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9 13:50

鳜鱼(学名:Siniperca chuatsi),别名松花江鳜、桂花鱼、季花鱼、季鱼、鳌花鱼等。 [25]体高且侧扁, [29]背部隆起。 [25]头颇大,口大,吻尖,能伸缩,口裂略向上倾斜,上颌骨末端可伸达眼后缘,下颌明显长于上颌,鳃盖部位后端具有一对棘。 [25] [29]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后鳃盖骨后缘有2扁棘。 [25]体被细鳞。 [25]侧线弯曲,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连续,具毒腺;尾鳍圆形。 [25]体色总体为棕黄色,腹部灰白色。 [29]

鳜鱼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 [1]其栖息于水质清新、静水或缓流水域中,喜清洁、透明度较好、有微流水的环境中。 [11

] [24

]属肉食性,性凶猛,以活鱼和虾为食。 [24

]善于隐蔽,常躲在水生植物根部等隐蔽处,以身上斑块迷惑其他鱼类。 [26

]夏天在遮阳处避暑,冬季潜入深水处越冬,春季转暖后,游向浅水区觅食。 [27]其性情孤僻,不合群,喜欢单独行动。 [26

]但在冬、春季水温低时,则集群穴居于水底。 [11

]

鳜鱼是重要的名优淡水鱼之一。 [17]中国人工养殖鳜鱼已有 30 多年的历史,养殖区域分布于中国10余个省市。 [8]该物种具有经济、 [29]食用、 [11

]药用、 [10

]生态价值。 [29]2020年,鳜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1]

动物学史

播报

编辑

鳜鱼在分类学上属于鲈形目鮨鲈科鳜属。 [31]1855年,Basilewsky对鳜鱼进行了较早的科学描述。 [31]其俗称包括松花江鳜、桂花鱼、季花鱼、季鱼、鳌花鱼等。 [25]

鳜鱼 [37]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外部特征

鳜鱼形态为体高且侧扁, [29]背部隆起。 [25]头颇大,口大,吻尖,能伸缩,口裂略向上倾斜,上颌骨末端可伸达眼后缘,下颌明显长于上颌,口腔内牙齿小且呈锯齿状紧密排列,鳃盖部位后端具有一对棘。 [25] [29]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扁棘,鳃耙6~7个。 [25]体被细鳞。 [25]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连续,鳍棘具毒腺;尾鳍圆形。 [25]身体两侧有不同深浅纹路,体色总体为棕黄色,腹部灰白色。 [29]

图:鳜鱼的头部

内部特征

鳜骨骼结构特征大致表现为:头骨前鳃盖、上下颌骨、颌齿、关节骨、舌颌骨、隅骨、间鳃盖骨、鳃盖骨、鳃条骨、额骨、方骨、下鳃盖骨、辅上颌骨、背肋、腹肋、脉弓、脉棘、髓弓、髓棘、尾杆骨、尾下骨。 [30]

鳜骨 [35]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鳜鱼栖息于水质清新、透明度较好、有微流水的静水或缓流水域中。 [11

] [24

]

图:鳜鱼的栖息环境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鳜鱼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 [1]在中国广泛分布,北到黑龙江流域、南至广东水系,其中尤以长江流域最为常见。 [23]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觅食行为

鳜鱼属肉食性鱼类,性凶猛,以活鱼和虾为食。 [24

]常躲在水生植物根部等隐蔽处,利用身上斑块迷惑其他鱼类。 [26

]鳜鱼可捕食体长为自身40%~70%的其他鱼类,尤其喜食体形细长的鱼类。 [11

]鳜鱼在不同生长阶段,其摄食对象有所不同。在卵黄囊尚未完全吸收前,仔鱼即开始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如桡足类和枝角类等。全长15厘米以下的鳜鱼喜食虾类及小型鱼类,25厘米以上则喜食较大型鱼类,如鲤、鲫等。 [25]

鳜鱼 [36]

节律行为

鳜鱼喜在黎明或傍晚时分四处游动,积极捕食活鱼、虾,白天,则多隐藏于水草丛中、侧卧在水底坑洞中,或栖息于水底,伺机捕食经过的鱼类;夜间,则在水草丛中活动觅食。 [11

] [24

]夏季,鳜鱼会在遮阳处避暑;冬季,则潜入深水处越冬;春季转暖后,游向浅水区觅食。 [27]

鳜鱼 [37]

社群行为

鳜鱼性情孤僻,不合群,喜欢单独行动。 [26

]但在冬、春季水温低时,则集群穴居于水底。 [11

]

鳜鱼 [37]

生长繁殖

播报

编辑

生长特性

鳜鱼生长较快,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迅速,饵料充足,当年鳜苗养殖到年底体重可达0.5~1千克。鳜鱼生长特性具体如下: [25]

鳜鱼年龄 [25]

体重 [25]

体长 [25]

1龄

120克

100~200毫米

2龄

300克

250毫米左右

3龄

800克

300毫米

4龄

1500克

4龄以上

生长减慢

繁殖方式

亲鱼成熟

鳜鱼性成熟较早,天然水体中雄鱼1龄、雌鱼2龄即可性成熟。 [25]人工养殖条件下,雌雄鱼1龄均可性成熟,但通常选择2龄以上的鳜鱼作为繁殖亲本。 [25]

求偶交配

鳜鱼的繁殖季节因地而异,长江流域一般在5~7月,南方在4月,北方较迟。 [25]在江河中,鳜鱼集群逆水游向浅滩处追逐产卵。在湖中,鳜鱼喜欢在平缓微流水的浅滩处产卵。 [28

]

产卵

鳜鱼产浮性卵 [24

],卵径1.2~1.4毫米,含油球,具漂流性 [25]。怀卵量较大,相对怀卵量约为10万粒/千克,个体绝对怀卵量随亲鱼个体增大而增加,为3万~20万粒 [25]。产卵多在夜间进行 [28

],受精卵孵化时间约为3天。 [25]

育幼

采用温室人工育苗技术可将鳜鱼繁育时间提前至4月初,与鲤鱼、鲫鱼产卵期同步进行。在人工养殖过程中,若饵料鱼大小适口、数量充足,当年鳜鱼个体规格即可超过0.5千克,大的可达1.5千克左右。 [11

]

鳜鱼种苗 [34]

人工养殖

播报

编辑

养殖现状

据《2023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2 年中国鳜鱼养殖总产量达40.15万吨,较2021年增长2.7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 7.36%。 [3

]2018~2022 年,中国鳜鱼年均养殖量超过1万吨的产区主要有广东、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湖南和浙江等省份。 [12]

市场前景

历史上,鳜鱼曾是黑龙江标志性的特产鱼类。但由于自然资源的锐减,天然水域中野生鳜鱼已难觅踪迹。随着中国市场对名特优水产品的需求量增加,鳜鱼养殖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被看好。 [13-14]

养殖技术

鳜鱼的人工养殖方式多样,常见的有池塘精养、池塘混养、网箱养殖、稻田养殖、流水养殖等。其中,网箱养殖和浅水湖泊增养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较普遍。 [15]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孵化用水含氧量充足、水质稳定,水温保持在23℃~30;放入鳜鱼鱼苗前20天需要用生石灰干法清塘,清塘后7天再加水到1米深左右;单独配备饵料鱼(鲮、鲢鱼等滤食性鱼类),饵料鱼和鳜鱼的饲养密度尽量维持在5∶1~10∶1较为合理。 [15]

农业鱼菜共生大棚 [34]

病害防治

鳜鱼人工养殖过程中潜在的病害较多,主要包括寄生虫疾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等)、细菌性疾病(白皮病、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等)、真菌性疾病(水霉病)、病毒性疾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16]疾病的防治工作中坚持先防后治, [15]包括生态预防(控制放养密度和投饵频次、种植水草、多品种立体养殖等)、免疫预防(接种疫苗、免疫增强剂)、药物预防(水体消毒剂、驱虫剂、中草药)。 [16]认真做好养殖池塘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集中鱼苗消毒,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 [15]对此,防治方法基本都是以全池泼洒对症药品为主,同时还需要注意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性损伤、下塘前彻底清塘等。 [15]

主要品种

播报

编辑

以下主要介绍“华康 1 号”、“广清 1 号”这两个被广泛推广的鳜鱼养殖品种。 [12]

华康1号

华康1号”由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培育而成。其以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以及长江湖北段的野生鳜鱼为基础群体,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杂交育种及雌核发育等手段,成功构建了快速生长且易驯化的鳜鱼核心保种群。该品种已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获得品种登记号GS-01-001-2014。 [20-21]

广清1号

以安徽秋浦河、湖南洞庭湖的野生鳜鱼种群以及广东的养殖种群为基础群体,通过综合运用群体选育、家系选育技术,并结合先进的分子系谱鉴定技术,经过一系列连续的选择育种过程,成功培育出了鳜鱼新品种“广清1号”。 [33]2021年,该品种通过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GS-01-003-2021)。 [22]

物种对比

播报

编辑

中国常见的鳜属鱼类包括鳜鱼、大眼鳜(Siniperca knerii)和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其中,鳜鱼生长速度最快,斑鳜生长速度最慢。 [9

]但斑鳜的抗病力较强。 [32]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种,否则可能会影响经济效益。三种鱼在幼苗阶段差别不大,长至4~5厘米时,才易于区分。 [9

]三种鳜鱼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9

]

特征

鳜鱼 [9

]

大眼鳜 [9

]

斑鳜 [9

]

体型

体高,背隆起呈弧形

体较低,不甚隆起,略呈弧形

身体延长

体色

黄绿色至褐黄色

褐黄色

暗褐色

体侧斑块

棕黑色斑点或斑块

棕黑色斑点或斑块

黑斑块或铜钱状斑

颌骨是否达眼后缘

是或更下

下颌前端犬齿

强大

不明显

颊下部及鳃盖下是否被鳞

鳃耙数

6~7

6

4~5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保护级别

2020年,鳜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1]

种群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前,鳜鱼在中国各大水系及其附属湖泊、水库中的野生资源较为丰富,占渔获总量的5%~10%。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鳜鱼的野生资源急剧减少。以长江水系为例,洪湖鳜的渔获量从1960年的5%大幅下降到 1981~1982 年的 0.2%,到 2003 年已变得十分罕见。在黑龙江流域,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90年代时鳜鱼的种群数量不仅明显减少,而且呈现出年轻化、小型化的趋势。此外,在黄河、海河及其支流和附属湖泊中,野生鳜鱼也已成偶见种。 [2]相关研究表明,与1963年相比,1984年中国黑龙江鳜鱼的资源量出现衰退趋势。 [4]

濒危原因

20世纪70年代,中国部分地区认为鳜鱼对其他经济鱼类有负面作用,将其作为“除害”对象。 [2]此外,过度捕捞、水域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也导致了野生鳜鱼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5]

保护措施

为保护鳜鱼种群资源,中国已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长江流域开展了鳜鱼增殖放流工作。 [2]2007 年12月12日,鳜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6]此外,中国人工养殖鳜鱼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养殖区域分布于中国10余个省市 [8]。江西鄱阳湖是鳜鱼的资源保护区,旨在进一步保障其生存环境和种群安全。 [7]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经济价值

鳜鱼是重要的名优淡水鱼之一,对中国水产养殖业具有重要贡献。 [17]据统计,2013~2019年间,中国鳜鱼总产量从15万吨增长至30多万吨。 [29]根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数据显示,2022年8月~2023年8月,鳜鱼平均市场批发价约为96元/千克,最高可达107元/千克。 [12]

鳜鱼养殖 [39]

食用价值

鳜鱼肉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肉类,含肉率高 67.62%,肉质细嫩爽滑,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 [11

] [29]鳜鱼一直是广受消费者喜爱的淡水名贵鱼类,在中餐文化中,有不少以鳜鱼为主要食材的经典名菜,如徽菜中的“臭鳜鱼”、苏菜中的“松鼠鳜鱼”等。 [18-19] [38]

药用价值

在中医领域,北宋初期《开宝草本》记载,其肉甘、平。归脾、胃经。主治脾胃不足、气血亏虚所致的斑痘隐隐,小儿斑痘透发不畅等。 [10

]

生态价值

鳜鱼与其他水生物种以及粮食农作物共生种植(例如稻田养鱼模式),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具有积极作用。这种养殖模式有助于促进渔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9]

网址: https://m.mxgxt.com/news/view/1769787

相关内容

源于臭鳜鱼,超越臭鳜鱼|中国鳜鱼之乡·安徽池州
到底是松鼠鳜鱼还是松子鳜鱼,到底是鳜鱼还是桂鱼?
池州鳜鱼:徽州臭鳜鱼的正宗之源
臭鳜鱼属于什么鱼(臭鳜鱼是什么鱼)
臭鳜鱼是什么鱼 臭鳜鱼是桂鱼吗
臭鳜鱼什么味道 臭鳜鱼是臭味吗
臭鳜鱼怎么读,臭鳜鱼怎么读是什么鱼
臭鳜鱼多少钱一斤?臭鳜鱼多少钱一条
臭鳜鱼
黄山臭鳜鱼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