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本土电影《黄桷树下的孩子们》拍摄纪实——华龙网

发布时间:2025-05-15 22:24

  "黄桷树,黄桷丫,黄桷树下我的家,黄桷树上缺牙巴……"伴着纯真的童谣,七八个快乐的孩子在一颗高大的黄桷树下跳皮筋、荡秋千、做游戏。浓密枝叶撑起来的"巨伞"庇护了乡村学校的小操场,城市姑娘张一一和出身农村的男朋友祥子在此支教,一部关于"爱"的影片就这样开始了。
  电影取名《黄桷树下的孩子们》,去年6月18日开机,7月中旬杀青,今年6月2日全国上映。故事以师范定向培养生林祥为第一主人公,通过讲述林祥大学毕业期间在理想与爱情之间的艰难抉择,透视都市男女情感纠缠,直击乡村教师的内心苦楚。"留守儿童"、"乡村教育"、"大学生就业"等社会热点都是该片关注的题材。
  这部由重庆青年导演都永昌执导的青春公益电影,从编剧到发行,历时三年之久。其中,剧组80%工作人员来自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传媒艺术学院,包括导演都永昌,也是学校的在职教师。"这应该算得上是重庆第一部由高职学院独立完成的院线电影。"都永昌表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管期间碰到多少困难,他都愿意为梦想而坚持。

  都永昌,2007年从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毕业,之后顺利就业、创业,成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传媒系教师,同期他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学习戏剧影视文学的他一直梦想着拍一部电影,"要有价值,对社会有一定的意义,能引起人的思考。"
  本着这样的原则,都永昌筹谋了很久,总算在2013年考虑编写剧本。初稿修改了13次,前前后后有21稿,多达70万字,拍摄过程中仍在不断调整优化。之所以将视角定位在"留守儿童和乡村教师"这个群体上,一部分原因是都永昌小时候的成长过程中有过类似的经历。父母工作繁忙,他在老家长大,农村乡村学校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深知大山里的孩子想要走出去,改变命运,教育是多么重要。
  拍摄期间,正值重庆最热的时节。城市里的场景好解决,重要的是到哪里去找这样一所符合意境的学校。几经周转,剧组最终选择了距离合川主城40公里开外的一个乡村。"记忆里,学校小操场上有一颗很大的黄桷树。"提供线索的传媒学院学生称。
  不管不顾,整个剧组在合川扎了一个多月,炎热的天气让人吃不消,更崩溃的是蚊虫太多,演员身上、腿上都是些红疙瘩。"条件虽然辛苦,但是大家都有激情,卯着一股劲想实现各自的梦想。"都永昌现在讲述起来,都觉得浑身热血沸腾,"没有一个人叫苦,包括我们的小演员,都非常敬业。"

  从念头萌芽到最后成品上映,这期间的艰辛,让都永昌及整个团队磨掉了几层皮。剧本定了之后,资金要跟上,虽然成本审核算了一次又一次,尽量缩减,但凭一己之力还是不行。筹备资金的过程算是一波三折,甚至还碰上了不怀好意的投资人,以公益电影的名义去融资,几番周折,都永昌也有心灰意冷的时候,"现实和理想之间还是很遥远的,拍摄成本凑不齐,只好将剧本搁置在那。"
  为什么还是坚持下来了?面对这样的提问,都永昌想都没想,给了四个字:不忘初心。也许,这就是电影人的一种情怀,也是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面对泛滥的商业电影以及拥有强大后援团的"粉丝"电影,《黄桷树下的孩子们》真的算得上是一股清流,没有明星大咖的加盟,没有高成本的制作,没有吸引人眼球的噱头……这些票房保证,都永昌都没有,他心知肚明,但还是东拼西凑把它给拍成了。
  后期剪辑花了三个月,初剪有150分钟。同事将视频拿给都永昌看的时候,他明知这个时长对院线电影来说太长了,但是不舍得,每一个镜头都凝聚了大家的心血,最后的成片是92分钟,"下了狠心,对剧本又重新编排了一次。"
  上映之前,都永昌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到北京广电总局申请"龙标"。既然前前后后都忙活了好几年,那就彻底一点,把事情做完整,不留遗憾,这就是他当初的想法。送审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拿"龙标"也不是简单的事,"一个星期跑了8趟北京,人生地不熟,走在街头真的有一种穷途末路的感觉。"
  好事多磨。几经辗转,"龙标"终于拿到了,这让大家兴奋了很久,这意味着离全国公映不远了。最后,保利万和电影院做的发行,上映十多天,票房成绩虽然不算多,但排片率还算令人满意,这是令都永昌欣慰的事情。

  拍摄《黄桷树下的孩子们》,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想完成自己的电影梦想,同时为重庆本土电影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是都永昌的艺术执念,也是当初他下决心举办户外首映式的初衷。
  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操场上,三四千人的电影首映,前所未有。"这应该算得上是重庆高职学院里面第一部正式上映的院线电影,它是传媒艺术学院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重电传媒系学生了解学校的窗口。"都永昌表示,《黄桷树下的孩子们》已经入围第十三届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近期还收到了第24届北京大学生国际电影节的参展邀请。
  情怀,是采访过程中,都永昌反复提及的词汇。"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必须要做点情怀的东西,功利心太强也不好。"这是都永昌在教学中始终跟学生强调的一点,"做传媒这一行,必须不忘初心,保持真我。"
  从教十年,都永昌带领学生拍摄了不少栏目剧及短片,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通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同样重要,"拿来主义"已经在现在的教学中行不通了,传媒艺术学院作为国家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试点单位,以及全国唯一的电视栏目剧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近年来在校企合作中搭建了各种平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仰望星空的同时,一定要有真才实学,这样的人生才会有底气。"都永昌说,通过一部大电影,愈发让他明白了这个道理,虽然过程艰辛,但现在回想起来,都是宝贵的经验,"脚下的路只有自己走过之后才能知道哪些地方有些坑坑洼洼,这样一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很自豪地跟学生讲解电影拍摄到制作的每一个流程。"

  传媒艺术学院于1994年开办专业,是全国唯一的电视栏目剧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院以培养现代艺术媒体所需的综合性人才为己任,下设环境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动漫艺术系、影视传媒系、综合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管理科、学院实训中心、学院校企合作中心等部门。专职教师69名(1/8具备教授职称/博士学位),在校学生人数1800余名。现任管理团队由院长刘晓东、党总支书记袁勇、综合办主任钟翼、教务科科长陈兰、学管科吴艾佳科长组成。
  学院拥有集群渲染中心、媒体资源管理中心、数位屏实训室、演播厅、录音室、放映室、摄像实训室、模型制作实训室、装修实训室、数字视频编辑实训室、动画梦工厂实训室、图形工作站等实训场地,学院教学、实习实训体系完善,设备先进。
  多年来,学院注重内涵建设,完成了《项目市场化的高职传媒类专业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荣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注重发掘、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经验、科研经验,创作经验,原创栏目剧《狗娃》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栏目剧评优一等奖;师生参与的三维动画片《绿娃娃之生态小宝贝》被广电总局评为全国优秀动画片和全国精品动画片;动漫艺术系张艺川老师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十大杰出动画导演。 由我院联合出品、影视传媒系都永昌老师担任导演的公益励志电影《黄桷树下的孩子们》于2016年6月登陆全国院线。
  学生创作热情高,实践创新能力强。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国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重庆市教育摄影大赛,重庆市高校动漫设计技能竞赛,学生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24项,其中我院彭思琪同学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其参赛作品《十年有我》斩获金奖。

网址:重庆本土电影《黄桷树下的孩子们》拍摄纪实——华龙网 https://m.mxgxt.com/news/view/1215030

相关内容

重庆本土电影《黄桷树下的孩子们》拍摄纪实——华龙网
九龙坡黄桷坪涂鸦街探秘行,感受艺术涂鸦魅力,品尝五香湿西瓜
听说过黄桷树下暗恋王俊凯的故事吗?原来遗憾,真的能够铭记终身
重庆本土明星婚礼现场
【重庆影视节目合作公司黄页】
10部本土网络大电影拍摄合作签约 行业大腕苏城研讨网络影视
119消防宣传月|情景舞蹈快闪秀、本土明星话消防......
重庆
王家卫是如何让《重庆森林》成为后现代电影实践样板的?
[电影故事]看杨树鹏黄晓明打造“匹夫帮”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