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鲜肉们的超级粉丝时代

发布时间:2025-11-20 17:08

恳请您点击左上角,订阅“媒介之变”的百家号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何 瑫

大概2014年底、2015年初,我就想关注这个话题。那时候我身边的朋友发现有鹿晗、吴亦凡这几个名字突然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当中,以前不知道这几个人是干嘛的,一下子就出现了,比如微博话题榜等各种各样的有关名人、明星人气的榜单,这些人一下子冲到前面。直到现在为止,很多人还分不清鹿晗或者吴亦凡到底是干什么的?是歌手,还是演员?他们的身份属性是非常模糊的。

还有一个奇怪的点,比如说十几岁,就是我刚刚读大学时候喜欢的明星,或者关注的偶像,他们是大众偶像,他们的作品,唱歌或者演的电影,你可能不是非常喜欢,但是你很清楚他是干什么的,你了解过,你对他们有明确的认知。而鹿晗除了名字以外,其他的东西你可能是完全陌生的。我最开始的判断是这可能是代沟造成的,因为你不在那个年龄层里面所以不了解,再小几岁的人可能很熟悉,但我后来发现不完全是这样。我的实习生是90后,他们也不是很熟悉。我感觉非常好奇,在那个年龄层都对他们感觉很陌生的情况下,为什么他们的网络人气会达到这样的程度?我最开始是带着这样的困惑做了这个选题。

实际操作以后,我得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你会发现鹿晗、吴亦凡这样的新一代偶像明星,和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偶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他们的成名,成为明星偶像的生产机制和原来是完全不同的,是一个反向造星的过程。怎么理解呢?我们原来传统的偶像明星成名的路径,出道以后有了非常好的作品,然后被大众所关注,被读者或者观众了解,然后媒体去关注他,通过媒体的这种推广宣传引起更多人关注。现在路径是反过来的,鹿晗、吴亦凡是典型,他们赖以传播的途径,媒体发挥的作用变得很小,而且媒体在其参与的整个传播链条中,所在位置更靠后。原来可能是这个人出来以后,是媒体把一个明星推出来引发粉丝的关注,现在则不是这样。就拿鹿晗来说,为什么被很多人关注?鹿晗在2014年创了一个吉尼斯纪录,他有一条微博,单条微博评论量达到了1314万。这个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数据,单条微博评论数达到1000多万,很难想象是怎么做到的,而且这个数据还被鹿晗粉丝反复刷新过,现在这条微博评论已经突破了1亿条。

因为这个事情本身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大量媒体对这个事件进行了报道,更多的人就了解了鹿晗这个名字。并不是因为鹿晗一首歌非常红,或者是电影非常红,而是微博评论数达到了这样的一个数量级,评论数为什么能达到这个高度?是粉丝帮他完成的。粉丝直接绕开了媒体,充当了造星工业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粉丝成为造星事件的主导者,已经不是原来我们说的追星族,一个相对弱势或者被动的追随者概念,反过来是因为他们的行为促使这个人成为一个明星。粉丝本身的行为构成了偶像是否成为偶像的一个关键因素,和以往的传统粉丝相比,偶像和粉丝之间关系的变化,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还有一个我一开始非常困惑的点,我发现70后或者80后,我们那个时候喜欢的偶像,他们个人的性格或者气质,是一个比较鲜明有力的形象。比如70后那个时候是崔健,80后喜欢的是周杰伦。崔健是一个非常鲜明的摇滚的愤怒的气质,周杰伦则是很酷的样子。现在00后喜欢的偶像是小鲜肉,长的干干净净,说话很柔弱,感觉不到一个非常强的、过目不忘的气质,这也是我很好奇的一点。为什么现在的偶像和以前的偶像气质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这个选题做了一个半月,我接触了几十个鹿晗的粉丝,除了采访粉丝,也跟做心理学、文化研究的人探讨,我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为什么偶像的气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70后、80后成长的那个环境,相对于90后、00后,是心理更为压抑的一个环境。在学校,对你有一个集体主义的规训,我们在成长年代中,会有人告诉你,你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我们内心有很多压抑的情绪需要释放。这个时候追偶像,偶像其实帮助我们完成了一个情感宣泄。我们在学校里面都是乖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哪个明星有个性,做了很多我们不敢做的事,我们的情绪就投射到他身上,所以那个时候的偶像一般都很酷,或者很愤怒。

但是对于90后、00后,这种压抑并不存在,他们在生活中非常习惯于表达自我,习惯于释放情绪。如果现在冒出一个人,他很自我,或者很善于表达自己,这对于90后、00后是没有吸引力的。他们认为这种非常单纯、很空白的形象更有吸引力,把各种各样的情绪,不管高兴的,还是愤怒的,各种情感、想象都往这个人身上放;反过来讲,一个形象非常鲜明的人反而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你的那种气场太强了,我看不惯你,粉丝的心理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通过和他们的接触、分析,当他们作为粉丝的时候,如果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去做一个事,背后肯定有一个支撑的原因,为什么对一个人会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去做他的粉丝?肯定有一些很强的心理因素支撑他们,有一种心理认同的需求,这是非常关键的。

具体拿鹿晗为例,我采访了几十个粉丝,有一个感觉,其实这几十个粉丝本身个人的情况差别很大,分布在全国各地,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年龄等等,各有各的不同之处。但是,他们聊到他们偶像,有时候我有一种错觉,我可能见了5个粉丝,我以为在和同一个人说话。他们的这种特点,对偶像的感受和他们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是非常一致的;他们又身处在庞大的粉丝群体当中,日积月累,他们身上的共性还会一步一步的放大。

我问起来他们为什么喜欢鹿晗,每个人的回答都是差不多的。第一步,肯定是被这个人的外表所吸引,但是仅仅符合审美需求,不能支撑他作为这个人的粉丝,粉丝的概念和爱好者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你单单喜欢看一个人的电影或者听一个人的歌,他们觉得这不足以成为一个粉丝,至少按现在粉丝圈的界定,不足以成为一个粉丝。必须要投入时间和金钱,真正为他有所付出。现在成为一个粉丝和以前的粉丝有一个很大区别,现在的粉丝更直接,更愿意去表达对偶像的实质性的支持,你要为这个人付出时间和金钱,他们才觉得你称得上是一个够格的粉丝,不花钱的这一类人他们有一个术语,叫“白嫖”。

他们一般第一,会觉得这个人的外表能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第二会说鹿晗是非常干净、非常努力的人,为了梦想努力打拼、坚持,每个粉丝都这样说。

这为什么能满足粉丝心理认同的需求?为什么这样性格的人可以走红?实际上,是鹿晗团队的运作,让粉丝感觉有认同感亲切感,让粉丝觉得他是那种不是很善于去为自己创造机会的人,是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才做到今天这样,那么粉丝们是不是也可以呢?他给了粉丝一个路径,他可以做到粉丝也可以做到,他不是高不可攀的。传统的明星大家只能抬头看他,他跟我没什么关系,是两个世界的人;鹿晗有亲切感,他的一些弱点和粉丝们是一样的,他能做到的,一般粉丝觉得自己付出同样的努力或许也可以做到。

这种意义上的粉丝有的时候把偶像当做个人情绪投射的对象。我拿几个粉丝的话说一下,比较有代表性的。他们会说,“如果你的偶像有一件特别厉害的事情,这个事情同样也是挂在你自己身上的光环,你觉得你在和他一起成长。”把偶像理解成替他们成长的人,这和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有一定类似之处,我没有做到的事情你做到了,你做到了我很高兴。比如他们还这样说,从粉丝心中爱上偶像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了自己的一个光环,偶像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也包含了自己的一份荣耀。每个粉丝心中都有一个模糊的人物是自己理想化的一个人,偶像就填补了这个模糊的影像,让影子变得真实起来,于是他们跟着这个人影去奔跑。现在的粉丝就是有着这样的心理。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举报/反馈

网址:小鲜肉们的超级粉丝时代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82505

相关内容

看小鲜肉的粉丝们如何“搅动”娱乐圈
社交媒体造就小鲜肉大时代 看疯狂粉丝如何“养成”偶像明星
刘晓庆否认与“小鲜肉”有代沟:我的粉丝跨越几代
大IP时代下的鲜肉经济:鲜肉+资本=利益!演员身份耽误了他们的商业头脑
国家一级演员的他,片酬不及小鲜肉的零头,王思聪是他的忠实粉丝
从小鲜肉到超级明星
明星代言玩转粉丝经济,我只服小鲜肉的吸粉能力
国内小鲜肉,小鲜肉明星排行榜
小时代“大鲜肉”李贤宰
吴磊、黄景瑜纷纷代言配方奶粉,小鲜肉什么时候成品牌方的首选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