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為何屢屢失控互撕?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梁姊、張宇琪
北京某大學學生王瀟點開微網志,發現自家粉絲又和別人“撕”起來了。王瀟的偶像是國內一個男團的成員。她無奈地説,這個團自帶“腥風血雨”體質——即矛盾大、互撕多、粉絲之間積怨很深。
從“屠廣場”“刷黑詞條”“控評”,到攻擊、造謠、“人肉”搜索……不少明星“飯圈”常年“腥風血雨”,粉絲動輒爭鬥不休。“飯圈”為何屢屢失控互撕?
“飯圈”戰火頻仍,粉絲身心俱疲
“粉絲間的互撕頻率幾乎和物料放出的頻率相同。”王瀟説,“只要團員們同框出現,粉絲總會找到細枝末節點燃戰火。比如誰對誰説話不禮貌、哪家粉絲在彈幕或評論區裏説其他成員的壞話……這些都會成為一場互撕的導火索。”
與王瀟有相同煩惱的粉絲不在少數。這導致許多明星的粉絲自發組織了“反黑站”,專門蒐集、處理社交平臺上關於偶像的負面內容。
一個明星的“反黑站”成員小恬説,為舉報微網志上關於偶像的不良言論,她開了8個微網志小號。據了解,不少粉絲為“戰鬥”甚至開設了20個以上的微網志小號。
不少粉絲反映,一旦決定加入“飯圈”互撕,至少要學會三件事:
第一,“屠廣場”。“廣場”是指微網志上以明星姓名為關鍵詞搜索出來的實時輿情。“屠廣場”就是讓人們在微網志上看到的都是對方偶像不好的內容,粉絲盡可能多地把帶有黑料的內容配合關鍵詞發出,以“搞臭對方偶像的名聲”。
第二,“刷黑詞條”。粉絲發佈對手明星的負面詞條微網志話題,使網民在以該明星姓名為關鍵詞搜索時,負面內容能出現在聯想詞條中的顯眼位置。
第三,“控評”。粉絲控制評論,搶佔輿論高地,把好的評論點讚、回復或者搬運,使其上熱評,對不好的評論要麼不理睬,要麼舉報。
“在‘屠廣場’的同時,對方粉絲也會通過發自家偶像的正面內容‘洗廣場’。”王瀟説,在反覆交鋒中,一些粉絲如流水線上的工人一般,需要不斷切換個人小號完成任務。
“‘撕’得最瘋的一次,我直到淩晨兩點還在‘洗廣場’,而早晨八點半還有課。”小恬説,“想停又不敢停,真的很累。那幾乎是我人生中最漫長的一個晚上。”
互撕不僅導致身體疲勞,一些粉絲還會遭遇恐嚇。“許多在互撕中‘衝鋒’的粉絲都收到過人身攻擊的私信,因此同伴會彼此提醒把微網志私信關掉。”王瀟説。
“飯圈”攻擊和謾罵,涉及的不只是對手粉絲,還包括圈外普通網友。2018年,中國民航大學一名學生因質疑某明星“染黑髮作為粉絲福利”而被粉絲“人肉”,粉絲聚集在該校官博下“希望學校能給出一個讓我們滿意的答覆”。今年年初,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一名學生在微網志上吐槽了一名女星,隨後該學生的個人資訊被曝光。
是誰讓互撕停不下來?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今年5月發佈的一組追星專項調查數據顯示,63%的受訪者反感來自“飯圈”的相互謾罵攻擊。既然有這麼多人反感,為什麼互撕不能停息?
王瀟説:“反感是一定的,但粉絲總是希望自家‘飯圈’越能打越好,畢竟沒有人想輸。”
對於粉絲來説,互撕不僅來源於對偶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伴生感,還有偶像之間的競爭壓力和“飯圈”內外的煽動力量。
“現在的追星更像是粉絲給偶像賦予意義的過程。”一個追星時間長達8年的粉絲説,在一個偶像出現後,粉絲首先會為其打造出一個理想“人設”。“就像蓋樓,‘人設’就是地基,粉絲們會按照自己心裏的圖紙,通過視頻、文案、照片等各種物料當中的蛛絲馬跡,對偶像進行規劃施工,讓他變成期待的樣子。”
在這個過程中,粉絲和偶像之間形成一種精神伴生感。“偶像為了流量會迎合粉絲的喜好;而粉絲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情感打造出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也不願意接受他人的批評。”這位粉絲説。
正因如此,當一些偶像因行為不端而“塌房”時,一些粉絲才會發狂。
此外,偶像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也讓粉絲“出征”比拼加劇。
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娛樂産業的發展、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提升、“Z世代”消費群體崛起等因素,偶像産業不斷發展。今年初,藝恩數據發佈的《2020年中國偶像産業發展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偶像産業總規模或超1300億元。
“偶像數量實在太多了。”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黃典林説,“以唱跳偶像為例,2018年以來,通過選秀獲得曝光的偶像就有幾百人。偶像之間相互競爭的關係很容易影響粉絲,産生競爭、比較的心理,從而引發相互攻擊。”
粉絲競爭讓資本嘗到甜頭。“為了‘割韭菜’,品牌經常會找一個組合的幾位成員代言同一款産品,然後開單鏈統計每個人的銷量。粉絲為了證明偶像的人氣旺,不得不購買大量産品。”一名選秀節目粉絲丸子説,買得多的嘲諷買得少的,買得少的質疑買得多的。品牌賺夠錢抬腿走人,粉絲只剩下用不完的産品和沒完沒了的罵戰。
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多方努力塑造健康“飯圈”生態
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培訓導師王春誼認為,“飯圈”生態的惡化,一定程度上來源於資本和流量的綁架。“對‘飯圈’的規制,可以通過一些技術手段來實現。比如,對社交賬號、集資賬號等設置年齡準入門檻。網信部門也應加大對惡意行銷、互撕謾罵等內容的監控、清理力度。”
更重要的是,業內專家認為,應當加強文娛行業的行業自律,對“飯圈”生態進行正面積極引導。
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姜巍説,偶像對“飯圈”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他們應主動作為、積極發聲。“經紀公司、後援會也應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為,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當努力引導粉絲文化迸發出更多正能量和積極創造性。(文中部分受訪對象為化名)(參與采寫:楊雅茹)
网址:“飯圈”為何屢屢失控互撕? https://m.mxgxt.com/news/view/1680242
相关内容
馬伊琍昔日情史曝光:文章屢屢插足當“小三”人民來論:深入整治畸形的“飯圈”文化
新浪微博為應對飯圈亂象“降溫”明星排名
熱點追蹤|整治「飯圈」 追星是件很瘋狂的事嗎?
私生飯不是粉絲而是犯罪!除了宋再臨,他們也深受私生困擾:睡覺時被人親,收到未訂的外賣
喜見科學家成為“流量擔當”
為明星代言廣告加道“緊箍咒”
追星族呈現低齡化趨勢 莫讓“飯圈”變怪圈
加強娛樂明星網上信息規范 嚴防違法失德藝人“曲線復出”
中國加強娛樂明星網上信息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