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菜市场纷纷升级改造,颜值大幅提升,人气却有高有低 网红范可以有,烟火气不能淡 本报记者 章卉
始版桥市集 受访者供图 始版桥市集一楼布局紧凑章卉 摄
从杭州文二菜场的明星打卡,到古荡菜场的民国风,再到宋江菜场的水浒主题……不少人都发现了,杭州多家菜市场正变身“设计秀场”。
当滤镜褪去,这些高颜值市场的经营情况如何?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走访。
新晋网红菜场
开业时热闹了一阵
始版桥市集,位于杭州上城区三多路与东宝路交叉口,以优美的流线造型和充满古街韵味的内景,在社交媒体上收获大量点赞。
上周,记者在工作日、周末的不同时段去逛,发现市集内部功能区域划分明确、标识清晰,台面、地面都很干净,空气也较为清新。
但美中不足的是,人不多。
人气最旺的是两个肉摊,采荷光头卤鸭的熟食也较受欢迎,其余大部分摊位生意清淡。
始版桥市集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我们市集是2024年年底投入运营的。之后应相关要求外立面做了调改,增加了以百家姓为主题的装饰。内部也做了业态调整,撤了原来的卤味,改成了咖啡店。调改过程中,人气下滑,水产都撤柜了。”
运营方告诉记者,市集三层楼共计3050平方米,新丰小吃和麦当劳两个大户占据了大部分,一楼所剩面积很有限,布局紧凑。
市集希望重现“望江门外菜担儿”的场景,曾聚齐新丰小吃、马家鱼圆、吴佳烤鸡、福阳佬牛肉、光头卤鸭、衢州烤饼等众多人气品牌,开业时曾热闹过一阵。但此次采访时,光头卤鸭摊主指着隔壁的空档位告诉记者:福阳佬牛肉从今年6月后就没再来过了。
现在为啥人气下降?
望江门一带小有名气的阿胖面店老板说,自己进货都去附近的映霞街,“始版桥那个新菜场年轻人去打卡的比较多,买菜还是到映霞街,又新鲜又便宜”。采访中一位家住御潮府的顾客也说,买菜首选是去映霞街。周边望江二园、望江一园的小区大门是朝映霞街开的,去映霞街买菜已是居民们多年的习惯。
这两家菜场
升级改造后仍保持较高人气
与始版桥的冷清形成对比,文二菜市和骆家庄农贸市场在升级后保持了较高人气。
改造后的骆家庄农贸市场,一楼引入九月生活、咖啡店,外侧沿街引入了肯德基,边上还有海澜之家。新市场与三楼电影院内部空间贯通,增设了场内自动扶梯,实现“观影买菜无缝衔接”。市场还设置了两块智慧大屏,公布当天的菜价指导价,市场客流量、销售数据等。管理方告诉记者,智慧大屏连接商户的智慧电子秤,只要是移动支付,数据都可实时更新,买菜的人可以据此做个参考。
记者采访时是在上午时段,买菜的多为中老年人,不赶时间,显得很从容。大多数顾客对骆家庄农贸市场的环境提升表示接受和认可。
而在文二菜市,许多自产自销的老摊主得以保留,同时,文二菜市引入的“方老大”等知名面馆,成功吸引了年轻人“为吃而来,顺带买菜”,形成了良性循环。这里还经常有考察团、游客来参观,不同时段都有生意做,一位摊主表示:“销售量大,价格就能保持实惠。”
老百姓“菜篮子”的属性,必须明确
传统农贸市场存在“脏、乱、差、湿、腥、臭”等问题,其转型与提升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直接关系老百姓的获得感。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黄浏英副教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带领学生深入杭州骆家庄农贸市场、东山弄市集及文二菜市等地开展调研。“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作为菜篮子工程的菜市场,很多地方已经进行了改造升级,焕然一新。但在经历了开业初期的人流之后,普遍存在后续人气不足之憾。
黄浏英指出,菜市场改造首先必须明确其根本属性——它是老百姓的“菜篮子”,必须做到“质安、价平、量足”。
“所有视觉设计都应为功能服务。”黄浏英认为,动线设计、卫生保洁、排水通风等“内功”排序应优先于颜值建设。过度追求外观而忽视原住民需求,导致老摊主退出,菜市场所承载的城市记忆与社区功能也将随之消解。
她建议,改造应融入当地文化,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分析消费趋势,最终构建起连接经营者、消费者与社区的“农贸市场命运共同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