中间在《体育报》当了短短三个月记者,他在政治理论编辑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在《求是》杂志的时候,他先后分管过评论部、科教编辑部、机关党委等好多重要部门。
朱铁志在杂文创作方面的成就特别高。1998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还凭借杂文集《精神的归宿》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1997 - 2000年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这可是对他文学创作的极大认可。
他还写过好多杂文集,像《固守家园》《思想的芦苇》《精神的归宿》《被荼毒的善良》等等。他的杂文可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都是针砭时弊,对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犀利的批判,特别敢说,也特别有思想深度。
在2007年的时候,他在《美文》上发表了一篇杂文《如果我死…》,现在再看,更是发人深省。
他在文章里对死亡这件事儿表达了特别豁达、特别唯物主义的观点。他说要是自己得了癌症,就请求单位别做那些没意义的救治,因为有些癌症现代医学确实没办法,所谓的救治其实就是延长痛苦。
可谁都没有想到,这位在中国新闻界和文化出版界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居然真的选择自杀!
那是2016年6月25日凌晨1点多,一个让人揪心的消息传了出来:原《求是》杂志的副总编朱铁志,在单位的地下车库里自缢了,年仅56岁。
消息一出,文化圈和新闻出版界的人都懵了。要知道,朱铁志笔杆子硬,写的杂文又犀利又有深度,在圈里威望特别高。这么一个有思想、有才华的人,突然就以这样的方式离开,大家除了震惊,更多的是说不出的惋惜,心里也打满了问号:好好的,怎么就走到这一步了呢?
朱铁志走了之后,他写的短文《如果我死》才开始在网上慢慢流传起来,虽然没人能说清这篇文章具体是啥时候写的,但大家都把它当成了他的遗作。
因为里面写的那些关于生和死的想法,太像他最后做出选择的“伏笔”了,越读越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回顾这篇短文,朱铁志写作时没有一点矫情,就用特别平静但又特别戳人的文字,把自己对生命和死亡的想法全说透了,每一句都透着清醒。
首先是对那些没必要的治疗,他态度特别坚决:不搞。他说要是自己真得了癌症,而且到了没法治的地步,就求着单位别折腾那些“无望的救治”。他看得特别明白,有些癌症啊,现代医学其实也没辙,所谓的“人道主义救治”,看起来是好心,实际上就是让他和家人都遭罪——他痛苦,家人看着也心疼,纯属延长双重痛苦。
他还特意写:“我不想辛苦挣扎一生,到头来再丧失做人的起码尊严,缠绵病榻,身上插满各种管子。”这话一出来,多少人都能共情,谁不想走得有尊严点呢?
然后是对身后那些虚头巴脑的评价,他更是看得透透的,完全不在乎。他说绝对不希望别人给她写什么生平事迹,“我的生平早已用我的行动写在我生命轨迹上,用我的文字写在我的作品里。”这话多实在!
他还警醒大家,要是一个人到快不行了,还得靠别人怎么说才能确认自己是谁,被赞美的人牵着走,被诋毁的人影响心情,那也太可怜、太可悲了。这种不被世俗评价绑架的态度,现在看都特别难得。
还有办丧事这事儿,他也早早想好了:一切从简,别给活人添麻烦。他明确说,不办追悼会、告别会,觉得开那些会没啥意义,就是耽误大家时间。至于高价的骨灰盒、墓碑、墓地,他更是坚决拒绝,觉得花那钱纯属没必要。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连自己的遗体都想好了要“物尽其用”。他说希望把身上能用的器官都免费捐出去,要是尸体还能给医学院当解剖教学用,那他更乐意。
最后火化了,骨灰就埋在树下当肥料。他还开玩笑似的写:“人死还能有一点用处,岂不反证了活着的时候也不是浪费粮食的货?”这话里带着点自嘲,却更让人觉得他的通透和善良。
那朱铁志难道真的是得了绝症,才会选择自杀吗?其实,关于他自杀的原因,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有他的朋友觉得可能是抑郁症,也有人觉得也许是理念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在离世前的6月16日,朱铁志还参加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杂文创作暨老土《牛头马嘴集》研讨会”,还在会上发言了,不过当时他说自己重感冒,会后没吃饭就匆匆走了。
谁能想到,短短几天后,他就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是在2025年的今天,为啥大家又想起他了?
本来这事儿都过去九年了,可朱铁志和他那篇《如果我死》,又突然在网上火了起来,好多人都在转发、讨论。这波关注,其实和两件事有点关系。
一方面,9月15日的时候,有个网站发了个“问求是朱铁志简介”的问答。虽说里面有些信息是错的,比如把朱铁志误说成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但架不住有人看到这个提问,就想起了这位当年特别厉害的杂文家,然后顺着就去翻他的文章,《如果我死》自然就又被挖了出来。
另一方面,2025年9月的时候,大家对“生命意义”“死亡尊严”这些话题的讨论本来就没断过。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也大,好多人都会琢磨“活着到底为了啥”“怎么才能有尊严地面对死亡”。
而朱铁志在《如果我死》里写的那句“即便我做不到‘生如夏花之绚烂’,但我期待‘死如秋叶之静美’”,正好戳中了当下很多人的心思,大家觉得他的想法和自己的思考能对上,自然就愿意跟着讨论、分享了。
这么多年过去,朱铁志虽然不在了,但他留下的文字,尤其是那篇《如果我死》,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每次看的时候,都能重新想想生命该怎么活,死亡该怎么面对——这大概就是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吧。
网址:《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自缢辞世,遗作发人深思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09932
相关内容
《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自缢辞世,遗作发人深思徽州区桐子山遗址考古勘探全面启动 1980年曾在地下出土新石器时期遗物
金庸长子为情自缢 家世曝光表哥竟是徐志摩
摄影师否认收李雨桐好处 自称曾与薛之谦关系不错
盘点吴昕的圈中闺蜜:第一个没人知道,最后一个却天天被传不和!
JIANG Fangzhou 蒋方舟 《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90年代,11岁杨幂靠在李亚鹏怀里的照片,两人看起来非常的亲密
朱一龙粉丝和杂志主编互怼,是朱一龙咖位太低还是二线杂志膨胀?
郑志刚主动辞任新世界发展职务
杂志主编和明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