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的表现堪称冰点,直至7月15日,国内电影总票房仅为3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1.81亿元大幅下滑约21%。即便是春节档的亮眼表现,也未能让今年的整体票房迎来反弹,其他任何一部电影至今未突破5亿元的票房大关,市场仿佛陷入了某种“5亿魔咒”,陷入了难以突破的寂静。
根据国家电影局的数据,2024年暑期档内地电影总票房为116.43亿元,比2023年下降了43.5%。与过去几年的辉煌对比,电影总票房和观影人数早已跌至十年前的水平。尽管放映场次创下新高,但座位的上座率却降到了与疫情期间类似的低谷。
这不仅仅是市场的选择,更是中国电影行业面临的一场“审判”——它正在为长期以来的“手工作坊式生产”付出惨痛的代价。如今,电影行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变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电影产业的弊病:从混乱的片场到巨大的成本浪费
一份来自某古装大片拍摄现场流出的通告单揭示了制片过程中的种种乱象:主演每天的实际拍摄时间仅为2.3小时,而好莱坞的标准是6小时以上;拍摄的70%时间浪费在“等灯光”“改剧本”“协调档期”等非创作环节;一场戏因缺乏预制流程,往往需要反复拆搭场景,单日损耗可达80万元。许多制片人挂名上阵,拿着高额片酬,却从未在片场露面,行业潜规则屡见不鲜,如偷油、偷盒饭、回扣等现象成了“潜规则”,只要不玩得过火,这些“跑冒滴漏”似乎都成了常态。
更为可怕的是,行业的每一个环节都缺乏透明度。同一部影片,若让10个制片人做预算,最终结果几乎都大相径庭。在英国学习时,曾有资深制片人告诉我,在英国,电影的预算基本上是可以透明查询的——每个环节的收费标准公开可查,而在国内,影片杀青后,最终的成本总是充满了“糊涂账”。国内的制片人感慨:“我们的电影不是‘拍’出来的,是‘熬’出来的。”
技术代差与人才危机:令人痛心的差距
中国电影在技术上的短板,已无法掩盖。《封神》中的“质子战舞”镜头,就需要发送到德国、韩国、印度等六个国家的后期公司进行加工处理,因为国内无法完成肌肉动力学的精准渲染。而与此对比,《奥本海默》采用的IMAX胶片摄影机全程直出,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孤注一掷》导演也坦言,许多场景因预算限制无法进行专业的绿幕抠像,甚至剧本都因此作出删改。
更为严重的,是人才的断层。在中国电影产业中,我们依然看到一些“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他们的电影讲述的,依然是他们所认为年轻人会喜欢的故事,而“第七代导演”的身影却迟迟未能出现。演员方面,也是如此,许多老演员仍在扮演年轻角色,甚至一些七十多岁的演员还要硬着头皮演绎青春戏。灯光师的平均年龄高达49岁,年轻从业者的留存率不到20%。更糟糕的是,很多灯光师甚至未经过专业培训,而是来自同一个乡村,通过人际关系逐渐进入行业。
最令人担忧的是,国内能够提供电影工程技术专业的高校不足10所,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性,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业短板已经导致了巨大的危机。
平台的控制:数据导向下的隐患
平台对电影行业的控制影响深远,尤其是选角和内容方向的把控。如今,平台的评级制度不仅在选角时影响了创作方向,更通过数据导向的选角策略限制了电影的创新空间。新人导演和演员在平台的机制下很难脱颖而出,长此以往,整个行业的创作能力和创新潜力都在遭遇削弱。平台对内容的控制,正在悄然改变电影行业的运作模式,这种趋势若不及时纠正,将对行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电影工业化:遥不可及的梦想
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平,依旧处于初级阶段。至今,我们尚未建立起标准化的电影制作流程,也缺乏系统化的编剧、拍摄、后期制作、宣发等流程化体系。与欧美电影的工业化体系相比,我们的制作还停留在项目管理阶段,远未过渡到流程管理阶段。以剧本创作为例,欧美国家普遍实行编剧室制度,由一位主创牵头,编剧们集体创作,剧本一旦定稿,导演和演员都无法随意修改。而在国内,剧本往往在拍摄过程中随意改动,导演和演员的个性化创作占据了主导地位。
拍摄方式依旧停留在“经验主义”阶段,许多剧组依赖老员工带新人,缺乏系统的工业流程指导。这也导致了许多影片在制作过程中存在档期和成本控制的失控现象。
制片成本:不合理的资源分配
中国电影的制片成本构成,令人无法想象。在每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中,演员的酬劳占据了至少一半,其中大明星的比例更是高达70%。与之相比,剧本组的报酬不到5%。而在欧美,演员的酬劳通常占影片成本的18%至25%,剧本组则能够拿到28%。这种不合理的资源分配,导致了电影创作的根本问题——剧本的缺乏和质量的低下。电影产业中,演员和电影应是共荣共生的关系,但目前演员在制作成本中占据的比重,几乎已经压得其他创作环节喘不过气来。
觉醒与改革:破局的关键
光线传媒的王长田曾指出,“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仅为好莱坞的30%”,而这30%的差距,或许只需要一次真正的觉醒和改革,便能跨越。如果电影行业希望迎来真正的复兴,电影生产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要优先解决的不仅仅是技术和人才问题,更多的是如何优化资源的配置,如何建立更加高效、透明和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够摆脱目前的困境,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
——·END·——
作者:陈建瑜
曾任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管委会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基地工作委员会副会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