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电影(半夏的纪念二十年中国青年影人访谈录)
目录
2003年·第1届
郝洁:电影,永不落幕
2007年·第5届
邓科:观众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
2010年·第8届
林望、毕鑫业:不如意,但要乐观地活着
黎志:认真抓住每一次浪潮
2011年·第9届
仇晟:电影是一个关于秘密的秘密
杜光玮:不被更多人看到未必是件坏事
2012年·第10届
王申:在机械复制时代,传诵全球化史诗
2013年·第11届
韩帅:哪怕晚熟,不能错过
2014年·第12届
徐玮超:站在人类的边缘往前一小步
2015年·第13届
伊力奇:得拍我妈看得懂的电影
潘依然:好的作品能够对抗时间
王锐:蹑踪小津,抚慰人心
2016年·第14届
王通:五年,我的长夜将尽
2017年·第15届
乌尔坤别克·白山拜:与“被导演的导演”抗争到底
王博伦:他人拼天赋,我拼“长情”
2018年·第16届
杨骊珠:拍纪录片,是我与他人制造羁绊的一种方式
张大尉:通过不坚持来抵达我想要的坚持
2019年·第17届
文珹灏:像赫尔佐格一样发明纪录片
2021年·第18届
蒲巴:捍卫“我是谁”
2023年·第20届
彭泽凌:侦破“非典型”自我
吴郗琛:朝着“错误”前进
展开▼
导语
以“半夏的纪念”影展为显微镜,透视中国影视工业迭代的关键DNA。青年电影人亲述导演、编剧、制片、剪辑、配音等多方面的实验,对比短片和长片,学生作品和商业作品、电影与网剧的不同命运,展示20年来影视审美的迁徙密码。 撕开银幕背后的华丽帷幕,访谈者根据自身的“踩坑”经历,为读者提供了一份生存指南,自述了电影节、创投会的生存规则,与甲方的谈判妥协艺术,以及签约时注意哪些细节,从海外拍摄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到怎样平衡艺术与流量,21位青年电影人以刀锋般的坦诚,将行业隐形规则拆解为可复用的生存策略。 直击青年影人职业困境,剖析创作瓶颈,访谈语言鲜活生动,受访者金句频出,将专业思考转化为大众可感的故事。既满足读者对电影行业的好奇心,又为影视新人提供实用的指导。
展开▼
内容简介
“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学生影像展(以下简称“半夏的纪念”)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电视学院承办的学生影像原创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自2003年创办以来,“半夏的纪念”始终坚持以“社会视野”和“青年视角”作为选片与评片的标准,为青年影像人搭建起了一个专业而开放的交流平台,激励着青年影像人关注社会发展、记录时代变迁。 《抵达电影》以“半夏的纪念”为切入点,呈现20年来参与“半夏”影展的青年电影人的成果和行业发展。本书汇集了郝洁(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办副主任)、邓科(《与凤行》导演)、黎志(《北京女子图鉴》导演)、杨骊珠(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导演)、杜光玮(电影《大厨》剪辑师)等21位青年电影人的访谈,展现其求学经历和对影像创作的思考,有助于影视专业从业者、高校学生和电影爱好者了解青年电影人的二十年成长变化,以及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昉 中国传媒大学团委副书记,副研究员。曾任第11-20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组委会执行秘书长,第5、6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主论坛总策划,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策划,芬兰坦佩雷短片节中欧青年影展策划,庆祝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文艺晚会总导演。参与编著《北京国际电影节蓝皮书》《中国长春电影节蓝皮书》。
前言
半夏,对于中国传媒大 学电视学院的至少二十届学 生来说,是个“魔咒”—— 我们生活在了最好的年 代,因为影像生产的便捷性 ,年轻人可以随心随意地表 达;我们也生活在了最坏的 年代,流量和明星的价值胜 过了表达。 这就是半夏的二十年。 最初,没有人想过:除 了是一个高校学生影像作品 展示的平台,半夏还可能是 什么?它会长大,会有更多 长大以后的诉求;慢慢地, 半夏开始成为全中国高校在 校生中影像爱好者的共同平 台。而这,也过去了将近十 年。 没有一个创作者不希望 自己的表达被更多人看到, 于是它又衍生出了百校联展 ,和更多同龄人分享哪怕是 幼稚的心得。 同样地,没有谁不愿意 自己的努力被浓墨重彩地褒 奖,于是就有了盛大的颁奖 典礼。请当红的艺术家们颁 奖,就是为了拉动更多原本 对影像没什么兴趣的路人, 让他们知道,原来还有这么 一些影像创作的潜力股,青 涩、冲动,甚至怪异,但是 真诚。 还有那些二十几届电视 学院的学生们。时至今日, 有的年过四十,还在津津乐 道:自己参与的某一届半夏 中的某某,今天已经是大导 演,票房成绩斐然;当年就 是个得了奖、发言都颤抖的 小透明。 半夏的二十年,也是中 国影视行业巨变的二十年: 从短信到微信,从电脑上的 QQ到无处不在的社交平台 ,从长视频到短视频,从长 剧到微短剧……影像的表达 也在巨变,适应时代,适应 受众,适应新的行为模式。 变化之大,似乎让人无所适 从。 其实无所适从的,只是 我们这些“老头儿”。对于年 轻人而言,更多的平台和渠 道,只可能激励更丰富的创 作。与此同时,年轻人对于 创作的执着和笃定,并没有 因巨变而却步。于是,我们 看到有的探索性短片进化为 院线长片,历时三五年,让 人感动。 不过,也或多或少有那 么一些吃相难看的影像展和 论坛,追着所谓的市场风口 ,目的无非捞快钱。当逐利 成为唯一标准,流量变成唯 一判断依据的时候,真诚和 初心,一定荡然无存。 这时候,就显出了半夏 的价值。虽然历时二十年后 悄然落幕,但对于影像本体 的褒奖、对于影像创作者的 尊重,回到了一件事最初的 起点。不变形,是一个宝贵 的品格。 二十年,半夏已经完成 了对于青年影像创作者的激 发。在快速成名和热度至上 的现实面前,一颗不变的初 心,越发珍贵! 就更加珍视这二十年的 每一次心灵悸动,无关外在 的大千世界,无关喧嚣的你 来我往,一帮二十出头的男 孩女孩,说着只与光影有关 的喜怒哀乐,简直就是乐园 。 祝这些还有影像梦想的 男孩女孩,票房大卖。
展开▼
网址:抵达电影(半夏的纪念二十年中国青年影人访谈录)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82725
相关内容
《影响——中国电影人访谈录》:透过电影人命运看时代风流《中国电影人访谈录》:透过电影人命运看时代风流
《中国电影人访谈录》:透过电影人命运看时代风流
纪录电影《演员》首映 聚焦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丛书》出版进展:《她的光影:女导演访谈录(下)》
【聚焦】纪录电影《演员》“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树演员德艺楷模
《璀璨的星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艺术人生怀念与访谈实录》【价格 目录 书评 正版】
1987年电影《访谈录》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十七年电影”中的世故人情
《我们:中央电视台马年主持人访谈录》纪录片是如何制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