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梅艳芳》上映,豆瓣评分7.0,票房尚可,口碑中规中矩。有人喜欢,觉得影片还原了梅艳芳的一生,王丹妮饰演的梅艳芳,有几个镜头摄人心魄;也有人觉得影片接近“流水账”。
拍摄《梅艳芳》是出品人中江志强的一个心愿,如果拥有最强烈制作意志的团队,都无法拍摄出一部众口一词说“好”的《梅艳芳》,那么这一题材很有可能沉寂下去,等待时间的“着色”。
其实,在我们的文化语境当中,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历史人物、大众人物,都不好拍。在我们的传统当中,“逝者为尊”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一位名人去世之后,起码在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内,不太可能做到完全客观、真实地讲述与评价,否则就会有冒犯的嫌疑。
这种忌讳,不但是创作者要躲避的,大众的态度对此也是闪烁的,一方面,观众期望看到“因为真实,所以丰满”的人物传记电影;另一方面,如果作品过于真实,也会激起一部分观众的排斥与不满。由此决定了创作者在拍摄人物传记电影时,必须有精准的拿捏尺度,还要有与时俱进的价值观表达。
所谓的“与时俱进”,是因为要考虑历史、时代的变化,尤其是时间的力量。时间会消弭许多,包括激情,包括怀念,包括观看意愿等等。比如《梅艳芳》这部电影,记得梅艳芳、与她建立有独特情感联系的人,都有了一定的年龄与阅历,他们的怀念,也许并不需要通过一部电影来承载;而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很少听梅艳芳的歌,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个人物,那么他们走进影院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许多。
为名人拍摄传记电影,由此就有了一种特殊的要求——要穿透时间的损耗与封锁,为过去的人物重新赋予价值与意义,要让银幕上的人物,与当下的人(陌生人)建立新的情感通道。2018年公映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就实现了这一点,这部以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为主角的电影,记录了这名殿堂级歌手的创作与生活,巅峰与堕落,影片强调了音乐与才华之间的关系和魅力,也说出了名人作为普通人性格的软弱与萎靡一面。
对于完全不了解皇后乐队的观众来说,影片对于皇后乐队多首经典之作的复刻,还有主创之间的幕后故事,依然能够合成一个精彩的故事,因此看这部电影就有了双重的收获,该片全球票房突破9亿美元大关,仅次于《阿凡达》《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成为二十世纪福克斯全球票房第四高的电影,也是影史最卖座音乐传记片。
早在《波西米亚狂想曲》出现之前,传记类音乐电影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电影类型,2016年《滚石》(Rolling Stone)就曾评选过“有史以来最好的30部音乐传记电影”,《我不在那儿》《猫王》《8英里》《光荣之路》等均在其中。总结这些影片的成功之处,除了它们的讲述对象实在是大名鼎鼎,以及影片涉及的音乐作品曲曲动人之外,最重要的,仍然是故事很精彩。著名音乐人与传世音乐作品永远是加分项,但如果没有扎实的故事作为承载,起码作为电影是不成功的。
对照过去诸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传记电影,这一版《梅艳芳》很难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不由让人发问:拍摄传记类音乐电影,我们的创作者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编辑:郑文丰
编审:肖 燕
签发:田 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