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能被“培养”吗?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陆遥
艺术可不可教,历来是文艺界争议的焦点。
有人坚信,艺术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天赋,是无法通过后天培育塑造的稀缺品;也有人反驳,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固然存在,但艺术院校体系化的教育,同样孕育出了无数艺术巨匠,二者并非对立关系。
11月24日下午,由浙江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辉光日新——浙江省造型艺术优秀中青年人才“攀峰”推广计划邀请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语出《周易》,寓意着艺术家既需勇猛精进,亦需潜心钻研,不断磨砺艺术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实践相映照,推动创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与此次展览的初衷不谋而合。
展厅里150余件艺术家的作品背后,是一项历经13年坚持不懈的工作——浙江省造型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迄今,已累计培养459名美术、书法、摄影、民间工艺青年艺术人才。
当观众凝视这些从传统工艺到当代影像的创作时,一个问题自然浮现:被王羲之、潘天寿等名家照亮的浙江文艺星空,新一代的光芒是天赋的绽放,还是培育的结果?
01
破茧:从迷茫到突破
“如果没有那次入选,我的镜头至今可能还对着一堆堆商业产品,忙碌于日复一日的目录拍摄工作。”站在自己的摄影作品《云水禅心》前,叶文龙的指尖划过画面里正在融化的冰块,若有所思。

摄影作品《云水禅心》。有风君 摄
他成长于温州雁荡山下,或许是家乡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他从小爱上了摄影。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拿起相机,拍摄商业片谋生。但如何才能走上更高的艺术舞台,他有些摸不着门道。
这正是当年浙江文艺人才培养的痛点:中青年文艺人才虽在业内逐步成长,但大多依靠个人摸索,缺乏专业指导与资源支持。提及名家、大师,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些熟悉的“老面孔”。
“过去,许多青年艺术家像散兵游勇,在最需要支撑的时候陷入迷茫。”浙江省文联创作研究处处长郑斯奇的比喻,道出了新峰计划的初衷。
2013年,在浙江省委宣传部的关心指导下,省文联启动实施了浙江省造型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每年为我省青年人才提供“定制化养料”——从进修培训、采风创作到展览推介,构建起全周期培养链条。郑斯奇补充说明,许多从艺术院校毕业的具有天赋的青年艺术家,在进入社会后,缺少周期化再深造的平台,在自我探索中不免迷茫;许多从乡土传承中滋生的青年艺术家,渴望得到院校体系的学术支撑。如何帮他们提高,把他们联结成一股重要的创作力量,是省文联青年文艺人才培养的关注重点。
叶文龙成为首批受益者。“可以说,入选‘新峰计划’是我艺术生涯的转折点,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当时,他正处于创作瓶颈难以突破的阶段,通过“新峰计划”工作坊的学习,他有了向业内顶级专家请教的机会,找准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如今,他以“新东方山水”理念进行创作,很多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被个人和机构收藏。

展览现场。省文联供图
类似的蜕变,也发生在“90后”画家姚风的身上。
“2024年入选‘新峰计划’后,我结识了更多行业前辈与专业老师,他们的指导让我进一步打开了创作视野,打破了以往的思维局限。”这位任职于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美术老师,目前还在同济大学攻读美学博士学位,“新峰计划”的支持,让她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02
攀峰:从选拔到深耕
浙江省造型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重点聚焦四个艺术门类——美术、书法、摄影和民间工艺,精准对接领域内青年人才的成长需求。
此次展览展示的是从459名已经“毕业的”的“新峰计划”人才中遴选中的43位优秀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这43人,通过自愿报名、专家遴选产生,可谓好中选优,代表着“新峰计划”实施十余年来的成果,展现了浙江造型艺术在守正创新中的多元探索与时代风貌。
入口处的两堵“思想之墙”以喇叭状展开,集中呈现了由书法家们为此次展览集体创作的书法作品。“天赋是种子,但需要土壤、阳光和浇水。”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何涤非指着这些作品说,书法艺术不仅代表着东方艺术的极致之美,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新峰计划”选出的书法人才侧重通过“体系化培育”,做好传承。

市民在拍摄展品。省文联供图
入选“新峰计划”门槛之高,超出许多人的想象。
“我们每年会推选30位40岁以下德艺双馨、富有潜质的青年工艺美术后备人才,并从中评选出12位青年工艺美术‘新峰计划’人才进行专项培育。”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徐新表示,入选者甚至需要经过两轮“PK”。
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沈峰也同意:“竞争很激烈,每年都是从五六十份报名表中择优录取10位左右。”
围绕“实践赋能”的核心,不同艺术门类的培养路径各有侧重:美术人才通过深入田间地头的写生、扎根地域文化的采风,在自然与人文中汲取创作养分;摄影人才依托专题工作坊搭建交流平台,在互鉴中拓宽影像表达边界;书法人才则以“六个一百”专项培训夯实传承根基,深化对书法精神的理解;民间工艺人才注重“沉浸式”成长,通过观摩非遗技艺、与资深匠人交流技法等,让匠心代代延续。
截至目前,在“新峰计划”选拔培育的459名青年艺术才俊中,有7人荣获国家级重要奖项,超200人次作品入选各类全国性展览,成长为浙江造型艺术的中坚力量,在中国美术奖、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和展赛评选中取得优异成果。

展览现场。省文联供图
03
土壤:从计划到生态
一件作品的背后,是整个文艺生态的温度。
在探讨人才培养工作时,许多业内人士表示,尽管文艺类别特性有所不同,但想要在短期内通过单一计划培养出艺术大师,显然不太现实。
所以,浙江的人才计划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展厅中,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混合排列、互相映照,激发了全新的观赏体验。周蕴智的版画《民居风情—石库门》以铜版画特有的质感,刻画上海石库门建筑的历史变迁,技法与题材相得益彰。
2013年刚入选“新峰计划”时,年轻的周蕴智刚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2年,在完成单位本职工作之余,坚持美术创作。
“省美术家协会的领导和老师们给了我许多支持和帮助——不仅在创作技法上给予指导,还鼓励我多创作、多参赛,积累实战经验。”这份支持,成为她深耕版画领域的重要动力。

展览现场。省文联供图
从为“百年追梦”浙江省美术书法精品创作工程创作的版画《守望共生——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到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美术创作资助项目的版画《钱塘塔图志》……这些年,她在业界迅速成长,作品受到了广泛认可。2023年,她还入选了省文联“名家计划”。
“我们遵循文艺创作与人才成长规律,推出‘名家计划’‘新峰计划’,搭建适配不同人才、门类的培育体系,并不断迭代升级。”省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峰计划”边培育边筛选,靠导师团挖掘扶持青年拔尖人才;“名家计划”则侧重个性化需求,一人一策,以导师负责制提升艺术家境界与全国影响力。
艺术家,能“培”——通过体系化的指导、资源的精准对接,帮助他们突破瓶颈、夯实基础;也能“养”——不是人为的喂养,而是时代、生活和人民的共同滋养。艺术创作的核心灵感,终究需要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唯有扎根生活、贴近人民,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这,正是浙江“新峰计划”探索出的人才培育真谛。
网址:艺术家能被“培养”吗? https://m.mxgxt.com/news/view/1902159
相关内容
西京美容艺术系,培养美妆专家专访陈丹青:为何艺术学院培养不出伟大的艺术家?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作品新媒体运营管理人才培训》在京开班
普通家庭培养出艺术生,掏空家底也难有好的发展,还可能影响前程
“童星加工厂”真能培养出童星吗?
打造明星气质,一起来培养宝宝艺术品味吧.pdf
钟爱艺术的那些名人:明星孩子从小开始培养美术绘画能力
解读:“童星加工厂”真能培养出童星吗?
影业梦想家艺人培养攻略
全国艺术才能培训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