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底下的明星拿月薪 说他抠门 却斥巨资捐4888座逸夫楼

发布时间:2025-11-18 15:13

1972年10月4日,邵逸夫即将度过自己的66岁生日,按中国民间的说话,66是人生的一大关口。

助理看见如此担忧的邵逸夫,就给邵逸夫提了一个小小的意见。

"风水大师李迪来了,要不让他给您冲冲喜"李迪在邵逸夫的家里和办公室走了一圈,道出了一个破邪之术,李迪说:"您可以做两口小棺材,放在您的办公室里"自此以后,邵逸夫的桌子上就多了两口小的楠木棺材,寓意不言而喻,有点升官发财的意思。

楠木棺材

上述的内容是在湖北人民出版社的《邵逸夫》传中看到的,41年后的邵逸夫不仅无病无灾,还在香港电视领域重建霸业,晚年还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大慈善家。

邵逸夫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一个晚清出生的宁波人,没上过大学,却闯过上海,飘过南洋,最终在香江一畔飞黄腾达。他所创造的港式电影和电视剧影响了近半个世纪的华人,凸显出了中国商人的大情怀。

邵家合影

邵逸夫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老邵村,父亲邵玉轩在上海的颜料所打理事务。1907年10月4日,邵夫人生下一个男婴,为这个男婴取名仁楞。

虽说邵逸夫出生于显贵之家,但上面已经有三个哥哥的他并没有得到家中过多的关怀和溺爱。就连名字也是父母随意起的,直到中学期间,邵逸夫的北方同学说起,楞在北方是愣头青,泛指二愣子的意思,邵逸夫才给自己取了字号:逸夫

那时不太流行字号,但邵逸夫的大哥邵仁杰字号醉翁,二哥邵仁棣字号邨人,三哥邵云枚字号山客。

当记者问道已经小有名气的邵逸夫时:你为什么要改名叫逸夫呢?

邵逸夫说:"宁波人从小就立志要做大事,宁波人的大事就是经商。经商离不开忙碌,我取名逸夫,就是想闹中取静,忙中偷闲,安安逸逸度过一生"

不过邵逸夫成就的大事却不是经商,而是电影,他是上世纪香港影坛的龙头老大。

邵醉翁

邵家原本的家族生意是染料生意,奈何家中的四个男丁却无一人继承家族事业。

四兄弟都不约而同的喜欢上了电影行业,并且从事相关工作。

走在最前端的便是大哥邵醉翁,邵醉翁的身材矮胖,其貌不扬,笑起来的时候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邵醉翁的长相一般,但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口才特别棒。邵逸夫刚入行的时候,年长10岁的大哥已经在电影行业立稳脚跟。

创办的天一电影公司在上海已经小有名气,大哥亲自担任导演,二哥担任编剧和会计,三哥则负责影片的对外发行。

此时的邵逸夫却显得平平无奇,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本领。只好分配到后勤,从底层做起,在这里,他不再是邵家的小少爷,需要自己打扫卫生,管理零散的道具,随时为电影演员和摄影师打杂,半年后,当邵逸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后勤人员,他被调到了放映组和拍摄组,一年多的时间里把天一的行当摸了个遍。

天一电影公司

1928年,上海的电影公司发展进入到了困境。天一遭到同行的围剿和封杀,邵醉翁决定另辟蹊径,他们讲新的目标定在了华人聚集的南洋。

那时的南洋广泛的指东南亚一带,狭义的指的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在众人的合计之下,由三哥邵山客前往新加坡开辟新的电影公司。在三哥的提议之下,中学毕业的邵逸夫也前往新加坡帮手。

年仅十几岁的邵逸夫单枪匹马的独闯乡镇市场,电影开始流动放映。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跨时代的转折点,在人们肯定和欣赏默片的同时,却对无声的电影感到遗憾。

1926年8月6日,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短片《唐璜》在美国上映,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那时的中国电影想要把中国人的声音放映出来,只能花费巨资去美国或日本借机器和人工。

唐璜

1931年,邵逸夫像三哥辞别,独自前往美国。在美国的轮船上,邵逸夫不仅面临着晕船的痛苦,还面临着生死的抉择。

船只行驶到美国西海岸时发生了海难,掉进大海的邵逸夫依靠着身边的一块木板在海上漂泊许久才得到了救援。

一个月后,邵逸夫才抵达了此次的目的地旧金山,那时的他已经虚弱的走不了路。

1957年,二哥在香港经营的电影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同年秋天,邵逸夫离开新加坡来香港全面接手公司的业务,那一年的邵逸夫已经50岁。

邵逸夫

20世纪60年代,邵氏进入到了黄金时期。无论是黄梅调、风月片、还有武打片引动时代的潮流,成为一代的新风尚。

外面的营销是很好,邵氏也很风光。可内部的矛盾越发凸显,邵氏留不住人。留不住人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钱。

那时的邵氏实行"月薪制",即便是姜大卫狄龙等知名的当红演员也不例外,都是按月拿工资。就连很红的演员郑佩佩进城买东西,也是只能坐公交车的。

尚未成名的李小龙毛遂自荐到邵氏,开口的片酬要价10000美金。邵逸夫拒绝了李小龙的要求,将片酬压到了2500美金。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签约未能成功,李小龙转投竞争对手的怀抱。

此事一出,邵逸夫的抠门和小气的小道消息传得满天飞。邵逸夫的固执和坚持不加薪,明星的片酬不能过高导致了人才一大片的流逝,邵氏的事业出现了滑坡,才有了上面两口小棺材的事情。

姜大卫

秉着求人不如求己的思想,邵逸夫开始做出一些战略性的调整。

20世纪70年代初期,香港的房地产行情飞涨,身为商人的邵逸夫却丝毫不为所动,还是继续着他喜爱的电影行业。

1967年,邵逸夫参与合资创办了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现在的TVB。

邵逸夫尤其喜欢给新人机会,TVB举办了长期的音乐节目《劲歌热舞》每晚播出,每年竞选十大金曲。

1971年,TVB创办艺人培训班,其中不乏巨星,徐小凤、梅艳芳、张学友、刘德华、梁家辉、梁朝伟、周润发、周星驰等等。

梅艳芳

20世纪80年代初期,TVB的电视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如《83版射雕英雄传》《80版上海滩》《90义不容情》《大时代》到21世纪的《金枝欲孽》《冲上云霄》。

之后更筹办了香港小姐选美比赛,而我们大家熟知的赵雅芝、张曼玉、李嘉欣等都是港姐出身。

在演员邓萃雯回忆TVB的生活时就说过:"虽然我很红,但我特别穷"

邓萃雯

美国的《生活》杂志就曾对邵逸夫的生活起居做过跟拍采访。

"早上6点起床,早餐吃的很少。通常是用一些面食或饮茶,然后打太极拳,接着沐浴更衣。读一两部剧本,接着巡视各摄影场和录影棚到大约9:15左右。整个上午的时间便用来看影片、看节目、看剧本、一直到中午。通常回住宅吃个午饭,时间很短,经常是几款青菜配饭,豪不奢侈,一定是午睡半个小时左右,醒来再回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黄昏"

这段文字极其客观的描述了邵逸夫一天的工作,他不是只对艺人抠门,而是对自己也很节约。

下面给大家看一张分布图,这张图在14年,红遍了网络,这是遍布世界的逸夫楼分布图。

逸夫楼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去世。有人统计出了这位老人生前所捐献的4888座逸夫楼的位置绘制了这张图。

1985年,邵逸夫的三哥在新加坡去世。这次亲人的离开让邵逸夫悲痛不已,也让邵逸夫明白钱财都是身外之物,最关键的是透过金钱能留下些什么。

20多年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捐赠巨款达到47.5亿港元,建设项目6013个。

建设的教学楼、图书馆、等用于教书育人的投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回望邵逸夫107年的人生之路,有不辞辛苦的奋斗,有舍不得的钱财,有舍得的大义,精彩与传奇的背后是邵逸夫对于电影行业的天赋,又何尝不是一场人生的修为。

大家好,我是@半分心酸书写人间事与您分享 喜欢文字点个关注。

《图片源于网络 侵权删除》

举报/反馈

网址:手底下的明星拿月薪 说他抠门 却斥巨资捐4888座逸夫楼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77103

相关内容

捐款没有李嘉诚多,在香港却被尊称六叔,邵逸夫凭什么?
“小气”邵逸夫:一生捐了3万栋逸夫楼为什么少了“逸夫”二字
谁是娱乐圈的“建校狂魔”?周星驰建100所小学,他捐3万座教学楼
曾被称“桥梁疯子”,如今被誉“爱国英雄”!邵逸夫让人又爱又恨
慈善大家邵逸夫:百亿资产传承秘诀|家族故事
邵逸夫是个谜!他每年向国内捐1亿...@史迹探寻的动态
他旗下的娱乐明星都很穷,但是他对慈善事业的贡献却得到国家认可
107岁邵逸夫去世 “残旧”住所与想象不符
低调做慈善的明星:韩红养两百名孤儿不算最多,他捐三万座教学楼?
TVB大佬邵逸夫背后的故事:巨额财富做慈善,儿女与他断绝关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