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的人生哲学。细数乒坛人物(邓亚萍篇)

发布时间:2025-11-18 11:39

第1楼

乒乓球的人生哲学。细数乒坛人物(邓亚萍篇)

与国球一起骄傲!与全国球迷一起骄傲!国球网全国联盟分站/俱乐部招募火热进行中

  昨天发的有点问题,今天再发一下,与博友分享

      从丑小鸭到乒乓冠军 邓亚萍:机会垂青有准备的     时间:2006年07月10日15:32   我来说两句(6)      

【来源:泉州网-泉州晚报】    身高仅1.5米,多次被拒于门外,最终却开创了乒坛的一个时代;几乎没有什么学习基础,退役后先入清华再到诺丁汉目前在剑桥攻读博士。顽强拼搏、追求卓越,她的精神暗合闽南人爱拼敢赢的豪气——
  □文字:记者黄帆黄小玲图片:王洛
  编者按:
  本报关于邓亚萍日将到泉州和受助学子及广大球迷见面的消息见报后,许多读者纷纷来电,转达对邓亚萍的关心。    尽管已经退役10年,邓亚萍顽强拼搏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毅力、追求卓越的习惯,依然深深地打动着广大泉州人,同时也让泉州人看到了自己身上爱拼敢赢的精神。应热心读者的要求,本报今日刊发邓亚萍的特别报道,与读者们一起重温邓亚萍的奋斗史。您觉得邓亚萍精神和泉州人爱拼敢赢精神有什么相似之处?您是否受到邓亚萍精神的影响?欢迎广大读者来电、来信和我们展开讨论。
  从丑小鸭到乒乓冠军
  1973年,邓亚萍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与生而来的身高不足,是她运动生涯中所遇到的最大坎坷,但这并没能阻挡她成为乒乓巨星。
  通向冠军的第一块木板
  邓亚萍的父亲邓大松在1950年开始打球,那个时候省里没有专业队。他是一边工作一边打球,后来进入河南省队,并且代表河南省队,参加过中南五省乒乓球赛,拿了单打冠军。按邓大松这个成绩算,应该相当于当时国家队队员的实力。
  邓亚萍5岁时,就开始接受她父亲的乒乓球启蒙训练。说来很有意思,那时的邓亚萍站在球台前只露出一个脑袋。不善罢甘休的父亲,找块木板垫在小邓亚萍的脚下。就这样,“乒乓女皇”邓亚萍的乒乓生涯,在垫着的木板上开始了。
  1982年,9岁的邓亚萍在全国业余体校分区赛中获得了单打冠军。从此,邓亚萍结束学业,一心打球。
  虽然有好成绩,但到了河南省队训练了仅15天后就被退回。理由很简单,就是身材太矮,没有发展前途。这在邓亚萍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刚满10岁的邓亚萍知道了很多本不是她这个年龄应该知道或明白的事情。
  后来,邓亚萍回忆,这辈子她四次流泪,这是第一次。“身材太矮,这几乎是致命的缺点,先天如此无法改变,因此当时很灰心,他的父亲告诉她身材不行,就得从其他地方弥补,脚步必须灵活。”解决身材不高的惟一办法,是步伐更快,进攻更加凶狠,防守更加顽强。在通向世界冠军的路上,邓亚萍用苦练,为她的梦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就在河南省队拒绝邓亚萍的尴尬时期,郑州市新成立一个乒乓球市队。球队的教练李凤朝,恰好是邓大松在省队时教过的队员。无奈之中,邓大松只好将女儿邓亚萍送到了李凤朝所在的郑州市乒乓球队。
  一见到邓亚萍,李凤朝喜欢邓亚萍身上那种争强好胜的气质。同样,李凤朝也承受着邓亚萍个子太矮的压力,将邓亚萍收留在他的门下。日后,李凤朝成为邓亚萍乒乓生涯极为重要的启蒙教练。
  因为种种原因,刚刚成立的郑州市队,漂泊在风雨之中。为了生存,惟一的办法就是出成绩。邓亚萍刚一进队时就感受到了这种氛围和要求。几个月后,邓亚萍的乒乓天赋就渐渐显露了出来。连续3年独揽了少年赛的单打冠军后,邓亚萍引起了河南省新任女队总教练关毅的注意。1986年初,邓亚萍被借调到了省队。这次借调,成为邓亚萍的乒乓生涯的重要转折。
  1986年4月份湖南怀化举办全国乒协杯比赛。这次比赛邓亚萍和队友合作为河南省拿到了团体冠军。同年底,在郑州市举行的全国锦标赛上,邓亚萍代表河南队夺得团体和个人冠军,这一年,她仅13岁。
  辩证法救了邓亚萍
  矮个子的邓亚萍以优异成绩,被河南省队认可了。然而,省队毕竟不是这个天才少女最终的归宿。1986年至1987年,让邓亚萍尽快进入国家队,成为最让教练李凤朝牵肠挂肚的事情。
  其实,13岁的邓亚萍在全国锦标赛上力挫多名世界冠军,夺得女单冠军,早已引起国家队教练员的注意,尤其看好邓亚萍的是当时国家女队的教练张燮林。
  为邓亚萍进队的事,张燮林多次会议上专门提出过,并与各位教练多次沟通。当时整个教练班子争论得很激烈,五人中有四人不看好邓亚萍,原因还是个头太矮,技术上没有发展前途。
  最后还是张燮林一个充满辩证意味的玩笑“挽救”了邓亚萍。张燮林说:“你们认为邓的个子小是不利条件,也许这是她的优势,因为个子小,在别人看来很矮的球,她看来就是高球了,可以直接扣杀进攻。”费尽周折,邓亚萍终于进了国家队,但还是多了一个条件,先进国家青年队。
  或许历经了太多的挫折,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再次让性格坚强的邓亚萍流下眼泪。她讲过这样一句话:“我得了这么多冠军,在我看来这是应该的,因为我知道我的个子不如别人,别人允许有失败的机会,我没有,我只能赢,我赢了还不一定能进国家队,更别说输了。所以我打球凶狠,那是逼出来的。”
  事后有人评价邓亚萍的球风:邓的球风确实凶狠、霸道,不像是女孩子打出来的球。如果不喜欢她的打球风格,是因为不了解这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现在再回头看看,那是一种王者之气,不是狠气、霸气。辉煌生涯与缺憾之美“世界向你敞开了大门,因为你有了这把钥匙。”这句话是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特意对邓亚萍说的。
  拼搏开创“邓亚萍时代”
  邓亚萍从进入国青队到进入国家队,用了一年时间。一年之中,5次全国尖子选手比拼的队内大循环比赛,邓亚萍取得了4次第一,1次第二的优异成绩。一年后,邓亚萍终于进入国家队。
  训练时,教练最常给邓亚萍的指示不是“要练什么”,而是“要注意休息,别练过了”。有人做过统计,邓亚萍平均每天加练40分钟,一年就比别人多40天。实际上,邓亚萍的训练量要超过正常运动员很多。国家女乒主教练张燮林回忆,邓亚萍每天练球,都要带两双鞋,湿了一双再换一双。一筐200多个的训练用球,邓亚萍一天要打掉十几筐,练一组球的脚步移动,相当于跑一次400米,邓亚萍的一堂训练课,相当于跑一次1万米,这还没算上数千次的挥拍动作。她经常因为训练错过吃饭的时间,很多时候,只能用方便面对付一下。
  刻苦的训练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1988年11月,历经磨砺的邓亚萍终于进入中国乒乓球队。5个月后,在第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16岁的邓亚萍与乔红合作,一举夺取了她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女子双打世界冠军。
  1990年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中国乒乓球女队与韩国女队争夺女子团体金牌的鏖战,成为国人对邓亚萍最深刻的记忆。决赛中,17岁的邓亚萍在成就自己中国女乒领军人物地位的同时,她展示出的那种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也使她成为观众最喜爱的体育明星。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邓亚萍正处于年龄、运动成绩的巅峰。作为中国队的绝对主力,邓亚萍无惊无险顺利地拿到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单、双打两枚金牌。河南省为表彰她,分给她一套两个单元的房子。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邓亚萍卷土重来,又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女子单、双打两枚金牌。那天,萨马兰奇特地来到现场观看邓亚萍比赛,并又一次给邓亚萍发奖。这期间,邓亚萍连续8年排名世界女子乒乓球第一。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邓亚萍几乎统领了各大赛事的单、双打冠军,媒体称这个时期是乒乓球的“邓亚萍时代”。
  从不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人生总是有遗憾的,无论多么辉煌的人生,遗憾都会占据其中的一个位置,以缺憾之美点缀人生。在邓亚萍的运动生涯里,她拿过大大小小几百个冠军,但惟独没有拿过混合双打的世界冠军;她身经百战斩获无数荣誉,却也有过世乒赛泪洒哥德堡、亚运会梦断广岛的不能承受之痛;可以说,她的对手灵光一现的卓绝表现,成就了邓亚萍人生中不多的几处缺憾之美。
  1991年41届世乒赛的经历对邓亚萍来说是难忘的。在女团决赛上,邓亚萍1∶2意外输给了南北朝鲜联队的俞顺福,中国队痛失女团金牌。失掉女团金牌的中国队在接下来的女单比赛中面临更加严峻的局势。
  赛后,邓亚萍自己一个人跑到训练室单练发挥失常的反手发球,整整练了一个晚上。历史给了她将功补过的机会,在单打16进8的对手,正好是团体决赛中失手的朝鲜选手俞顺福,结果对手见到邓亚萍的反手发球就发懵。单打比赛战胜俞顺福之后,邓亚萍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决赛的对手是2年前在40届世锦赛女单比赛中,将邓亚萍挡在8强之外的朝鲜著名运动员李粉姬。
  这场决赛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临比赛现场观看比赛。面对2年前的老对手,邓亚萍气势如虹,在精神上彻底压倒了对手。有人在评价这场决赛时说,李粉姬打出了速度,而邓亚萍打出了超速度。在超速度中,邓亚萍将儿时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夺取了世锦赛女子单打冠军,也因为这场比赛,邓亚萍跟萨马兰奇主席从此结下了一段奇缘。
  在邓亚萍输球的字典里,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她不会第二次输给同一个选手。外国选手中她只输过三人:朝鲜的李粉姬、俞顺福和瑞典的斯文森。但第二次和她们再相遇时,邓亚萍都赢了回来。只有两个人是例外,不是说没有赢回来,是她没有机会再次交手。一个是让邓亚萍没能蝉联三届世界冠军的原中国运动员井浚泓,一个是在日本广岛亚运会上的小山智丽,这个记录在世界乒坛上鲜有。不在一个坑里跌倒第二次,邓亚萍做到了。
  博士:中国运动员的又一突破
  1997年,由于受到严重伤病困扰,加上王楠等年轻球员已经成熟,24岁的邓亚萍选择了退役。除了在乒乓球运动上的突破,她还打算在学业上突破,攻读博士,争取成为中国学位最高的运动员。这一转型,被誉为中国运动员最成功的转型。
  运动员不仅仅能运动
  对运动员而言,人生能有一个高峰就不错,高峰一过就面临退役,二次择业问题也随之摆在眼前。在中国,因文化水平基础不好,很多运动员退役以后不得不从事老本行———选择当教练。而不服输的邓亚萍,决定另辟蹊径,从运动员最薄弱的地方入手。
  “我相信普通人能做的运动员也能做到。所以我选择了另一条路。”邓亚萍如是说:“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导师一开始对她没有信心
  1997年邓亚萍告别了喜爱的乒坛。退役后,她迈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从5岁开始进行乒乓球训练,10多岁入选到国家队,一直到24岁退役,邓亚萍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基础,在清华这样集中了众多精英的著名学府里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困难可想而知。
  但她用当年夺取世界冠军的毅力和决心,在另一个领域开拓了被专家们称为“第二个奇迹”的全新局面。1998年,在清华读书的同时,她交叉到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习,时间至2001年。2002年底,邓亚萍完成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的学习,并交上了《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这一“中国研究”式的纯英文硕士论文。这一论文,导师最终没有改动一个字。也正是这时候,导师才透露了当年的担忧:“收你时,不知你能不能完成。现在,你给我上了一堂很好的课。”
  读博是中国运动员的突破
  2003年初,邓亚萍回国,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几乎同时,她收到了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通知书,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至此,邓亚萍成为中国奥运冠军中学历最高的运动员。
  邓亚萍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导师特批她回国,边工作,边学习,“因为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
  而国家体育总局袁伟民局长和书记李志坚同样鼓励邓亚萍继续学习。他们认为,这已经不是邓亚萍个人的事,中国运动员读到博士的不多,能拿到国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的更少,邓亚萍不仅在乒坛上,在学业上同样是中国运动员的榜样。  

第2楼

 
详尽.

第3楼

从邓的人生经历中,我觉得用中国古代孟子的文章来形容是再恰分不过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 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第4楼

古代的哲学家已经给我们总结出来了。依我个人之见,于丹教授为什么那么火,并不是于有发现了什么新的哲理,只不过把古代孔子、孟子这些思想家总结出来的文言文理论结合现代人的生活讲述的更加生动形象,如果我们要佩服的话,应该佩服我们古代这些大思想家、哲学家,为我们总结出的经典的人生哲理!我觉得,他们最应该获得诺贝尔哲学奖,如果有这个奖项的话。

第5楼

依我个人之见,于丹教授为什么那么火,并不是于有发现了什么新的哲理,只不过把古代孔子、孟子这些思想家总结出来的文言文理论结合现代人的生活讲述的更加生动形象,特别是通过现代电视、网络、书籍、报纸等这些现代传媒让大众知道,引起共鸣,获得大家认同。

第6楼

邓亚萍河南人的骄傲!

第7楼

邓亚萍我们永远支持您 !

第8楼

从邓的人生经历里边,我们或许能够学到一些东西,为更好的与广大博友分享

 我把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部分摘录出来,共同探讨、体味乒乓人生哲学。

  “竞技体育的残酷告诉了我,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是的,从五岁
开始练球,人生每前进一步都比同龄球员艰难的多,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她需要
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这点来说,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逆境对一个
人来讲是很有帮助的,意义在于精神层面,过早造就了一个人超强的抗压能力和
超强的心理素质,为后来迎接挑战储备了充足的精神资源。
竞技体育运动员都将面临着退役,我当时问我自己,如果不当教练,我去跟,我
去走到社会,走入社会,跟一个普通的人去竞争,我有什么优势,你有什么能力
,你就比别人要强了很多吗?所以当时觉得我应该去读书,就这么简单。就选择
了去读书。从退役选择读书来看,邓亚萍选择还是性格决定的,还是那句话,“
竞技体育的残酷告诉了我,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她没有选择容易
的事情来做,而是选择了对自己来讲最有挑战性的事情来做,实践证明,她的选
择是对的,她是一个笑到最后的人,人常讲的两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在她身上都得到了鲜明的验证!
他说:“要想做一名真正的优秀运动员,凡事要从难从严要求自己。要想当冠军
,既要靠实力,又要保持良好的体育道德,而不是靠侥幸、耍小聪明,只有这样
,才能赢就赢得光彩,输也输得大度……”
我想,对邓亚萍来说河南是她爱恨交加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说呢? 
当邓因为种种原因进不去河南省队,心里肯定有许多怨恨之情,恨当时的选拨体
制、甚至可能恨自己的身体条件,等等。
但是,事物往往可能相互转换的,不利的条件往往会造就更大更多的成功。
现在看来,如果让邓回首自己的往事,自己可能会更加热爱河南这块造就自己的
地方。因为没有这样的困难,没有这样受到的挫折,也无法成就信心、毅力,也
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其实人是无法生而完美的,在先天条件上,你也许往往有一些在常人眼里看来的
劣势,但是如果你能像邓亚萍一样从劣势里看出优势,从劣势里拓展出优势,有
坚韧不拔的毅力,再加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你一定能像她一样,一路不断夺
取人生的金牌。
人生总是有遗憾的,无论多么辉煌的人生,遗憾都会占据其中的一个位置,以缺
憾之美点缀人生。在邓亚萍的运动生涯里,她拿过大大小小几百个冠军,但惟独
没有拿过混合双打的世界冠军;她身经百战斩获无数荣誉,却也有过世乒赛泪洒
哥德堡、亚运会梦断广岛的不能承受之痛;可以说,她的对手灵光一现的卓绝表
现,成就了邓亚萍人生中不多的几处缺憾之美。在邓亚萍输球的字典里,有一个
突出的特点,她不会第二次输给同一个选手。外国选手中她只输过三人:朝鲜的
李粉姬、俞顺福和瑞典的斯文森。但第二次和她们再相遇时,邓亚萍都赢了回来
。只有两个人是例外,不是说没有赢回来,是她没有机会再次交手。一个是让邓
亚萍没能蝉联三届世界冠军的原中国运动员井浚泓,一个是在日本广岛亚运会上
的小山智丽,这个记录在世界乒坛上鲜有。不在一个坑里跌倒第二次,邓亚萍做
到了。
古代的哲学家已经给我们总结出来了。依我个人之见,于丹教授为什么那么火,
并不是于有发现了什么新的哲理,只不过把古代孔子、孟子这些思想家总结出来
的文言文理论结合现代人的生活讲述的更加生动形象,如果我们要佩服的话,应
该佩服我们古代这些大思想家、哲学家,为我们总结出的经典的人生哲理!我觉
得,他们最应该获得诺贝尔哲学奖,如果有这个奖项的话。
依我个人之见,于丹教授为什么那么火,并不是于有发现了什么新的哲理,只不
过把古代孔子、孟子这些思想家总结出来的文言文理论结合现代人的生活讲述的
更加生动形象,特别是通过现代电视、网络、书籍、报纸等这些现代传媒让大众
知道,引起共鸣,获得大家认同。

第9楼

我们乒乓球友可能都有这个感受,和水平比自己高的打球害怕输,我想没有经历刻骨铭心的失败,也不会激发自己想胜的斗志。如何才能提高球艺,一方面和自己的基本功有关系,另一方面,只有输球你才会用心去想自己为什么输,是接发球不好?还是发球、旋转等等的原因,从而提高自己的技术环节或战术环节,大家想想,没有几个人总是的赢球后总结的吧,往往是自己输的最惨的那些球印象最深,好多东西都是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

第10楼

邓亚萍精神值得学习!

第11楼

以下是引用akaru在2010-10-28 14:21:00的发言:邓亚萍精神值得学习!
应该学习!

网址:乒乓球的人生哲学。细数乒坛人物(邓亚萍篇)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76517

相关内容

“乒坛皇后”邓亚萍:丈夫身居高位,儿子是乒乓球冠军
邓亚萍:从乒乓女王到风云人物,20亿巨款之谜
【邓亚萍】原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
世界乒乓球坛后是谁?
邓亚萍:个头不高战力惊人!她如何一步步走向乒坛巅峰?
乒乓女皇邓亚萍成体育明星从政的成功典范
中国女乒三位领军人物:邓亚萍、张怡宁和王楠,谁的实力更胜一筹
姚国治重人才“挖出”邓亚萍 落户深圳不离乒球
同样是探班国乒,邓亚萍和张怡宁有着三点明显不同
荆棘爱路难断乒乓情缘 邓亚萍林志刚终成眷属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