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多刷几遍的《十三邀》人物专访

发布时间:2025-05-19 23:32

《十三邀》

最近把《十三邀》第1季到第6季都刷了一遍,其中最有感触的还是那些人文学者,他们之所心打动我的是包括许知远在内的这些知识分子他们反而比其他人更真实,因为他们对人性、对世界、对社会的洞察使他们的内核更加坚实,从而敢于把自己内心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

1.陈嘉映(第1季)

陈嘉映是改革开放最早一批知识分子中的代表,在他身上反映出80、90年代中国短暂的思想黄金时期人们对真理、对外界令人激动的热情,那个时候大家学哲学、学文学是一种普遍潮流,造就了中国一批优秀的学者,这些学者如果放到今天估计可能估计很多就去做商业、做金融、做投资了,而这批优秀学者很多的现在要不就是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要不就去了国外,不得不令人唏嘘。

2.贾樟柯(第1季)

这期其实我最大的感受是一个电影人或者文化工作者在当下感受到的困惑与无奈,他们可能会去再思考,但是却并不一定找得到答案,结果可能陷入更大的困惑和无奈中。其实外人看来,可能他们的作品要反映宏大叙事或者主题,但是他们想表达的仅仅只是自己的观察而已。

3.白先勇(第1季)

这一期更多是因为白先生是我的老乡,虽然他当然是当年桂林的门阀贵族,我们普通老百姓是不是不可能跟他有什么太多的关系的,但是他乡音不改的桂林口音和他对桂林米粉的喜爱都让我觉得亲切,桂林现在都还有他家的故居,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了,想想白家还能出这样一位文化界名人确实也是了不起,当年看的白先生的小说确实非常感人,但是要说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少有人知的《花桥荣记》(也叫《桂林荣记》),主演是周迅,故事主要发生在台北,但是还记得里面有在桂林花桥吃米粉的情节,可以想见白先生对家乡是有多怀念,不过好在后来白先生还能经常回到桂林,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幸运。花桥是真实存在的,现在是桂林市区是大的公园七星公园入口处的一座非常漂亮的桥。

4.张艾嘉(第2季)

让我认识了一个可爱、叛逆、知性、热烈等等特征于一体的张艾嘉,突然发现那个年代的人确实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最近在上海办过展览的奈良美智,他们虽然都出生在东方国度,却都有在国外留学或者生活的经历,这些经历没有让他们身上的东方气质减弱,反而让他们的东方气质更加迷人,也许这就是我们应该拥抱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5.徐冰(第3季)

对徐冰的认识有一个由不知道到粗浅再到相对了解一些的过程。最早听说过徐冰,但是仅限于知道他是一位艺术家,看了这期访谈后,知道了他自创了一套文字,还弄了一些国画,然后展示给大家其实这个美丽的国画背后是一堆废报纸、料树枝,感觉有点故弄玄虚。后来真的看了他的展览后,才对他有了一个深入的理解,他想做的是引发我们对文化表象与文化本质关系的思考,同时也是出于想弥合中国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家那条他说的缺少的东西的鸿沟的一种努力。

6.郝拉利(第3季)

郝拉利是一个典型西方精英学者的形象,他的思维方式也是非常西方式的,可以看出来是经过西方严格的学术训练,执着于对真理的追求。他认为人类最重要的“是如何真实地认知自己”,并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其他的事情都应该放在一边,对于这一点我非常认同。

7.张亚东(第4季)

张亚东让许知远,其实也是让我最吃惊的一句话是:他没有一天是过他自己的,很难想象一个音乐人尽然有那么多如普通人一样的世俗羁绊,也许人就是这样在外界与内在不断的纠结、牵扯中不断走下去,真正的像高更那样的艺术家可能只能存在于普通人的理想之中。

8.陈志武(第4季)

像陈志武这样一批专家其实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其实是看得比较透彻的,但是却也无能为力,很多话说得比较隐晦,但是其实就剩那层窗户纸了,但是他们其实也没有办法。

9.许倬云(第4季)

许先生对世界文明有深刻的理解,他保留着民国时期学者类型的传统,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看其他国家,忧思着现在的世界已经培养不出以前那样综合性、融合性的人才,最后的解决方案也是回到自己的内心安顿好自己,这也是很多的学者最后的归宿吧。

10.坂本龙一(第4季)

惊讶于教授单薄的身体和即使是得了癌症之后依然对音乐的执着,让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自然界声响的异于常人的敏感,在他身上往往外人看来是有对世界、对社会的关照,但是其实他和很多艺术家一样只是表态自己的内心,在这类艺术家身上你总能看到内心的强大会有多强大,即使是对世界、对社会的关照也是他们内心力量的自然流露,而不是需要刻意为之,这可能就是一种天赋吧,而这种天赋来源于对自己内心的跟随与挖掘,有时候你过于用力未必管用。

11.项飙(第4季)

项飙老师可能是人类学领域在世界上最有成就的华人学者之一了,但是他又是那么真诚,他让人看到了学术研究也现实世界应该有怎样真实的连接,学术研究不应该是脱离真实生活的,学术研究只有关照真正的个人才有可能展现出真实的价值,这可能是对我们学习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最有价值的启发了。

12.钱理群(第5季)

最早知道钱老师是在大学时期使用的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对钱老师更多是认知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绝对权威,其实没有太多的感性认知。看了这一期,最大的感受是钱老他们这一代学者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当他说出“决定不要孩子”这句话的时候,我不禁落下泪点来。也许很多人感叹于钱老他们这一代学者在经历了这样的苦难之后依然能够那样达观,但是其实在我看来这更是一种无奈吧,希望这样的历史真的不要再重演。

13.傅高义(第5季)

傅老前不久才去世,想想像他这样为中美之间相互理解做出过巨大努力,也取得过重要成就的学者那些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真的是挺多的,他们的巨大努力有时候在现实面前有可能瞬间化为泡影,其实是让人遗憾的。

14.陈传兴(第5季)

看了这一期才知道他是有关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导演,当时纪录片上映时自己看完觉得很感动,有一种隐而不发却震憾人心的力量。看完这一期之后更感叹于陈先生对人性幽微的感受力,这种感受力我相信是他长期在法国学习艺术、文学的结果,当他说许知远是“非常虚伪”“在假装疯狂”时,有点想笑,但是转念一想,其实他对许认识是非常准确的,我自己何尝又不是如此,有时候觉得自己很真实的时候,其实是在假装,以前自己不同于其实人,在追求一些高尚的东西,其实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真的是发自内心在追求那些所谓高尚的东西,还是其实是先入为主地认为要追求高尚的东西然后才去追求了,其实并不真的是出自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真的是自己应该反思的。

15.罗翔(第5季)

罗翔老师不用过多介绍,他说的每一句话让人感受到那些伟大思想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的深切悲悯,他时刻提醒我们应该去向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汲取生活和学习的动力。当话许知远说当他意识到自己原来相信的很多东西原来从世界范围看是那么边缘的一件时,罗翔老师那无奈的苦笑确实让人很心酸,最近刘瑜老师的某本书全网下架也算是这个苦笑的一个注脚吧。

16.葛兆光(第6季)

葛老和钱老一样,也是从那段悲惨的历史中走过来的,从他们身上都能看到人生起伏后的豁达,他对中国思想史的确实更有一种对真实的追求,历史的发展除了帝王将相更有普通大众的思想变迁,这是更真实的社会思想变迁史,这点上与项飙老师如出一辙,这样的研究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真实的世界,学术研究更应该走向真实的人性、真实的社会。

17.刘擎(第6季)

其实像刘老师这样的学者其实当他们面对那些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时,他们对自己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们不太可能达到那些伟大思想家的高度,可能他只是由于一些偶然的机会而走入了大众视野,但是因为有了对这些伟大思想家思想的了解而会对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应对方式,可以看出来许知远和这样同样的知识分子的聊天是更加顺畅和开心的,思想的碰撞总是最让人兴奋的。

18.陈冲(第4季)

这一集是最近才补看的,因为之前总觉得对这些明星的采访大多非常失望,但是看了这一集发现完全颠覆了对明星的偏见。陈冲是一个喜欢阅读,有自己独立见解,喜欢独处的女性。现在对当年陈冲出走美国还有一点依稀模糊的记忆,当年《小花》这部电影是很火的,因此陈冲的出走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只是糊糊的记得对她主要还是抨击的多,还会拿她在国外拍的电影中的暴露情节说事,现在看来其实就是。当她说起自己的外祖父在遭遇,然后说,明白了“到底一种什么样的生存条件是你不应该接受”的时候,我突然就明白了她当年的那些决定,看到她在美国比在国内放松、自然的状态,真的体会到她说的话的含义。

网址:值得多刷几遍的《十三邀》人物专访 https://m.mxgxt.com/news/view/1292531

相关内容

必看的高质量访谈节目list1《十三邀》,《和陌生人说话》
《十三邀》林志玲专访:背后的故事与智慧
《十三邀》吕燕专访:时尚与自我探索
人物专访稿三篇(奖学金获得者)
YOU100人物专访
十三邀:那些封神的访谈,竟然都编成书了
《十三邀》吕燕专访:时尚与艺术的碰撞
又重刷了几遍hi6,感觉真的很不错,不愧是撼动内娱的存在,确实值得称赞
网络访谈类节目《十三邀》的叙事特征与创新
刷了好几遍了哈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