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短视频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李子柒”为例
□张 颖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众多自媒体以丰富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特别是自媒体短视频的崛起,而随着众多自媒体人入驻,使得内容型为导向的短视频在众多垂直领域中脱颖而出,得到用户和资本的青睐。另外,随着传播方式的不同,各种各样传播手段使得短视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专业化。本文主要通过细致的分析自媒体短视频发展现状和运营模式,结合著名网红李子柒,分析李子柒短视频优劣之处,系统地阐述当今短视频存在性价值,继而针对自媒体短视频发展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自媒体;短视频;李子柒;媒介传播;运营模式
一、自媒体短视频发展现状
互联网自诞生之际就迅猛发展,据中国互联网信息数据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较2018年底增长3,391万,占网民整体的88.8%。同时,各大网络视频平台通过进一步细分内容品类,并对其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运营,形成独有的运作体系。在这一新的大环境下,讲究IP,讲究个性、创意类短视频成为热点,自媒体短视频发展势头高涨。同样,随着众多自媒体人的加入,短视频内容更新太快,优质创意性的短视频产品较少,造成短视频市场饱和度降低,自媒体短视频存在性价值下降,不能稳定地发展下去。
二、自媒体短视频运营模式分析
短视频发展至今,就受到众多用户喜欢和投资者青睐,拥有一条完整的运营模式。
(一)消费者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更多的是在碎片化场景中浏览查看信息,过去以文字为主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用户碎片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而短视频恰好满足了当下用户的消费需求。在现阶段的短视频市场,自媒体人作为某一领域的关键人物,通过发布软文、短视频以及直播带货等不断凸显自己的价值。
不同类型的自媒体博主通过与自己的粉丝微博互动、转发抽奖以及社群打卡等方式不断积累粉丝流量,加强互动交流来增强粉丝的黏性,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粉丝的消费需求,以此获得经济效益。继而对于自媒体短视频行业来说,抓住目标消费者成为重中之重。
(二)平台层面。现阶段,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的不断发展更新,众多的移动短视频平台纷纷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微博。微博以自主、公平和开放的特点为自媒体短视频的发展提供依据。众多自媒体人在微博上进行抽奖、有奖问答等方式提高自己视频的点播量。另外,近几年涌现出的抖音、快手为例的社交类短视频平台;以小咖秀为代表的娱乐类短视频平台;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资讯类平台等,以独特定位和模式推动了短视频的发展,继而获得用户的喜爱。就比如陈赫投资的火锅店,在各大网络平台投放录制的短视频,赢得了众多用户。
(三)投资层面。2016年,自媒体papi酱获得1,200万元的融资,这也让大家看到短视频发展前景,纷纷进行投资标价。在短视频平台方面,2017年快手完成新一轮融资,今日头条也投资10亿来扶持短视频的创作。现如今,短视频平台已经形成“快手+腾讯”、“微拍+阿里”、“抖音+今日头条”等短视频生态体系。各个平台通过邀请知名自媒体人入驻平台,来吸引更多用户。短视频在新闻领域的运用加大了用户的视频化接触,也不断扩大了短视频的社会影响力。
三、探究李子柒短视频文化传播价值
(一)李子柒短视频富含文化气息。据新浪微博统计,李子柒在自己的微博橱窗里把自己的短视频进行分类,其中就有富含文化蕴意的“东方非遗传承”版块,截至2020年4月18日共有7个视频,大多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拍摄,比如蜀绣、笔墨纸砚和蓝印花布等,这些事物制作比较复杂,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众多网友见此纷纷表示对李子柒的钦佩和欣赏,也让李子柒成为现代最受欢迎的网络博主之一。对传统文化的延续是李子柒短视频区别于其他美食博主的重要特征之一,为李子柒凝聚了一批粘性极高的用户。李子柒短视频相比于其他短视频,不同之处在于:李子柒艺术化地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短视频作品,从视觉、心理和审美等不同层次缓解当下略显浮躁的观众压力,让观众更多地觉得享受。
(二)李子柒短视频贴近日常生活,拉近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李子柒短视频内容主要以垂直方式进行划分,李子柒的微博视频橱窗有一个是具有生活气息的“朝花柒拾”版块,大多围绕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进行拍摄,比如生姜、大蒜、玉米和黄桃等。李子柒制作的短视频中,除了人们常见的水果,更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李子柒与其奶奶的之间淳朴的亲情以及周围乡亲的热情,这些都是可以感受到的,容易与用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在2019年9月5日福布斯中国发布的最新中国意见领袖榜中,李子柒高居生活方式榜榜首,实至名归。
(三)李子柒短视频借助热门移动平台进行传播。李子柒短视频除了在微博上进行发布传播,最主要的传播渠道还是以抖音、B站等热门的平台进行传播。抖音短视频在最近几年发展的非常好,就比如这次疫情的影响,让众多网民成为自媒体人,成为当下火热的短视频平台之一。而李子柒短视频能够抓住当下最火热的传播平台,传播渠道更加受到欢迎,反映出李子柒短视频在传播的过程中除了不断地更新视频,借助互联网平台,也增加短视频的用户量。
四、李子柒短视频问题分析
(一)视频更新周期较长,用户黏性低。李子柒短视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视频更新太慢,与用户互动显得不足。随着短视频自身的影响因素,李子柒短视频的平均时长为8分钟,满足用户碎片化的生活特征,但也正是如此,短视频没有办法长时间的吸引和留住用户,用户面对众多短视频时无法聚焦。对此,自媒体博主应该及时更新视频,与用户进行互动,增加用户对短视频的了解。截至2020年4月18日,卡思数据显示李子柒近30天短视频播放数统计,峰值最高的三个日期是李子柒发布短视频的时间,分别是3月20日的蓝草扎染视频、4月1日的桃花节春游以及4月13日的大蒜视频。而3月20日是2020年李子柒拍摄的第一个短视频,影响价值最大,这体现李子柒的短视频播放数随着更新视频的时间而波动,视频播放后的7天左右的时间,播放数逐渐下降。
(二)视频为主,文案为辅。李子柒微博除了更新短视频外,更新其它图文的博文很少。一般情况下,李子柒只在发布视频的时候更新博文,博文大多围绕视频制作的对象,比如“姜的一生”、“蒜的一生”以及“水稻的一生”等命名,文案策划显得颇有不足。另外,李子柒短视频在发布短视频的时候,会借助微博上的转发抽奖来进行传播,但由于文案策划关注度不高,造成用户对李子柒短视频的互动和转发抽奖了解甚少,继而说明李子柒短视频与粉丝之间互动亲密度不够,效益下降。
五、自媒体短视频发展对策研究
通过上述对李子柒短视频的受欢迎的原因分析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更加确切的知道对于自媒体短视频行业来说,想要发展得好既需要借鉴李子柒短视频优点的地方,也要规避她的不足。
(一)自媒体短视频行业不断专业化、多元化。据第六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知识付费、短视频和微综艺被认为是2019年三大新分口。就短视频而言,各种短视频也逐渐发展成了不同类型,各具鲜明特征。对于美食类的短视频,李子柒无疑是成功的自媒体人,但也要在不足的地方不断的改进,成熟发展。所以说,对于现在的短视频行业,只有更加专业化、多元化,才可以应对这复杂多变的行业。
(二)自媒体短视频富含文化主题传播成为热门。结合本文的分析,李子柒短视频在文化传播上运用得非常好,短视频文化定位也非常明确,说明对于当下自媒体的发展来看,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人喜爱文化,越来越多的网民愿意接受这种文化传播的方式,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也是非常值得推崇的。就比如说这次疫情的影响,让更多的网民加入到自媒体行业,想要拍摄文化蕴意的短视频。对于官方来说,央视组建拍摄的故宫文化综艺也是让整个自媒体行业有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三)缩短视频更新周期。20世纪艺术先锋安迪·沃霍尔曾说:在未来,每个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钟,每个人都能在十五分钟内出名。也就是说在短视频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个自媒体博主都有可能会火,但也可能只火15分钟,风险与机遇并存。结合李子柒短视频的发展状况,可以知道自媒体行业更新换代的太快,每一个自媒体人只有充分抓住短视频,及时有效地更新视频,不断加强与用户的联系,实现粉丝效益。在优质内容的基础上,坚守短视频发展方向,提高用户对品牌的好感度与认可度,才能真正引导用户消费,实现盈利。
六、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短视频为传播媒介的新媒体,将会向专业化、团队化模式发展。目前,网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为自媒体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消费需求。短视频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群,其个性化和流量化带来巨大的收益,然而也面临更新换代的调整。通过对“李子柒”个案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和用户产生情感联系,把文化主题富含到传播的过程当中,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能够带领文化输出赢得社会认可和尊重。只有这样,自媒体短视频的发展才可以更快、更稳。
【参考文献】
[1]崔旺旺.从ID到IP化网红的市场发展研究——基于短视频新媒体分析,市场周刊,2018,35
[2]王婧.网红经济下短视频的发展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J].新闻战线,2019,5
[3]满雪莹.内容型网红的传播策略研究——以李子柒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29
[4]田智辉,解益坤.短视频的未来内容与商业模式创新[J].视听界,2019,7
[5]杨珮.微信自媒体营销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9
[6]翟红华.自媒体营销现状分析及对策[J].时代经贸,2017,36
[7]韩奕皇.当前自媒体运营引导机制的困境及对策[J].新媒体研究,2018,12
[8]吴亮,李国丽.基于微信平台的个人自媒体营销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18,1
[9]乐小婷,刘煜.自媒体营销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9
[10]王加希.基于“5W”传播模式对形色APP“花间”文章传播效果的探究[J].视听,2019,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