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
一个人的发展在4岁达到50%
4—8岁又增加30%
可见幼儿在6岁以前是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在关键的幼儿时期,父母可以做什么呢?
14年来,《育儿周刊》一直追求与呼唤:
父母要学习,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李晗,《育儿周刊》主编,也是一个妈妈
她说,当了10年多妈,做了10多年教育才发现
最好的家庭教育,原来仅仅是做好自己
李晗
《育儿周刊》主编,家庭教育指导师。从事教育媒体十余年,崇敬儿童,好奇心理,热衷一切关于“人的成长”之活动。
14年前,《育儿周刊》创刊号,一切由此开始
Part①
一不小心
掉进“奠定孩子一生基础”的大坑里
2005年5月20日,《育儿周刊》创刊了。作为当时也是在现在,四川省也是全国唯一的学前领域家庭教育类报纸,它由一群文人骚客创办:某当红网络作家,某报记者,某出版社编辑等。14年前的5月春暖花开,这群人聚在一起,天真兴奋,稀里糊涂中又觉前路光明,打着“关怀成长,服务家园”的旗号,开始他们日后从事教育的每一天。
“当时,创始人没有孩子,主编是单身。我则是后来加入的不足100天孩子的妈,一群人头顶星光,怀着热忱,摸着石头过河。”李晗说,原本以为幼儿教育没多高技术含量,扎进去才发现,天哪!一不小心,就掉入 “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础,培养影响未来的人类”的大坑里。
此时,幼儿园正走在贯彻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的路上,蒙特梭利教育模式正流行,华德福教育刚刚落户成都,亲子园如雨后春笋,还有很多陌生的课程体系如多元智能、瑞吉欧、奥尔夫涌入视线,与此同时,“反对小学化”,“以孩子为中心”,“把游戏还给孩子”等口号,激励着幼教人。透过《育儿周刊》这扇窗,人们看到一个多元而缤纷、纯粹而神秘的幼儿教育世界。同时也知道了,术业有专攻,高知未必能教好孩子,那是真的。
李晗在2018亚洲幼教年会上做主题演讲
Part②
在纷繁的价值世界
寻找适合自己的
时代携着春风惊雷滚滚而来。育儿周刊的这14年, 经历了中国学前教育史上最丰富,最多元,最激情澎湃,也最令人找不着北的年代。
“你可以选择很多,但却不知自己要什么,不知什么适合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记者,李晗有机会接触各种大咖和专家。比如,有一大批粉丝追随的李跃儿,小巫,孙瑞雪,李子勋,武志红等;也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如精神分析,家排工作坊,身心灵成长训练,婚姻关系等;还有各类阅读推广人,赏识教育,6A,正面管教,PET等。每个人都有一套价值观与模式,我是对的!我才是对的!《育儿周刊》要做的是,从复杂里看到简单,从鱼龙混杂里拣选科学,从似是而非中找到正确,从高大全里发掘细节而有用。这就要求《育儿周刊》的制造者们是专业,理性,富有批判思维,并且对世界保有良善,对儿童怀着深切热爱。唯有此,才可洞见家庭教育的痛点,难点,才能看到需要,给予家庭适合的支持。
这期间,“将所学运用到自家孩子身上,检验其科学有用性”,是《育儿周刊》小伙伴们常干的事。学习如何倾听,如何建立规则。生性急躁的李晗,学习hold住情绪,一遍又一遍演练如圣经般绝对至上的教育关键词:爱,耐心,包容,接纳。
可还是发火了!劈头盖脸对孩子一顿暴捶。发完脾气,李晗伤伤心心哭了一场。 自己还是做《育儿周刊》的,怎可犯此大禁!看到孩子无辜无助,想起自己小时候也常挨打的场景。为什么重蹈覆辙呢?原来一切来自原生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如此重大且无处不在,不仅仅是思想体系,价值观,习惯养成,还包括将来的人际关系,家庭生活,夫妻相处,亲子关系等等。
家庭教育如此重要!而你我就是自家孩子的原生家庭。不管选了什么学校,找了什么老师,读了什么书,get到什么技术,父母自身的影响力不可替代。
《育儿周刊》十周年的生日会
Part③
真实人生步履维艰
直面它就是好的教育
《育儿周刊》每周栏目“主编信箱”,是很多家长提问求助。近几年,李晗发现,这五花八门的问题里,只有一个问题:家长自己的问题。孩子哭了,不好好吃饭了,偷拿别人的东西了,说谎话了,太任性了,做噩梦了,这所有都清楚地映照出成人的世界。
家庭氛围是稳定,安全,温暖,那么孩子也朝良好的方向发展。家庭中有紧张,压力,不安全,分离,暴力,孩子也必出现问题。要营造好的家庭氛围,才利于成长。
在李晗看来,这都是正确的废话。须知真实的人生步履维艰,不如意十之八九,当爹妈的每一日都是鸡零狗碎,鸡飞狗跳,都是吃喝拉撒睡了起来屎尿屁。诚如《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说的那样:我们只有并且最好欣然,接纳世界的真实模样,接纳生活的本来面貌。在此基础上,不堕信心,不失希望,不断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敢于直面人生,感受人生波折的苦乐。
你很痛苦,你的生活遭遇变故,鲜花与掌声的道路走着走着就栽大跟头了。你还能营造好的氛围 ?你还要假装一切很好吗?不能!既然生活本就如此,为什么不去接纳它真实的样子呢?告诉孩子,对不起,妈妈现在很不开心,不想说话。告诉孩子,是的,xx去世了,xx再也不会与我们一起玩了,我也很难过。告诉孩子,妈妈要出差不能陪你,这是妈妈的工作,诚如你也有你的事情一样。
《育儿周刊》有一支青春活力的采编团队
走了10多年,李晗以及《育儿周刊》的同仁们,关于家庭教育的答案很简单:直面真我,不纠结,不被社会流行的标签所固定和封闭。我们锻炼自己,治疗自己,强大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成为孩子这颗小苗苗生长的泥土地。它博大,宽广,厚重,稳定,不发出声音。
这就对了。
作为一个媒体人,一个教育者,一个母亲,李晗既有着亲历者的感同身受,也有旁观者的清醒客观,这也让她对教育以及教育环境,有着更多属于自己独到的看见和思考。2019《育儿周刊》思享汇现场,李晗将分享更多精彩,万分期待!
版权声明
本文为《育儿周刊》原创稿件,版权归本报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育儿周刊》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