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生态系统中的“反黑”现象与网络社群特征
微博作为用户可以轻松发布文本、图像及视频的社交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分享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枢纽。这里汇聚了众多由共同兴趣和爱好联结起来的网络社群,粉丝群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粉丝们因对偶像的共同崇拜而聚在一起,起初,他们的活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内部狂欢”,受到技术和群体规模的限制。然而,随着粉丝社群的组织逐渐完善,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粉丝社群的力量在网络中不断壮大。这种增长不仅体现在粉丝数量的飙升上,更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其中,“反黑”行为便是一种极具代表性且日益突出的粉丝网络公关活动。
01一、粉丝反黑行为的研究与背景
1.1 ▍ 粉丝在社交媒体中的崛起
粉丝社群由小范围的内部狂欢发展到具有强大影响力,微博等平台提供了这种扩张的基础。粉丝们因对偶像的共同崇拜而聚在一起,起初,他们的活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内部狂欢”,受到技术和群体规模的限制。然而,随着粉丝社群的组织逐渐完善,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粉丝社群的力量在网络中不断壮大。
1.2 ▍ 反黑行为的定义和特征
在学术界,粉丝社群的“反黑”行为尚无明确界定,但它确实是在亚文化群体中自发衍生的一种网络现象。当偶像明星面临负面信息曝光或风评受损时,通常由工作室或专业公关团队负责辟谣和形象修复。而“反黑”行动,作为粉丝自发的集体性响应,涵盖了“净化”微博舆论、举报恶意中伤偶像的微博内容以及传播偶像正面信息等行为。反黑行为是粉丝自发的网络行动,虽然其初衷是“净化”网络环境,但有时会走向极端。因此,深入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动因和特征显得尤为重要。

1.3 ▍ 粉丝反黑行为的驱动力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已经展开了一系列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例如,喻国明等学者从自组织理论视角出发,认为内部认同是界定粉丝社群身份边界的关键标准。赵瑞楠则侧重于分析社会动员如何推动粉丝自发组织的群体行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粉丝社群的形成和行为,核心在于粉丝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02二、反黑社群组织的特征
2.1 ▍ 组织的整合性和持久性
尽管网络社群成员可自由进出,但“反黑”社群展现出高整合性和持久性。网络社群具有高度的自由度,其成员可以自由地“进入”与“退出”,群体活动呈现出一种分散且开放的状态。然而,这种具备“迷群”特质并深受其文化影响的社群,却展现出相对较高的整合性和持久度。

2.2 ▍ 高度一致的价值观与目标
“反黑组”成员深信“一切为了偶像”的理念,这成为组织行动的核心指南。以“反黑组”为例,其微博正文及评论中均不遗余力地宣传着“一切为了蔡徐坤”的理念,每位社群成员都对此深信不疑并协同合作,为共同目标的实现不懈努力。
2.3 ▍ 明确的层级关系和组织规范

尽管其自由度高,反黑社群通过层级划分和组织规则来维持秩序和效率。这种层级关系不仅体现了组织成员之间的权力分配和责任明确,更有助于增强社群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这些社群还具备明确的层级关系和组织规范。

2.4 ▍ 成员的积极投入与不计回报
社区成员对活动的投入热情超出常规,对举报工作全心付出以体现集体目标。粉丝社群,尤其是如“反黑组”这类功能性组织,其成员的活跃度远超一般网络社群。
2.5 ▍ 理性与秩序的维持
反黑社群中存在“领袖”角色,制定规范和传播策略来维持社群秩序。以“反黑组”为例,其“领袖”角色通常由微博皮下(原博主)担任,他们会在置顶微博中详细介绍举报和舆论净化的流程,并提供专门的模板和教程。
03三、拟剧理论剖析反黑行为
3.1 ▍ 前台的仪式性表演

网络行为类似舞台表演,在这一过程中粉丝体验到强化的归属感。在戈夫曼的理论框架下,日常生活被划分为“前台”与“后台”。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社群成员的话语权得到分散,他们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网络事件的传播与互动。
3.2 ▍ 符号道具与话语传播
媒介技术让粉丝获得前所未有的话语力量,从而影响公众舆论。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粉丝拥有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这些方式成为他们强有力的“表演”符号道具。
3.3 ▍ 角色构建与欲望投射
粉丝通过实际行动体现自我价值,构建身份认同并维护群体秩序。粉丝的“反黑”行为,本质上是对其内心所认同的秩序的捍卫。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对偶像的支持,更是对粉丝群体内部秩序的维护。粉丝在为偶像投入情感和精力的同时,也保持着一种近乎“狂热”的状态。通过这种行为,成员得以满足其仪式性表演的渴望,并进一步构建出自己所向往的主体角色。
举报/反馈
网址:粉丝生态系统中的“反黑”现象与网络社群特征 https://m.mxgxt.com/news/view/1903479
相关内容
拟剧理论视角下网络粉丝社群的“反黑”行为研究互联网时代粉丝社群网络构造样态分析
新媒介的网络粉丝社群,对外自我形象再生产的意义是什么?
反结构化的突围:网络粉丝社群建构中情感能量的动力机制分析——以肖战王一博粉丝群为例
“Z世代”与“前Z世代”:不同代际粉丝群体的社群特征及其引导路径
偶像崇拜中的乌合之众网络传播中歇斯底里的粉丝特征与行为研究.docx
青记独家|“Z世代”与“前Z世代”:不同代际粉丝群体的社群特征及其引导路径
什么是社群经济?有哪些特征?与粉丝经济的区别在哪?
网络粉丝社群中的互动仪式链研究
社交媒体粉丝群体极化现象与引导策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