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快语丨蹭名人热点,其实是挖坑

发布时间:2025-11-28 12:08

关注

图片相关截图

湖北日报评论员 谈牧

11月25日,义乌警方发布一则普通刑事通告:36岁义乌人王俊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短短百字,却因与明星同名,被部分媒体拎出放大,做成《王俊凯,被立案侦查》等惊悚标题,瞬间刷屏。短短数小时,流量暴涨,骂声也随之而来——网友再次感叹“又被标题党耍了”。

这一幕,不过是当下流量生态的缩影:蹭名人热点,看似捡便宜,实则给自己挖坑。

坑一是“公信力之坑”。警方通告本已把身份限定得清清楚楚,部分媒体却偏要隐去“36岁义乌人”这一关键信息,把标题做成“王俊凯被立案”;有的媒体看似加了“36岁,义乌人”的身份限定,实则深谙传播规律——公众看到名字的第一眼,注意力早已被同名名人吸引,身份标注不过是规避“标题党”指责的挡箭牌。这些是对受众的蓄意误导——利用公众对明星王俊凯的认知偏差,制造“大瓜”假象。一次两次,读者点进去发现“货不对板”,下次再看到同一媒体的名字,就会下意识打上“不可信”标签。公信力如同瓷器,裂纹一旦出现,就很难复原。

坑二是“舆论导向之坑”。把一起普通案件包装成“明星翻车”,不仅偏离案件本身的社会警示意义,更在舆论场人为制造“次生灾害”:明星王俊凯莫名遭遇海量质疑,粉丝群体与“吃瓜群众”对立互撕,真正需要关注的受害人信息却被淹没在喧嚣里。导向错了,流量越高,副作用越大。

坑三是“法律风险之坑”。蹭名人热点还可能触碰法律红线,埋下违法追责的“风险坑”。看似“安全”的同名不同人,一旦造成大面积误读,就可能构成“过失侵权”。蹭来的流量,很可能变成法院的传票。只顾KPI,不顾法条,最终吃亏的定是自己。

坑四是“行业生态之坑”。此现象一旦成为常态,大家比着谁的标题更惊悚、谁蹭得更快,调查记者辛辛苦苦跑两个月做出的深度稿,阅读量敌不过“王俊凯”仨字。如果让“蹭热点”成为显规则,就会把整个行业拖进“低水平内卷”的泥潭。

流量本无原罪,关键在于怎么获得、用来干什么。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公众对“标题党”的辨别能力已显著提升,反感心理也日益强烈。把“沾明星就能火”的套路收起来,把“沾泥土才能深”的态度端起来,多到基层一线去,多到群众中去,挖掘那些真正撬动时代进步的鲜活故事,才能用优质内容赢得尊重、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东湖快语丨蹭名人热点,其实是挖坑 https://m.mxgxt.com/news/view/1910831

相关内容

这才叫“六边形战士” 战术过硬、会挖坑道、还会拆弹 山东卫视 正在热播
苏醒莫名其妙上热搜,说出自己的友情关系,下一个坑谁?
余承东情商“满分”,根本不理周鸿祎给他挖的“坑”
秦时明月的小六热播,画江湖新作也叫小六,是故意蹭热度吗?
蹭来的“乔丹”,不是你的热点!
中国影星为什么爱去戛纳“蹭红毯”?丨壹读百科
被指蹭前女友热度?付守东用实际行动,打脸网友
有“前科”?谢明皓实名举报暂无下文,蹭热度得付出代价
遇见黄州,无处不“东坡”丨封面策划②
《灵魂摆渡黄泉》孟婆虐哭观众,更虐的是剧组旧坑未填又挖新坑!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