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研究揭示金丝猴演化历史主要以叶子和种子为食
基因组研究揭示金丝猴演化历史主要以叶子和种子为食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对一只雄性川金丝猴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结合功能实验和宏基因组分析,揭示了灵长类植食性适应的分子机制,并阐明了金丝猴属的起源和演化历史。该研究结果发表在11月2日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金丝猴又称仰鼻猴,是一群濒临灭绝的庞猴亚科,由于适应了食叶性,主要以叶子和种子为食,而不是将果实和昆虫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所以它是研究灵长类动物饮食进化的一个重要模式生物。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明及其团队通过对一只雄性川金丝猴146倍覆盖度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并以30倍覆盖度对3个相关物种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缅甸金丝猴进行了重测序。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基因测序,鉴别出促进毒素分解、改善能量代谢调控,以及促进共生微生物消化的遗传适应机制。 根据比较分析结果,亚洲庞猴亚科从脂肪酸中获取能量以及降解外源性物质的能力增强。研究人员找到了一些证据,证实编码一种重要......阅读全文
昆明动物所等揭示金丝猴属物种高海拔适应遗传机制
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属于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包括5个近缘物种:滇金丝猴(R.bieti)、怒江金丝猴(R.strykeri )、川金丝猴(R. roxellana)、黔金丝猴(R. brelichia)和越南金丝猴(R. avunculus)。所有物种均被列为红色物种名录濒
最新Science论文:揭示黔金丝猴身世之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00.shtm 北京时间2023年6月2日凌晨,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团队和四川大学刘建全教授团队在《科学》(Science)上联合发表论文,揭秘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的身世起源。
动物所等揭示金丝猴属物种演化历史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灵长类的遗传多样性、演化历史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一直是动物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金丝猴(也称仰鼻猴属Rhinopithecus)是仅分布在亚洲的一类濒危灵长类,也是国内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之一。继首次完成川金丝猴基因组的de novo测序和分析后,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明研
最新《科学》论文备受瞩目,背后却有曲折故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110.shtm 北京时间2023年6月2日凌晨,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团队和四川大学刘建全教授团队在《科学》(Science)上联合发表论文,揭秘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的身世起源。
于黎:在极端环境下基因组会发生什么变化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大多数人在那里会遇到问题,因为随着海拔升高,除气压外,氧分压也会随之降低,带来的后果就是呼吸困难和高原病。因此动物如何应对高海拔地区缺氧环境的快速适应机制也就成为了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期来自云南大学、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等
科学家破译金丝猴基因组,解析植食性遗传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诺禾致源共同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金丝猴的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构建,为解析金丝猴适应植食性的分子机制、系统发育和进化提供了遗传基础,该研究成果于2014年11月2日在线发布于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上。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
基因组研究揭示金丝猴演化历史-主要以叶子和种子为食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对一只雄性川金丝猴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结合功能实验和宏基因组分析,揭示了灵长类植食性适应的分子机制,并阐明了金丝猴属的起源和演化历史。该研究结果发表在11月2日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金丝猴又称仰鼻猴,是一群濒
科学家揭示金丝猴高海拔环境的遗传适应机制
金丝猴是仅分布在亚洲的一类濒危灵长类,也是国内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明研究组与北京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利用二代Illumina HiSeq2000测序平台,对来自于金丝猴属四个物种(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缅甸金丝猴)的38个个体进行了全
我科学家金丝猴测序成果刊登国际期刊
异国情调和色彩斑斓的金丝猴,整日在中国、缅甸和越南山区森林的树梢上觅食。虽然这一濒危物种的分布一度曾非常广泛,但是仅限于片段化和高海拔(4500米)的山地森林,从而使得它们成为进化生物学家的一个吸引人的研究热点,来揭示隐藏在它们适应性背后的遗传学机制。 现有五个物种具有不同的人口普查规模,是公
高原上的动物进化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的机制研究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机制。事实上,就人类来说,不同的高原民族的适应都不一样,更何况不同的物种呢。参见:高原生活的人类通过什么机制适应低压缺氧的环境? - 雪山象的回答低压造成的缺氧是高原环境对生物适应的最大阻碍。在高等动物中,调控对缺氧环境应对的核心通路就是HIF (Hypoxia-inducib
各物种的Hox基因
果蝇果蝇(这里指黑腹果蝇)的Hox基因皆位在其3号染色体右臂上,可分为两个群集。一群称作双胸复合群(Bithorax complex,BX-C),此群集中的Ubx基因若突变,会使第3胸节(T3)变成第2胸节(T2),而且由于正常状态下的翅膀是长在T2之上,因此这样的突变同时会使果蝇长出两对翅膀,并使
昆明动物所等在灵长目疣猴亚科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灵长目疣猴亚科(Colobinae)物种是经历快速辐射进化和近期物种形成事件的典型类群,围绕其所包含的各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王晓萍结合模式生物基因组信息,系统筛选得到44个新的单拷贝核基因内含子片段
昆明动物所等通过动物DNA鉴定发现中国金丝猴新种群
金丝猴属于灵长目疣猴亚科,包括滇金丝猴、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其中前三个种类都分布在我国境内。2010年初,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在缅甸克钦邦东北部发现一个新的金丝猴物种。但由于采集的是动物尸体,不能肯定该新物种是否依然存在。2012年3月,怒江州林业系统工作人员再次在怒江州境内
5年现23个植物新种-神农架物种基因库不断扩容
9月17日,在神农架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大龙潭基地,一只金丝猴在观看媒体记者的摄像机。 曾一度被外国媒体惊叹“将从地球上消失”的神农架,不仅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修复,珍稀动植物的“避难所”重现勃勃生机,而且研究人员在这里不断发现新的动植物物种,“天然物种基因库”还
秦岭科考首次利用热成像技术实现金丝猴种群调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292.shtm正在进行的秦岭多学科综合科考由西北大学组织,一些科学技术在野生动物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团队以无人机和热成像的组合技术,实现了金丝猴的数量统计。川金丝猴是秦岭的标志性
学者探讨动物种群多层社会结构形成和维持
动物多样的社会组织,是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对不同环境辐射适应的结果。重层社会(MLS)以家庭形成社群的模式,具有很高的社会化程度,是灵长类社会系统演化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这种社会系统在仅非洲狮尾狒、阿拉伯狒狒及亚洲的金丝猴代表的少数灵长类物种。其起源、进化历史和功能是了解动物行为和进
大熊猫、金丝猴双宝文化艺术展在京启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20094.shtm3月31日,“宝兴之宝·见证中法文化交流奇缘”——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大熊猫、金丝猴双宝文化艺术展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正式启幕。展期为3月31日至5月31日。据悉,本次
基因库的物种形成机制介绍
遗传系统和基因组本身被认为是一种关系整体,是适应和各种调节的中心:遗传单位与其说是基因组本身,毋宁说是某一“种群”的“基因库”或基因组聚合的相互作用;反过来,基因库也要适应和整合,并成为全部调节和不断再平衡的源泉,因此,它构成(或如某些著名理论家所说)个体与物种之间结合的中间水平(皮亚杰1989
金丝猴属种存在于中国的首个照片证据
中国研究人员最近发表了首个证据,证明了最近发现的生活在中国的金丝猴种群“Rhinopithecus Strykeri”。迄今为止,研究人员一直不能拍到这种猴子的照片,据说这种猴子向上翘的鼻孔使得它在雨中会打喷嚏。这篇论文已发表在《美国灵长类动物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
神农架:不断壮大的中国天然物种基因库
2010年9月17日,在神农架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大龙潭基地,一只金丝猴在观看媒体记者的摄像机。 在过去5年里,研究人员在中国神农架地区发现一批新植物,其中23种基本确定为全球植物种系家族的新成员,143种为神农架地区的植物新记录。 神农架
世界环境日丨这些珍稀动物你认识吗?
麋鹿种群数量突破6200头明天(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一起来关注珍稀野生动物保护。江苏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最大的麋鹿保护区,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这里的麋鹿种群数量突破了6200头。进入6月,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麋鹿产仔期已经结束,新生的小麋鹿逐渐融入鹿
他们让秦岭金丝猴登上了Science封面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061.shtm6月2日凌晨,《科学》(Science)杂志以长文形式刊发西北大学金丝猴研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Adaptations to a cold climate promoted social
西北大学郭松涛团队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猴脸识别
人脸识别技术正在飞速发展。西北大学却不走寻常路,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为秦岭地区数千只川金丝猴进行猴脸识别。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自动识别灵长类个体 如何能够准确、快速的对野生动物进行个体识别,实现连续的“焦点动物取样”和个体全覆盖的“全事件取样”,从而科学地认识并据此开展动物保护工作,一直是全世
科研人员摸清高黎贡山西坡怒江金丝猴种群数量
近日,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联合相关科研机构,首次摸清了高黎贡山西坡片马辖区的珍稀濒危物种怒江金丝猴的种群数量,调查显示该猴群拥有至少149只个体,数量较之前的粗略调查有明显增加。专家组成员之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陈奕欣介绍,怒江金丝猴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画卷”
这里是“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这里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近年来,七彩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迈出“绿色和谐”步伐,绘就生机勃勃的“画卷”。 呵护共有的家园 近期,云南野象北巡,并在人工引导下平安南归,引发全
拿下灵长类基因组“矿藏”挖掘主导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057.shtm6月2日凌晨,《科学》以研究专刊形式在线发表8篇论文、《科学进展》在线发表2篇论文,集中报道了我国科学家发起并主导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取得的阶段性突破。该计划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增加100倍
报道: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日前发布报告称,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18年来,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100倍以上,2013年达到1.75亿公顷。 目前,美国仍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领先生产者,种植面积达到701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0%
《科学》:快速进化基因可促进新物种形成
据《每日科学》网站报道,可促使一个物种演变为两个物种的基因比基因组中的其他基因显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这引发了科学家对促进此类基因快速进化原因的思考。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该论文表明此类基因与之前确认的“物种形成基因”有关,两种基因都可编码关键蛋白质,控制分子进出细胞核。
欧洲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在减少
在欧洲除了西班牙有大公司开展一系列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外,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面积越来越少。植物研发项目释放的具有新性状或改良性状的植物非常少。人们对转基因植物的普遍排斥使得研究和批准比较困难。因此,科学家和企业正采取不同的行动。 2012年的前5个月,欧盟仅提交41个遗传改良作物释放申请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首次下降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在2015年出现首次下滑。跟踪转基因作物的非营利生物技术产业团体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报告称,这是该技术在全球商业化推广20年以来,种植面积首次出现1%的减少,其原因可能是市场价格低廉导致转基因作物和非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同时下降。 但是ISAAA在其报
网址:基因组研究揭示金丝猴演化历史主要以叶子和种子为食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79121
相关内容
西北大学金丝猴研究团队首次系统揭示灵长类社会演化之谜演化研究揭示了中华白海豚的适应性和种群发展史
刘爱忠/李德铢合作团队公布蓖麻精细基因组图谱,揭示其栽培起源和驯化历史
金丝猴的祖先是谁
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和小雪芽叶片基因转录组研究
猴子简介 猴子的特征 猴子生活习性
黑叶猴:这种猴子的种群之中很有爱
人类基因组研究最热的十大基因,你知道几个?
新研究填补全球基因组“南方盲区”
“水下吸血鬼”七鳃鳗摄食方式如何演化?中国新发现化石研究揭开“盲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