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影视圈的最新动态。最近,影视行业正经历一场令人瞩目的变革:长剧产能减少了三分之一,观众对剧情注水和口碑滑坡的吐槽声此起彼伏。而在另一边,微短剧却凭借其紧凑的故事情节逆势突围,成为行业的新亮点。这一反差背后,隐藏着行业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的转型答案。
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编剧沙龙《落实剧本中心制,再创国剧新辉煌》中,“以剧本为核心”的创作逻辑终于被推到了聚光灯下。长剧的困境早已显露,不是观众不爱长故事,而是“流量驱动”的老路已经走不通。过去,许多项目把流量明星视为核心,剧本却沦为“为明星量身定做”的附属品,角色与故事逻辑脱节,剧情硬伤频出,导致观众画像偏移,市场萎缩。
相对而言,微短剧行业,如红果等平台,选择不再依赖大数据“提纯”,而是扶持男频短剧等弱势产品,凭借均衡发展吸引了更多观众,这印证了“内容才是王道”的朴素道理。
很多人以为“剧本中心制”意味着编剧要“独大”,其实并非如此。这一模式的本质是让影视创作回归“讲好故事”的核心。剧本中心制强调编剧的主导地位,要求导演、演员等所有主创围绕剧本进行协作,明星需要“角色服务剧本”,而非让剧本迁就明星。这并不是否定演员或导演的价值,而是将人和故事放在平等的位置,避免其他因素干扰内容的本质。
美剧市场早已用成绩证明了这一点。奈飞在今年第三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17%,净利润达25亿美元,增长7.7%,核心秘诀就在于坚持剧本中心制。其“季播制”下,单季10至13集的体量,不仅需要持续的剧情张力,更依赖编剧对角色成长的精准把控,同时“直接预订整季”的模式给予编剧更大的创作自由,形成了成熟的“编剧-导演-演员”协作体系,实现了成本最优、效率最高的双赢。
相比之下,国内编剧长期面临话语权缺失的问题:剧本被随意修改,定稿权、阐释权与剪辑审查权得不到保障,加上AI对创作的冲击和平台对大数据的误解,很多好故事未能落地便变了味。而剧本中心制的落地,恰恰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求编剧提升跨环节的协调能力,也需要建立新的协作规则,让导演不再主导剧本修改,创作方向始终贴合市场与观众需求。
影视行业的转型并非某一方的事,剧本中心制的落地需要编剧、制作方、平台和观众的共同努力。编剧不仅要埋头写稿,更要主动沟通,在与导演、制片人的协作中了解全流程,争取合法权益,提升协调能力,适应新的创作模式。制作方则需将剧本创作视为核心投入,给予编剧足够的尊重、信任和合理报酬——只有让创作者无后顾之忧,才能打磨出优质内容。播出平台也应跳出“大数据迷信”,不能片面依赖数据判断市场,而应把剧本质量作为项目评估的核心标准,避免间接遏制创作热情。
在我看来,剧本中心制的推行是影视行业的一次自我救赎。流量虽然能带来短期热度,但只有优质内容才能留住观众。当行业摆脱对流量的盲目依赖,把创作权还给编剧,以剧本质量降低试错成本、提升变现效率,不仅能让编剧、制作方、平台实现多赢,更能让观众欣赏到更多有思想性、艺术性的好作品,促进新人新剧的不断涌现。这一波转型既是行业自我革新的诉求,也是市场与观众的必然选择。当所有环节围绕剧本发力,影视行业才能走出同质化的困境,真正实现从“流量狂欢”到“内容为王”的转变,再创国剧新辉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