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清明档的票房榜单上,冯小刚执导、赵丽颖主演的文艺片《向阳·花》成为了最为尴尬的存在。虽然在预售阶段,这部影片凭借48小时内狂揽8237万票房,刷新了文艺片的预售纪录,但上映首日的票房却惨遭滑铁卢,仅收获3200万。尽管其排片率高达25.4%,但票房占比仅为20.5%,且被同档期的动画电影远远超越。这一巨大的票房反差揭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严峻现实:顶流演员的光环似乎无法再无条件保证票房,文艺片的市场空间正逐渐被挤压,而观众对于“沉重叙事”的耐性也已经被短视频时代的快节奏生活所削弱。
影片的预售神话一度被视为“爆款预告”。冯小刚的导演名气、赵丽颖的“转型突破”以及影片所探讨的女性互助议题,再加上“带伤拍戏”“方言挑战”等话题性元素,让影片在预售阶段吸引了大量关注。根据灯塔数据显示,观众中84.1%为女性,在一线城市文艺青年的支持和赵丽颖粉丝的“加持”下,影片曾被预测为“清明档黑马”。然而,当观众真正走进电影院时,他们却发现这部影片不仅没有《我不是药神》那样的社会爆点,也缺乏《消失的她》的悬疑元素与爽感,预售阶段的虚假繁荣很快崩塌。首日票房仅为3200万,原先“5亿票房”的预测成了笑话,也暴露了赵丽颖的国民度正面临瓶颈。
近年来,赵丽颖在电视剧中塑造了许多坚韧女性的形象,从《风吹半夏》中的女企业家到《幸福到万家》中的农村女性,这些角色都展现了她在演绎女性角色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当她把这一演绎套路带入电影时,却未能赢得观众的认同。《向阳·花》中,赵丽颖饰演的刑满释放母亲高月香,为了给聋哑女儿筹集手术费用,甚至不惜踏上犯罪的道路。她的蓬头垢面、伤痕累累的形象以及冯小刚导演追求的“纪实美学”,让这一角色显得沉重、压抑。尽管她的演技被认为是“突破性”表现,但观众的反应却是:看哭了,但不会二刷。部分观众认为她在电影中的角色与她以往的“狠妹”形象高度雷同,甚至有人调侃道:“换个发型就能演新片?赵丽颖该换个赛道了!”
冯小刚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之一,曾凭借《甲方乙方》与《非诚勿扰》开启国产商业喜剧的黄金时代,但近年来他转向了文艺片创作,却屡屡遭遇票房失利。《向阳·花》继续了冯小刚一贯的“社会批判纪实美学”风格,采用二手服装、手持镜头、方言对白等手法,试图用真实感打动观众。然而,60后导演的创作风格与90后、00后观众之间的代际鸿沟,显然难以弥合。灯塔数据显示,影片观众中30岁以下的群体占比不足30%,而下沉市场的贡献率高达74%。这两个群体对于压抑题材的接受度普遍较低。冯小刚虽试图借赵丽颖的流量拉动市场,却忽略了观众早已对“明星堆砌演技”的模式感到疲倦。当导演的个人风格与市场的商业需求发生碰撞时,电影本身往往会成为受害者。
《向阳·花》的票房失利,实际上也反映了清明档电影市场的残酷竞争。与该片相对的,还有许多精准定位的强类型片,如《不说话的爱》《我的世界大电影》等,这些影片凭借明晰的市场定位和类型特征收获了观众的认可,而《向阳·花》则因其题材的沉重和表达方式的局限,成为了“炮灰”。尽管该片的首日排片率高达25.8%,但其背后隐藏着市场的不确定性——二三线城市的影院为完成排片任务而强行上映,然而其上座率峰值仅为12%。更多的影厅变成了“包场工具”,这一点也被许多观众在影片后期评价中提到。
更为致命的是,影片的宣发重点过于侧重赵丽颖的“转型人设”和冯小刚的“导演情怀”,却忽视了影片的核心矛盾。当观众发现影片在“女性互助”这一议题上的探讨仅停留在口号层面,且“底层生存”这一主题缺乏真实细节时,尽管影片的排片率很高,也无法挽救口碑的崩塌。猫眼数据显示,《向阳·花》的购票观众中,58%是因为“赵丽颖主演”而选择购票的,而只有22%的人是因为“题材感兴趣”而购票。由此可见,观众已经厌倦了仅凭情怀买单的电影,他们渴望的是能够引发情感共鸣和提供情绪价值的好故事,而非仅仅依靠明星的“演技展示”。
《向阳·花》的票房惨败,或许会促使资本更加青睐如《热辣滚烫》般的商业大片,但中国电影所需要的不仅是爆米花电影。那些关注底层尊严、探讨社会议题的作品,就像影片中高月香为女儿攀爬的17小时——过程虽然艰难,但唯有坚持才能见到光明。至于赵丽颖的国民度是否已触及瓶颈,冯小刚是否还能东山再起,这些问题或许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当行业不再用票房绑架创作,当观众学会为真心的作品鼓掌时,中国电影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向阳而生”的春天。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