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类学视角解码非遗舞蹈——舞蹈编导专业师生贵州苗族舞蹈田野实践纪实
本网讯(音乐与舞蹈学院 陈媛媛)“当8斤重的银饰头饰压上肩头,每一个锦鸡舞步都让我触摸到苗族文化沉甸甸的分量。” 湖南女子学院22级舞蹈编导专业学生胡梦露在采风日记中写下深刻感悟。4月11日至17日,我院由杨晨曦老师与周黔玲老师带领80名22级舞蹈编导班学生,深入黔东南非遗文化核心区域,开展为期七日的沉浸式调研。此次实践以舞蹈人类学为理论支撑,通过多维度探索,为非遗舞蹈的解码与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多模态解码:挖掘舞蹈文化深层密码
在台江苗族姊妹节现场,师生团队采用多模态记录方式,系统解构传统舞蹈的文化内涵。他们运用影像技术,精准捕捉银饰与舞步共振产生的独特韵律,对肢体动作进行符号化分析。带队教师杨老师介绍:“我们突破传统采风单纯模仿动作的局限,尝试从人类学视角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密码。” 以反排木鼓舞为例,团队通过对祭祀舞蹈中手势、转身等动作的研究,揭示出苗族先民“以舞通灵”的原始宗教信仰。
具身认知:沉浸式体验文化共生关系
在丹寨县,非遗传承人石锦彪带领团队,向学生传授锦鸡舞、水族铜鼓舞和古瓢琴舞等传统技艺。学生们跟随身着盛装的传承人,近距离学习,仿佛置身在山间,模仿锦鸡觅食、踱步,亲身体验舞蹈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穿戴银饰起舞时,每一步都需格外谨慎,这让我深刻理解到舞蹈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学生邓娇感叹道。这种“身体在场”的具身认知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的抽象性,让文化记忆通过身体实践得以传承。
跨学科融合:创新非遗传承新范式
在安顺地戏博物馆,师生团队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对傩戏面具与舞蹈表演的关系展开深度探讨。通过将工艺美术分析与运动科学研究相结合,揣摩着道具设计与身体技术的精妙关联。学生陈媛媛表示:“这种跨学科碰撞为舞蹈编创带来了全新灵感。”此次田野实践中,团队还创新性地采用“动作拆解——元素提取——当代转译”工作法,将传统舞蹈元素转化为现代艺术表达,为非遗舞蹈的活态传承提供了真实素材。
此次田野考察成果斐然,师生团队完成5种原生舞蹈的影像建档工作,构建起涵盖身体语汇库、文化基因谱系、跨界创作方案的三维成果体系。湖南女子学院舞蹈专业带头人周黔玲老师表示:“我们不仅带回了珍贵的田野素材,更坚定了‘田野+课堂’的非遗舞蹈保护传承新范式。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这一教学模式,推动传统舞蹈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图:陈媛媛 责任审核人:陈君凡 刘力恺)
网址:以人类学视角解码非遗舞蹈——舞蹈编导专业师生贵州苗族舞蹈田野实践纪实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97477
相关内容
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专业研究生教育|星海音乐学院2025届舞蹈编导专业硕士研究生邓诗琪学位专场《探尋》
著名民族舞蹈大师
舞蹈界名人
舞蹈民族舞启明星(启明星舞蹈教学视频分解动作)
大师舞蹈民族舞
学过民族舞蹈的明星(学民族舞蹈有什么好处)
崔英俊:从编舞者到舞蹈导师的传奇之路
2014舞蹈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舞蹈专业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精选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