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鲜亮丽的演艺行业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据最新数据统计,31%的演员年收入不足6万元。王玉雯便是这庞大群体中的一员。她一年中只有三个月能接到工作,最高单集报酬为5万元,却需与七位陌生人共住在通州的老旧住宅区。即便没有片酬,她也愿意出演角色,因为她深知:没有镜头就无法被人记住,而无法被人记住就意味着失去机会。
这背后是演艺行业资源的严重失衡。经纪公司不青睐新人,平台追求流量,观众追逐明星,导致基层演员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王玉雯不愿意与七人挤在15平米的出租屋中,那里厨房设在阳台,洗澡需要排队。她的行李箱堆在床下,三年未添置过厚外套——担心占用空间。每天清晨五点半,她带着简历和两样物品——能快速变换妆容的迷你化妆品以及半个杂粮馒头——挤地铁,换乘三次前往顺义的影视基地试镜。
与她同住的还有一位名叫小敏的群演,她每天在横店的演员服务部等待工作,一天的报酬是80元,包括一顿盒饭。有一次,她扮演一个在泥地中挣扎的角色,冬天冷水浇身,导演却认为不够真实。收工后,她在角落哭泣,但第二天仍按时出现,因为她知道一旦放弃,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他们并非不愿意挑选剧本,而是因为机会稀少。现在,平台推荐剧集时更看重“初始热度”,制片方不敢冒险培养新人,宁愿花费巨额请流量明星,也不愿投资新人试镜。影视公司则更为现实,签约新人首先要看粉丝量,没有数十万粉丝几乎无法入门。王玉雯曾应聘一个剧组的选角助理,亲眼目睹制片人将一摞新人简历扔掉,理由是“没有流量的演员,带不动广告招商”。
更令人心酸的是,观众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视频平台的首页充斥着熟悉的面孔,哪怕剧情一般,也有人观看;而新人的低成本作品,连推荐位都难以获得,根本无人问津。长此以往,基层演员连“被看见”的机会都没有。王玉雯仍在不断试镜,简历上多了一份小话剧的经历。她说,再熬一年,如果还是无法有所突破,就回老家考公务员,但现在她还不愿放弃。
这个行业还能生存下去吗?或许可以,但前提是给那些“有才无流量”的年轻人留出一点空间。
#热问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