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2014年庞麦郎凭借《我的滑板鞋》一曲迅速走红的盛况,2024年他在贵阳的专场演出现场仅有9位观众,令人不禁哑然失笑。曾几何时,他的那首歌充斥着网络,以至于整个互联网几乎“刷屏”。如今,庞麦郎站在饱受冷落的舞台上,这其中的巨变让人深思:过气网红歌手是否该继续追寻他们的舞台梦?
在这次复出演出中,庞麦郎的表现不可谓不努力。他背着一个老化的双肩包与一个手提包,搭乘绿皮火车奔赴贵阳,手中握着新歌曲的期盼与对舞台的渴望。为了这次演出,他精心准备了12套服装,尽管实际到场的观众屈指可数,庞麦郎依然赋予了这场演出以仪式感。他的态度展现了一位艺术家的坚韧,甚至在德行与努力之间,还显得更为执着与单纯。
演出场地的负责人王劲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虽然庞麦郎的演出未收取费用,但预售票只卖出10张,这背后是怎样的商业逻辑?面对庞麦郎这样的艺人,票房与收入的双重困境显而易见。然而,这场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音乐会,更是一次舆论与观众期待的交锋。
在信息时代的舆论场上,庞麦郎的复出引来了两极反应。一方面,有热情的粉丝专程从深圳赶来,表示要用心感受这位草根歌手的魅力。这样的追星行为展现了年轻一代对梦想的追求。然而,另一部分人却对他的唱功颇有微词,现场负责人直言“唱功确实欠缺”,这让人不禁思考: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草根明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庞麦郎的经历不仅是他个人的困境,更是广大“流量经济”下草根明星的共同命运。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像旭日阳刚和西单女孩等,他们在音乐市场中的挣扎让人心疼。庞麦郎在台上演绎的不仅是他的歌曲,更是一个群体的梦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自我救赎。存在的价值不止于音乐,更多的是对生活、对信仰的执着追求。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互联网记忆是否应该给予这些沦为“审丑文化”的参与者一次反思与再生的机会?又或者说,当梦想成为一种执念,社会评价体系的构建该如何界定?中国传媒大学流行文化研究所所长曾表示,庞麦郎的音乐虽有缺陷,却真实地表达了他个人的情感,这种真实的价值,对于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更显珍贵。
在追求音乐的道路上,他的下一步将如何发展值得期待。新歌的创作方向和巡演规划尚在酝酿之中,但没有经纪团队的个体户式运作让他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在流量废墟中,庞麦郎是否能重建自己的音乐人格,是对他也是对社会的挑战。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滑板鞋,它们不仅是单纯的服装,更是梦想与追求的象征。庞麦郎需要面对的是自我的重塑与社会的评判。或许我们嘲笑的不是他的跑调,而是不敢赤脚追梦的自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