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萍: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银杏课程开发中的实践探索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关注
作者
成陶理事 许丽萍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校长助理、小学部党支部书记、校长,四川省三八红旗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专委会委员、女学生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成都市陶行知研究学会理事,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培校长骨干培训专家。
教育是生活的载体,生活是教育的本原。受教于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陶行知,在其“教育即生活”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该理论至今仍对新时代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应用和拓展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精神内涵,就银杏课程的开发研究进行了有效探索。
“生活即教育”的银杏课程开发理念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秉承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以“根植生活,激发求知,温润内心”的目标为基石,营造学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校园生活,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融入自然,让美好的情感在花草树木的点缀中更加圆满,良好的素质在孩子的嬉笑欢乐中逐渐养成。于是,伴着王维“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一诗中银杏的风骨与风情,我们以学校随处可见的银杏为载体,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开发了贴近学生生活的银杏课程。金黄的银杏熠熠生辉,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广阔天地,看到了教与学的平衡,看到了孩子的诗和远方,也再一次看到了陶行知先生教人化人的情怀。
“生活即教育”的银杏课程资源运用
受杜威“儿童中心论”教育思想的影响,陶行知先生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主张儿童的教育应当从他们的生活世界出发。在美丽的深秋时节,七实校园内外成片的银杏渐渐褪去苍翠的光泽,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一片金色。我们顺应季节的变化,借助身边的自然资源,把孩子的眼光引向那翩翩起舞的银杏,引领他们深入探索银杏向上、向阳、向善、向美的优秀品质,并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智慧、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除了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智慧,更需要这样开明的思想指引学生学习。比如科学老师带孩子们观察银杏,记录自然笔记,美术老师带孩子们创作银杏,语文老师带孩子们描写银杏,数学老师带领孩子们丈量银杏,音乐老师带孩子们歌唱银杏……这些美好而具有生活情趣的校园学习时光,展示了教师资源在银杏课程开发中的生命价值。
校园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还有效引进家庭资源优势,请家长利用周末带孩子到小区、公园、街道等有银杏的地方去再次感知银杏之美,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银杏,或者通过画图、作文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在和家人一起探知银杏的过程中,既增长了知识,又增添了和家人相处的生活乐趣。
“生活即教育”的银杏课程实践探究
“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这一现象充分论证了陶行知生活教育“重实践、重体验”的观点。即“行是知之始”。在陶先生看来,离开了“做”这个中心,就达不到“教学做合一”的目的,也无法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银杏课程充分展现各学科特色,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做中悟,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感受、丰富学生的自我体验。
1.语文学科——银杏染初冬,美好写心中
在语文学科组的银杏课程设计中,老师们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思维,抓住一个“情”字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在学生自读品味中抓住一个“悟”字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具体实施时以“梦幻的金色童年”、“秋风稚子乐,叶黄初心绽”、“相约银杏树下”、“有“杏”与你相遇”、“银杏染深秋,少年话美好”等为主题,根据不同年段孩子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指导孩子完成银杏叶手工制作、银杏观察日记、银杏主题手抄报等课程内容。孩子们除了创作诗歌、散文、银杏树下的故事,还在让落叶焕发别样美感和内涵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同时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
2.数学学科——巧用银杏叶,播下数学梦
拾一片银杏叶,孩子们比大小,比多少,测量叶片周长,以叶为尺,丈量校园。孩子以银杏为伴,思维驰骋,在心中播撒下玩数学、用数学的种子,数学梦也随着银杏叶飘进孩子心里。数学组的银杏课程设计践行陶行知先生“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终身学习理念,让数学学习活动从单一的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前和课后,从简单的习题延伸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活动一体化、持续化、连续化。这样的设计以洗尽铅华的生态课堂方式,回归生活本真的运用,设计真实,布局细致,安排巧妙,实施从容,简约有致,韵味十足,它让孩子们知道,数学并非只是我们在学校所学的计算方法和各种数字,各种公式,而是构成大自然和谐有机的基础,一片银杏叶,乃至所有的动物,植物,矿物甚至雨滴,雪花都有自己的数学模式或数字形式。这样的课程汇聚了大量的思考因素,对学生的思维及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和锻炼,经历并获得成功,孩子们能不印象深刻吗?
3.英语学科——装扮字母画,学习兴趣化
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根基与土壤,教育发生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和方方面面。过什么样的生活,便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让孩子只学习书本上的文字知识,而不从真实生活中感受触碰真实,这样的教育只能是假教育,是没有活力的教育。英语组遵循“知识要从现实生活中躬行而来”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采用“用银杏叶创设词汇”、“图文创作,描绘银杏之美”、“欣赏银杏叶的美,图文创作新年贺卡”、“介绍深秋美景、制作银杏小报”等方式设计银杏课程,总体思路是采用浸润式教学,激发孩子自我表达,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学习英语。整个学习过程密切联系生活,让孩子的英语学习有来处,有去处,有色彩,有兴趣,有成效。
4.美术学科——笔墨能生香,文创绽芬芳
美术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尊重学生主体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基于这样的认识,美术组在课程设计方面,着力结合银杏的特点,打造银杏课程的四个支撑点:一是“情”,对审美的深情;二是“趣”,对实景的趣味性,创造兴奋点;三是“理”,教学中体现生活哲理、科学原理;四是“术”,教学的艺术、美术的技术。眼中有景,心中有美,笔下有情,美术老师引导孩子们进行银杏浅浮雕、银杏方巾、银杏文化衫、银杏剪纸、银杏热缩片系列、银杏油画、银杏书签、银杏拼贴画等创作,并将学生的银杏作品转化成各种文创产品,如印有学生绘画的银杏图案的文具袋、笔记本、杯垫、环保手提袋……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
5.音体学科——以银杏为媒,感知生活美
音体组银杏课程设计的理论来源于陶行知先生主张的生活教育的五个目标:一是康健的体魄;二是农人的身手;三是科学的头脑;四是艺术的兴趣;五是改造社会的精神。音乐学科开展“最美银杏”原创歌曲征集活动,指导中高年级学生尝试自创歌词并自己谱曲,用歌声赞美银杏,传播银杏精神。低年级学生则是演唱银杏歌曲,或在体育老师的帮助下把孩子们自创的音乐歌曲自编成健身操,在银杏树下载歌载舞。此外,以银杏为媒,举行“银杏杯”足球联赛,在银杏树环绕的运动场比赛,结合银杏向上、向阳的品质,更能展现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大自然无处不是教科书,对于音乐、体育这样的学科,最重要的就是与自然对话,感知生活的美好。
6.科信学科——奔向大自然,记录真世界
创意银杏——引导孩子用银杏叶做衣服,进行银杏表演秀;四季银杏——观察银杏叶、白果、写自然笔记;美食银杏——了解银杏的药用、食用价值;科普银杏——了解银杏如何分辨雌雄,银杏叶的生长方向;银杏文化——用银杏做文化衫。科学老师通过这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银杏,更深层次地了解银杏。信息技术老师教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更多关于银杏的资料,拓宽知识面。在低年级进行主题为“童心绘校园”的银杏主题绘画比赛,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图工具绘制作品;高年级学生利用word文档完成主题为“最美金色七实”电子小报制作比赛,展现学生对金色校园的喜爱,实现技术与银杏之美完美结合。有感于自然的观察、记录、创作,学生回归本心,尽享融于自然、来于生活的银杏之美。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摘自 |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1年6月刊/栏目:生活教育
编辑 | 张競之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805次推送
网址:许丽萍: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银杏课程开发中的实践探索 https://m.mxgxt.com/news/view/1546692
相关内容
《中国教育报》:农村高中“名人文化”校本课程育人实践农村初中化学复习课的实践与思考
探索ChatGPT在编程教育中的伦理道德挑战与实践应对策略
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探讨(幼儿教学论文)
闵行区“大思政课”实践地图发布,61个实践教育基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一节化学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微
高中体育课堂中体育明星崇拜的德育教育功能与实践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新时期文化素质教育在清华的探索与发展
新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