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电影》纪念邵逸夫特辑之《邵氏武侠》部分
一、邵氏武侠神话
邵氏武侠片是中国武侠电影史上难以磨灭的奇迹,也是武侠片影迷心中不老的神话。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海外华语影坛,流行的是黄梅调电影加黄飞鸿电影的所谓“二黄”,粤语武侠片走的是《如来神掌》和《天剑绝刀》之类的神怪路线,动作电影的受众有限。彩色摄影和宽银幕等新技术已经开始运用,却还没有找到适合生长的温床。这时,独具慧眼的邵逸夫从卖座的《云海玉弓缘》和《金鹰》中看到了商机。在张彻的劝说下,他终于下定了发展武侠片的决心,从日本招来贺兰山、龚慕铎等摄影师,又派出徐增宏等赴日学习剑戟片的先进经验,于1965年开始连续推出《火烧红莲寺》系列试水。
1967年是邵氏武侠片的丰收年,这一年张彻拍出了《独臂刀》和《大刺客》,胡金铨则推出了《大醉侠》,二位日后的大师一豪放一轻灵,一举奠定了新武侠电影美学的两极,而且都博得了市场的肯定,武侠片从此迈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影像上更加写实、刺激,主题上更富有文化和历史意识,从儿戏一般的小市民消遣变成了严肃的艺术作品。七十年代,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了邵氏兄弟公司的支柱片种,邵氏坐拥张彻、程刚、楚原、刘家良等名导,连续捧出了王羽、狄龙、姜大卫、岳华、郑佩佩、尔冬升等动作明星,功夫片《天下第一拳》更扬威美国市场,风头可谓一时无两。邵氏的武侠片策略一方面是适应了市场潮流,另一方面却也大大推动了武侠片的创作和转型,可谓时势与英雄互相成全的典范。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陆影迷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接触到海外的武侠片,邵氏武侠片经典与成龙的功夫喜剧、台湾武侠片以及李小龙的功夫片一起涌进了人们荒凉已久的视野,造就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录像厅时代。在最初的狼吞虎咽之后,这顿百味杂陈的武侠盛宴在众多影迷心目中一方面成了深深的成长记忆,另一方面却也成了一道未解之谜:弹丸之地的港台如何能在短短几十年里制造出这许多风格迥异而又星光熠熠的视觉奇观?
又是邵氏武侠电影,为大家揭开了谜底。随着天映公司修复的邵氏电影在九十年代末逐批浮出水面,为内地观众提供了一个认识海外武侠片发展的可靠标杆。有心的影迷,沿着邵氏六十年代的武侠片,七十年代的功夫片,八十年代的神怪片和奇情武侠片这条脉络,已经足以明了港台武侠片的大势所趋。你虽然可能会错过粤语片在六七十年代的一些杰作,七十年代末功夫喜剧的崛起以及台湾武侠电影的卓越贡献,但武侠片沿革的轨迹却已经可以了然于胸。原因无他,邵氏兄弟公司号称“香港电影的少林寺”,足以代表“新浪潮”之前港台武侠片的主流。
二、邵氏武侠的格调
邵氏武侠片对大陆影迷而言,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通过武侠小说的普及,影迷们早已谙熟了那个言必称“大侠”的世界,陌生的是邵氏从其前身“天一公司”就以一贯之的保守态度和娱乐倾向。有人坦言,看了很久邵氏武侠片才终于明白,片中的强盗就是强盗,不是“农民起义军”。习惯了武侠电影卡通化、偶像化的观众,也不是每个都能适应邵氏武侠片的主角们经常出没于赌场、妓院等低俗场所,而且片中动不动跳出些女侠卖人头、裸女肉屏风之类的刺激场面。这些都是邵氏武侠电影特有的格调,迥异于长城、凤凰等左翼公司的风格。
邵逸夫是个生意人,把电影看作纯粹的商品,什么卖座拍什么,对待电影人的态度也是如此,善作青白眼。他与李翰祥、张彻等名导之间的恩怨,看似个性与处事的差异,其实背后都与片厂制的经营模式有关系。坐拥十个摄影棚的制片规模,决定了邵氏必须量产影片。今人奉为经典的那些武侠名作,在邵氏武侠电影中其实恐怕连一成的比例都不到,构成冰山主体的作品大多主题重复、剧情支离,乃本雅明所谓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是也。“邵氏出品,必属精品”的口号,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表明还有个基本的技术底线而已。导演们考虑的是艺术水准,最好不惜工本,邵逸夫考虑的则是商业成败,薄利多销才能降低风险。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邵氏公司为何当年会犯下放走李小龙,成全了日后劲敌嘉禾公司的大错。冒险从来不是邵氏的做派。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百花齐放,但已并非旧日江山,邵逸夫在将经营重心转移到无线电视台之后,电影逐渐减产,终于在1985年全面结束了制片业务。
邵氏公司因稳健保守而落后于时代,不过也正因为这种保守,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一座堡垒。其国语片卖埠遍及东南亚,依凭华人共同的传统而构建出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民族主义,正是当年古装武侠片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今日的大陆观众有时看不懂吴宇森、徐克等大导演翻拍经典时的锐意革新,觉得“好好照原著拍不好么?为什么总要别出心裁?”其实回头看看邵氏电影就明白,无论《水浒》、《西游记》还是金庸作品,人家真的已经依足原著拍过许多了。
三、邵氏武侠的遗产
今人回望邵氏武侠片,第一印象多半是“天雷滚滚”,难以消受。其实这种“俗”和“土”恰恰说明了它对后世武侠电影的影响——当年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早已经被吸收、融汇到了我们所熟悉的武侠文化之中。邵氏武侠电影虽已远去,它的遗产却依然活跃在我们的视野中。
邵氏武侠片光辉落幕的八十年代中期,新武侠正好接棒上位,两者的风格看似迥异,其实在人员、技法和题材上多有延续。从邵氏公司(包括无线电视台)走出的狄龙、陈勋奇、张国荣等明星影人依旧在第一线大展拳脚,更不用提各种配角和幕后人才了。新武侠的旗手们一方面受香港电影新浪潮影响至深,另一方面也从不曾忘怀陪伴他们成长的邵氏武侠电影。徐克的《刀》、李仁港的《独臂刀之情》都是海归电影人致敬张彻名作的诚意之作,《倩女幽魂》、《新流星•蝴蝶•剑》和《新冷血十三鹰》之类,从名字上就能看出翻拍自邵氏老片。中国武侠片的血脉由此瓜瓞绵延。
即使到了大陆古装武侠大行其道的近些年,邵氏武侠的影响依然不绝如缕。北上的香港人们挖空心思,几乎拍遍了粤语老片、台湾武侠和新武侠在内的各种武侠题材,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邵氏作品。说到这个话题不能不提陈可辛,这位曾经的都市言情圣手涉足武侠片的轨迹,几乎部部与邵氏武侠有关,《投名状》翻拍自《刺马》,《武侠》最后被硬生生拗成了“独臂刀”,他监制的《血滴子》同样也不例外,其纠结于邵氏武侠的心态可见一斑。
邵氏武侠电影风格多样,节奏明快,又托了天映公司数码修复的机缘,在今日已经俨然成了传统武侠电影的代名词,不仅赢得了一大批年轻影迷的心,还屡屡被新锐导演致敬。郭子健的《打擂台》、卢正雨的《绝世高手》都把致敬邵氏武侠作为卖点,到底有几分相似,大家心中自然有数。平心而论,邵氏武侠远非中国武侠电影的全部,而即使在邵氏如云的武侠片之中,也还有《夺魂铃》、《十二金牌》、《来如风》、《六刺客》等佳作至今寂寂无闻,等待有心人的发掘和认识。
中国武侠电影这座宝库因邵氏武侠而得以丰厚,又因邵氏武侠而广为人知,这正是我们今日纪念先贤的意义所在。
风间隼2014年2月5日
网址:《大众电影》纪念邵逸夫特辑之《邵氏武侠》部分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77112
相关内容
邵氏电影为何没落?只因邵逸夫太过“精明”邵氏电影公司
邵氏武侠电影明星工业美学探究
邵逸夫与金庸半个世纪友情.doc
邵逸夫与他的邵氏王国:笑傲江湖数十载
邵氏集团
邵逸夫曾因观念保守错失李小龙
邵氏十大经典电影 邵氏必看电影排行 邵氏电影代表作盘点
邵逸夫:华人电影史的百年传奇
邵氏全部骗术电影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