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停滞加盟模式问题严重 植物医生“A股美妆单品牌店第一股”难圆梦
化妆品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一直以来并非易事。无独有偶,北京植物医生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植物医生”)近年来正以其独特的“高山植物,纯净美肌”理念,向着“A股美妆单品牌店第一股”的宝座发起冲刺。然而,在这场宏大的资本叙事之下,其赖以生存的经营模式、核心竞争力的底色,以及日益凸显的管理痼疾,正成为市场审视的焦点。
以门店为锚的扩张路径
植物医生自 1994 年创立以来,在中国化妆品行业已耕耘三十余载,走出了一条重仓线下的独特道路。公司明确聚焦于“植物医生”单一品牌,定位于高山植物护肤细分领域,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机构的合作,试图打造出“中国品牌、中国成分”的差异化优势。
其经营模式的核心,正是单品牌连锁经营。截至 2024 年末,植物医生已在全国拥有 4328 家连锁门店,这一庞大的规模甚至超过了同行业可比公司欧舒丹、林清轩和贝泰妮门店数量的总和。其中,线下渠道一直是收入的绝对主力,报告期内其线下销售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 70%至 80% 的区间。
支撑起这一规模的,是数量高达 3830 家的授权专卖店(加盟店),占门店总数的约 88%。在经销模式下,加盟商以 4.3 折的成本价从公司拿货,贡献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 60%以上 的份额,成为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
然而,当这家国货品牌与资本市场更成熟的玩家并肩时,其竞争力上的不足也暴露无遗。
增长停滞与加盟模式的代价
尽管线下门店数量惊人,但植物医生的增长脚步却在报告期内几乎陷入停滞。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始终徘徊在 21 亿元左右(分别为 21.17 亿元、21.51 亿元、21.56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甚至不足 1%。这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如珀莱雅和丸美生物同期动辄 30% 左右的复合增速相比,显得异常缓慢。
营收的滞缓,叠加其“重加盟、轻管控”模式的本质缺陷,开始让公司付出高昂的代价。
首先,加盟体系的松散直接导致了盈利能力的相对弱势。由于经销模式下公司必须为经销商留出利润空间,植物医生整体的毛利率被拉低,2024 年其总体毛利率为 58.9%,明显低于珀莱雅(71.41%)、贝泰妮(73.84%)等主要竞争对手。
其次,巨大的加盟网络也成为公司内部控制和合规性上的“软肋”,甚至导致了公司 IPO 进程被拖延长达 19 个月。保荐机构中信证券的报告明确指出,公司内控制度存在显著缺陷,而加盟商管理的合规漏洞(包括违规销售、虚假宣传、供应链监管乏力)正是症结所在。
加盟模式带来的管理危机,频繁体现在产品质量和客户体验上:2022 年,公司一款紫灵芝多效驻颜洁面乳曾被重庆市药监局通报,检测出菌落总数高达 21000CFU/g,超出规定标准 21 倍,且通报后涉事批次产品仍能在电商平台购得,反映出“召回失灵”的问题。此外,截至 2025 年 5 月底,公司仍有 32 家提供到店护理服务的直营门店尚未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这构成了需被行政处罚的合规风险。
在经营压力之下,加盟商自身的经营状况也日趋紧张。2024 年,植物医生的加盟门店数量净减少 294 家(当年关闭 802 家,新增 508 家),线下加盟门店收入锐减了 2748.98 万元。这表明,曾经助力品牌快速扩张的加盟模式,其优势正在逐渐消退。
研发的困境与产品的未来
在激烈竞争的化妆品市场,技术创新是长期竞争力的基石。然而,植物医生却呈现出明显的“重销售、轻研发”倾向。
在 2022 年至 2024 年的三年报告期内,公司的销售费用累计高达 21.85 亿元。相比之下,三年研发投入累计仅为 2.16 亿元。这意味着,公司的销售费用大约是研发投入的 10.12 倍。即使在 IPO 募资计划中,公司也计划将超过 53% 的资金(约 5.26 亿元)用于**“营销渠道及品牌建设”,而投向“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的资金不足三成(2.64 亿元)。
研发投入的不足也体现在人才队伍的萎缩上。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研发人员数量持续缩减,从 166 人降至 130 人。同时,研发团队中高学历人员的占比出现下降,而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的占比则有所上升。
更引人关注的是,公司在技术上的独立性似乎并不牢固。虽然公司取得了 223 项境内外专利,但其核心技术成果,如明星产品石斛兰系列所依赖的石斛寡糖技术,主要来自于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合作研发。在公司持有的 51 项境内发明专利中,有 13 项是通过受让取得(即“买来”)的,占比超过 25%。这种对外部机构和合作研发的依赖,让公司未来在成分党和功效党主导的市场上,缺乏足够的产品力“护城河”。例如,公司主打的石斛兰系列产品自推出七年以来,从未进行技术迭代。
运营效率与现金流的压力
在经营的底层,植物医生也面临效率下降与现金流波动的挑战。
反映运营效率的指标出现持续走低的迹象: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在 2022 年至 2024 年持续下降,分别为 4.76 次、4.36 次和 4.27 次。同时,总资产周转率也呈现下降趋势(1.39 次、1.31 次、1.2 次)。这些数据指向公司库存周转放缓,资产使用效率持续降低。
在现金流方面,尽管公司利润看似稳健增长,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在 2024 年却出现了显著的同比下降 23.97%,从 2023 年的 5.01 亿元降至 3.81 亿元。这种营业收入微增而经营现金流净额大幅下降的背离现象,引发了市场对公司收入质量的担忧。
综上所述,植物医生此番向主板发起冲击,固然有着庞大的线下网络和独特的品牌定位作为基石,但在营收增长停滞、重加盟轻管控导致的内控危机、产品创新依赖外部资源,以及运营效率下滑等多重压力下,其上市之路仍布满荆棘。上市带来的资金和关注或许能为公司提供转型的契机,但能否真正解决其渠道管控不严、重营销轻研发的结构性问题,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号。
网址:增长停滞加盟模式问题严重 植物医生“A股美妆单品牌店第一股”难圆梦 https://m.mxgxt.com/news/view/1909248
相关内容
植物医生冲击“第一股”,4300家店的加盟体系能否撑住上市梦? 众多明星代言过的国货美妆要IPO了。在国货美妆品牌上市潮中,北京植物医生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植物医生”)以“另...植物医生冲击“第一股”,4300家店的加盟体系能否撑住上市梦?
植物医生冲击“第一股”,4300家店加盟体系撑住上市梦
植物医生冲击“第一股”,4300家店加盟体系撑住上市梦 众多明星代言过的国货美妆要IPO了。在国货美妆品牌上市潮中,北京植物医生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植物医生”)以“另...
国货美妆植物医生闯关IPO,其依赖的加盟模式有风险?
王俊凯代言的植物医生,年入22亿,能顺利IPO吗?
从“价格厮杀”到“成分说话”,植物医生用提价重新定义美妆价值
植物医生 IPO 受理,开启美妆升级新篇章
植物医生再获“全球领先的单品牌护肤品专卖店”认证,曼谷开店“中国成分”走出去
美妆:港股国货美妆第一股上市 珀莱雅推出重磅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