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杂小兵到影帝,张译靠的就俩字:较真

发布时间:2025-09-14 18:26

张译,一个没有光环加持,却靠着一股子韧劲一步一步走到影帝位置的演员。这个哈尔滨出生的男人,原名叫张毅,小时候的梦想其实是当播音员,后来因缘际会进了部队文工团,混成了打杂的小兵。这一混,就是好几年。当初那个打杂的小兵,会成为今天在国际舞台上捧回柏林影帝奖杯的人?他的故事听起来平凡,但你却很难忽视其中透露出的“较真”和执着。

张译的转折点是在2004年,他给导演康洪雷写了一封长达三千字的信,最后争取到了《士兵突击》里的班长角色。在那个剧组里,他不仅扛起了角色,还扛起了大腕们的行李;开会时别人讨论,他默默在旁记笔记;道具组意外事故,差点把头砸了,他只是短暂抱怨了几句,干完后继续投入拍摄。这份学徒般的态度,也让大家看到他的认真和韧劲。

再往后的几年,他的角色跨度之大令人咋舌。从基层警察到义乌小老板,从特工到检察官,他诠释了许多有血有肉的“小人物”。但他演的“小”从来不像其他演员那样流于形式。有人说,“看张译的戏,感觉每个角色都活了。”这种评价看起来简单,但背后却藏着他对表演的深刻理解。当年在《悬崖之上》中,为了呈现特工在严寒中的状态,他特意在雪地里“冷”到脸紫;到《狂飙》时,又因为角色需要早起熬夜,他干脆自己染白了头发,从精神到外表都彻底钻进了角色。

这种执着并未让他免俗。每位“严厉的较真者”都会遭遇一段不被理解的时光。张译不是例外。网上一直有人批评他演警察角色千篇一律,说《狂飙》和《他是谁》让人审美疲劳。更有声音质疑他拿柏林影帝是不是靠运气。但张译的回应很直接,他不玩这些虚的,“角色真实就行”。或许正是这点较真,让法律专家都对《以法之名》里的他赞口不绝。

这一次,他又演了一位检察官。《以法之名》是一个关注法律和人性的话题剧,很多细节经过打磨,让观众叹服。张译在剧中有一场戏:同事死在他面前,他试图拨开黑暗却冷静的表情让观众直言“这才是真正的揪心”。人民日报点名表扬,不只是因为剧本扎实,也因为张译把检察官这个角色演得让人信服。一个不哭的角色,居然让观众哭了。也许这就是张译的力量。

他不喜欢上综艺,也不热衷社交平台。获奖后,他会感谢团队,平时则爱发朋友圈分享自制的小糖纸收藏。有人说他成了很多年轻新人眼中的职业榜样,但他却劝别人“别学我,路太难了”。他的艰难,是一路从不懈怠的努力。而如今,这样的努力换来的待遇,是曾经自己不敢想的。华表奖坐前排中间,人民日报点名表扬,但张译仍然不改“较真”本色。

对于张译的演艺生涯,粉丝们有个评价,“挑剧本挑得比挑朋友还认真”。他更看重角色是否真实,甚至连行业低开高走的检察官题材,他都敢接,说因为没人愿拍,不如试试。这种不拘一格的选择,成了他角色的最大特点。他的低调,让人觉得他其实从没变过。那些奖项、赞誉,他只是匆匆捧起来,放回属于它的位置,然后又钻到下一部戏里。

至于再接冷门角色会不会被批评重复自己?张译没多讲。他爱琢磨生僻题材,就像他曾经喜欢研究糖纸,“不是什么值钱物件,看着顺眼就行”。也许,对于演戏,他的标准也一样,顺眼、顺心就行。而粉丝们看他的戏,总会觉得是一种享受。人们说张译的角色像活的,或许,这种感觉还会伴随他未来的每一部作品。

无论如何,这个从打杂起步的小兵,把“认真”做成了人生标签。而正是这份认真,让他站在今天的位置,也让观众期待他下一次的“较真”。你会不禁想问:他的独特选角,真的太过冒险了吗?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举报/反馈

网址:打杂小兵到影帝,张译靠的就俩字:较真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86454

相关内容

张译:9年文艺兵无人知!曾梦想当“播音员”,最后却成“影帝”!
张译刚拿影帝就宣布“息影”,没想到原因竟然是这样
张译二封华表影帝后突布息影!自曝“演到烦自己”,需要扎根生活
顶流败给戏骨!张译息影宣言刷屏 网友:他躲菜市场的样子真影帝
张译的成名之路:从龙套演员到影帝,他的故事是这样走过来的
名气大赚得少,不上真人秀不接代言,影帝张译恪守的演员之道
央视主持嫁穷小子!张译逆袭成影帝,宠妻宠到成神
从路人龙套到双料影帝,张译的执拗“救”了他
“深情好男人”张译二封影帝:退圈撸猫
张译二封华表影帝:荣耀加冕,实力领航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