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腰》一开播,第二天就引爆了全网,刷到宋祖儿那张令人惊叹的盛世美颜。你见过谁能如此任性地从任何角度拍照都美成这样的吗?无论是正面、侧面,甚至是从下往上拍,还是慵懒地躺着拍,祖儿都能完美驾驭,简直是美得让人无法抗拒。更不可思议的是,作为童星出身的她,竟然没有任何长变形,仿佛小时候的“哪吒”就是她的缩小版,而随着岁月流转,这张脸居然得到了放大。真是命中注定,演艺圈就是她的舞台。
当然,除了外貌,她的演技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宋祖儿的专业背景可不容小觑,她可是当年全国第三名才考进北电的,这样的成绩,能想到她是一位“科班出身”的演员吗?北电的“中戏脸,北电脸”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说法,祖儿的脸就是典型的“北电脸”——小巧精致,五官灵动,脸型比例完美,简直是演员的标准面孔。
不久前,中戏和北电的2025年表演专业前四名陆续曝光,网友们纷纷表示,这些学生的脸,完全没有网红感,长相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中戏的刘若谷因在《无忧渡》中的“绝世好兔”迟雪一角引发关注,而黄杨钿甜更是因为童星身份和人气,一出场就赢得了无数粉丝。看过这些照片,你一定会发现,北电和中戏的选人风格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北电的前四名一出来,网友们就忍不住评论,这些学生似乎都可以去出演刑侦剧,仿佛那种深邃的眼神和利落的气质,注定要在迷雾剧场大放异彩。要说这个女生真的有点像警花的样子,简直就是刑侦剧里的典型角色。与之相比,中戏的学生则更偏向传统审美,脸庞的线条更加端正,气质更符合大部分观众的视觉认知。
当然,单看前四名照片也有点局限,因为这些学生只是展现了入学时的成绩,未来几年他们的表现,才是最值得关注的。而作为三大艺术院校之一,中戏、北电和上戏,它们对于学生颜值的要求,背后似乎也隐藏着各自独特的逻辑与文化。
### 中戏脸:正统、经典的天花板
先说说中戏,中央戏剧学院,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戏剧高等院校,它的正统性与权威性在业内不言而喻。自1976年起,中戏的表演体系便已成型,并且成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重要传承者。这里的学生被要求从沉浸式的体验中获取共鸣,提倡现实主义,注重舞台艺术和演员的工匠精神。
对于中戏来说,外貌上的要求是大气端庄。中戏的学生往往具备深厚的骨相,五官立体,这样的外形既适合话剧舞台,又能让后排观众看得清楚他们的表演。从陈宝国的厚重气质,到张涵予那种立体感十足的外形,中戏演员的外貌往往都偏向“主角脸”或“权威脸”。他们的气质通常稳重大气,给人一种无可挑剔的正面形象。这也与中戏的教学理念密切相关——大气稳重、符合传统审美,正是他们对演员的期望。
中戏对肢体表现力的要求也非常高,许多学生不仅五官精致,肢体语言也极具戏剧性。像袁泉那样拥有戏曲底子的演员,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张力,而刘烨的眼神更是犹如活水,深深吸引观众的注意。总而言之,中戏脸就是那个骨相大于皮相、注重气场和稳重的脸,代表人物如章子怡,完美符合所有这些要素。
### 北电脸:小巧、精致,富有灵动感
说到北电,北京电影学院,无疑是中国最著名的电影艺术院校。与中戏不同,北电的重点并不在于话剧,而是电影。从它的创办之初,就注定了要培养适应大银幕的演员。因此,北电培养的演员,往往具备“小头小脸”的特征,这是为了更好地适配大屏幕的视觉效果。
这也让北电的演员更具电影感,无论是周冬雨、周也,还是早期的刘亦菲,他们的脸都特别小巧,五官紧凑,非常符合银幕上理想的比例。北电的流量密码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不仅能为影视圈输送顶级演员,还能培养出诸如杨紫这样,凭借多部热门剧集牢牢占据流量宝座的明星。
同时,北电还特别注重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学生一入学便能接触到大型影视公司的项目,直接进入商业市场。比如孟子义、古力娜扎等,入学后很快便获得了出演大制作的机会,凭借自己精致的外貌和符合市场需求的特征,顺利进入演艺圈,资源不断。
总的来说,北电的演员,颜值突出,活力十足,代表人物就是杨幂。这些演员不仅在电影中大放异彩,在电视剧和偶像剧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 上戏脸:古典、优雅,注重身形与气质
上戏,上海戏剧学院,作为这三所院校中最具国际化视野的学府,它融合了东西方的表演艺术。上戏的审美风格独具特色,既注重传统的戏曲艺术,也受到西方电影体系的影响。由于上海的海派文化特质,这里培养的演员,往往具有一种深邃、疏离的气质。
上戏特别喜欢那些身材轻盈、气质温婉的女孩,比如李冰冰、江疏影、王楚然等,她们的古典美总能在影视剧中占据一席之地。上戏的演员形象不仅优雅,还带有一丝疏离感,仿佛与周围的世界保持着微妙的距离。比如李沁,身姿轻盈、气质温婉,无论是古装戏还是现代剧,她都能够完美驾驭。
总的来说,上戏脸是一种结合了传统和现代的气质,注重身形和气质的流动性,代表人物如李冰冰和江疏影。
### 总结:三校的美学差异与表演哲学
如今,随着影视行业的界限逐渐模糊,三大艺术院校的学生风格也在不断交融。但这些外貌特征和表演风格的差异,依旧深刻反映出中国表演教育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中戏脸代表着舞台的雕塑感,北电脸则适合大银幕的灵动感,而上戏脸则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后的古典美学。
这些差异,既是审美的体现,也是每个院校独特表演哲学的折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这些差距可能会逐渐模糊,但这些根植于传统的审美基因,依然将在每一代演员身上,默默讲述着他们的故事与使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