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能说:
我们总在模糊的照片里拼凑 “真相”,用刻板印象审判他人,却忘了:减肥能改变容貌,谣言能撕碎温柔,而耐心等待与善意留白,才是人心该有的温度。
公众人物的情绪失控里藏着普通人的委屈,网友的键盘敲击间藏着无意识的伤害 —— 这场乌龙最痛的启示是:别让好奇心越过边界,别让群体情绪吞噬理性,因为每个被揣测的 “陌生身影”,都是别人生活里的珍贵存在。
熊能能
图片来源:pexels
2025 年 11 月 8 日的苏州,秋夜带着微凉的风。伍佰演唱会的最后一束灯光熄灭时,奥体中心内仍回荡着余韵,观众们三三两两地离场,有人举起手机,想留住这晚的细碎记忆 —— 其中一张,恰好定格了教育博主张雪峰的身影。
照片里,他穿着简单的黑色连帽衫,像个普通的观众,坐在内场前排。身旁的女子裹着米色风衣,侧身轻轻靠在他肩头,发丝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两人凑得很近,似乎在说些只有彼此能听见的话,女子嘴角弯着浅浅的笑,张雪峰转头看向她的眼神里,藏着松弛与亲昵。
没人会想到,这帧照片会在几小时后掀起一大场喧嚣。当晚 23 点,娱乐账号转载了照片,评论区瞬间炸翻了,有人翻出 2023 年张雪峰带妻子李丽婧上《做家务的男人》的片段,小心翼翼地对比:“综艺里的李老师是圆圆的脸,带着点可爱的婴儿肥,可照片里的姐姐是尖下颌,会不会不是同一个人呀?” 还有人贴出九宫格对比图,语气带着不确定:“五官好像有点不一样,是我看错了吗?”
也有自称 “见过他们跑业务” 的网友,轻声说 “这是他公司的女讲师”,配上一张模糊的培训合影;更有细心的人放大照片,指着两人相触的手臂,小声猜测 “这样的距离,不像普通同事吧”。那时的讨论,还带着几分旁观者的好奇,像街坊邻居凑在一起聊家常,虽有猜测,却没失了分寸。
直到 11 月 9 日清晨,一条匿名爆料像阵冷风刮过。豆瓣八卦组里,有人说 “张雪峰离婚 5 年了,上综艺是立人设,现在和女讲师在一起”,还附了张看不清人脸的机场照。这条消息像长了翅膀,短短几小时转发破 10 万,# 张雪峰离婚 。
讨论的味道,渐渐变了。有人在评论区写下 “教别人规划人生,自己却搞婚外情,真讽刺”,字里行间带着失望;也有人试着缓和语气:“会不会是减肥了呀?我朋友瘦 20 斤后,我差点没认出来”“先等等张老师回应吧,别太早下结论”,可这样的声音很快被淹没,有人反驳 “帮他说话的,怕不是收了钱的学员”。
更有极端的网友顺着蛛丝马迹,扒出女子的社交账号,私信里满是刺耳的话:“你怎么能当小三?”“破坏别人家庭不觉得丢人吗?” 甚至有人找到她疑似工作的地方,拨通电话时,语气里带着不分青红皂白的愤怒。后来有网友晒出截图,那半天里,女子的账号收到了上百条辱骂信息,那些文字像冰冷的针,扎向一个无辜的人。
直播镜头前的情绪,藏着普通人的委屈与守护
11 月 9 日晚 7 点,张雪峰像往常一样开启直播,屏幕上本该是高考志愿填报的知识点,可弹幕里满是 “演唱会的姐姐是谁”“你是不是离婚了”。有网友甚至带着调侃的语气问:“张老师,怎么平衡家庭和同事关系呀?”
他停顿了几秒,原本温和的脸色沉了下来,眉头轻轻皱着,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像是在平复翻涌的情绪。然后,他慢慢举起左手,将无名指上的婚戒凑到镜头前,声音比平时高了些,却带着不易察觉的委屈:“别瞎猜了,那是我老婆李丽婧。她最近半年瘦了 22 斤,你们认不出来,就说我离婚?”
弹幕里仍有质疑的声音,他的语速快了些,带着急切:“要是我真带别的人去看演唱会,现在还能坐在这里跟你们说话吗?早该被她揍一顿了。” 说着,他点开手机相册,小心翼翼地调出全家福 —— 照片里,李丽婧穿着浅色裙子,身形纤瘦,笑容明亮,和演唱会里的女子一模一样。“你们看,我女儿之前还说,妈妈瘦到 15 斤才跟她合照,现在刚好达标,我们上周刚拍的。” 提到妻女时,他的语气软了下来,眼里有了暖意。
可当看到 “晒戒指也证明不了没离婚” 的弹幕时,他的情绪还是没绷住。声音突然提高,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你们家里就这么闲吗?天天盯着别人的生活瞎操心。” 话到嘴边,又忍不住冒出几句粗话,可说完后,他又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像是在后悔自己的冲动。“有这时间,不如多关心关心自家孩子的作业,我去哪、跟谁在一起,跟你们有什么关系?”
这段回应后来也引发了新的讨论:有人觉得 “被造谣后生气很正常”,也有人认为 “作为公众人物,不该用粗话和攻击性词汇”。其实仔细想想,他的言行里藏着两种身份的拉扯 —— 作为普通人,家人被误解、被辱骂,愤怒是本能反应,就像我们被冤枉时也会忍不住反驳;可作为常以 “理性”“通透” 形象出现的教育博主,这样的表达又确实不够得体:“酱缸”“瞎操心” 这类词汇带着对提问者的贬低,粗话更是跳出了 “澄清事实” 的范畴,转向了人身攻击,反而让原本占理的澄清,多了几分 “心虚” 的争议。还有人翻出他此前说 “为看全运会错过伍佰演唱会” 的动态,与此次现场照片矛盾,而他在直播中未对此解释,事后悄悄删除动态的举动,也让 “情绪化回应” 叠加了 “回避质疑” 的负面印象。
最后,他沉默了几秒,轻轻叹了口气,禁言了那些一直刷屏的账号,语气里满是疲惫:“我真没想到,看场演唱会,能被编出这么多谣言。”
直播结束后,越来越多的细节浮出水面:媒体查到张雪峰夫妇年初一起注册的教育公司,李丽婧的闺蜜晒出她的减重记录 —— 从每天晨跑 5 公里,到控制饮食,一点一滴的坚持,才换来了 22 斤的变化。原来,那场被揣测的 “亲密”,不过是一对夫妻在忙碌生活里,难得的并肩看一场演唱会的温柔时光。
图片来源网络
风波背后的人心,藏着我们都该懂的温柔与边界
这场持续 24 小时的乌龙,映射出了人心深处的复杂 —— 有好奇,有误解,有冲动,也有后来的愧疚与释然。其实不止张雪峰的故事,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陷入类似的 “吃瓜” 困境,我曾收到过一位读者的留言:“上周看到明星和异性吃饭的照片,我跟着评论区骂了‘渣男’,结果第二天就爆出是亲戚,我现在特别后悔,觉得自己太冲动了。” 还有读者说:“我总忍不住刷八卦,看到别人讨论就想加入,好像不跟着说两句,就跟大家脱节了。” 这些困惑,其实都藏着我们共有的心理软肋。
就像去年演员王鸥被拍和男性友人逛超市,网友仅凭 “两人一起拎袋子” 就猜测 “新恋情曝光”,甚至有人翻出她多年前的绯闻旧事指责 “总是插足别人感情”。可后来才知道,那位男性是她的表哥,只是陪她给生病的母亲买营养品。还有作家韩寒,曾因带女儿出门被拍,被造谣 “未婚生女”,直到他晒出结婚证和女儿的出生证明,谣言才平息。这些事件和张雪峰的乌龙如出一辙:一张模糊的照片、一段片面的描述,就能点燃全网的猜测,而我们很容易在群体情绪里,忘了 “等一等真相”。
我们总容易被 “刻板印象” 困住。记得李丽婧在综艺里微胖的样子,就忘了人是会变的:瘦下来的下颌线、换了的发型、化了点显精神的妆,都能让一个人看起来不一样。就像那位留言的读者,看到明星和异性同框,就先入为主地想到 “恋情”“绯闻”,却忘了 “亲戚”“朋友” 这些更简单的可能。那些固执的 “我以为”,其实是给别人贴了一张不会变的标签,忘了每个人都在慢慢成长、慢慢改变。
我们也容易在群体里,弄丢自己的判断。当有人说 “他离婚了”“她插足感情了”,大家就跟着议论;当有人骂 “小三”“渣男”,就有人跟着发送私信。好像跟着大家一起说,就不会错,却忘了停下来想一想:“我看到的,是全部吗?” 就像那些后来删除评论的网友,或许在夜深人静时会想起,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可能给别人带来了怎样的伤害 —— 就像李丽婧收到的辱骂私信,那些文字或许只是网友随手一发,却可能成为她很久都忘不掉的阴影。
而张雪峰的激动与失言,也让我们想起:公众人物也是普通人。他们会因为家人被误解而生气,会因为被造谣而委屈,会像我们一样,在情绪上来时控制不住自己。我们总希望他们 “情绪稳定”“得体应对”,却忘了他们也有自己的边界 —— 陪家人看演唱会是私事,妻子减肥是家事,这些本不该被摊在阳光下,被无数人指指点点。可同时,公众人物的言行又有着 “放大效应”,一句粗话可能被模仿,一次情绪失控可能激化对立,这也是他们需要承担的责任。
当流言袭来:我们该如何守护自己与他人?
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或身边人遭遇了类似的网络误解甚至暴力,该怎么做呢?我想分享几个温柔却有力量的建议:
先 “暂停” 再 “回应”:就像张雪峰如果能在直播前先深呼吸 10 分钟,或许语气会更平和。如果我们被误解,别急于反驳,先找个安静的地方平复情绪,比如听听歌、喝杯茶,等冷静下来再用简单的语言说明情况 —— 过多的解释反而容易被断章取义,而平静的态度更能让人信服。比如可以说:“看到大家的猜测,我有点委屈,其实这是我的家人,只是最近有了些变化,感谢大家关心,但也请给我们一点私人空间。”
收集证据,保护自己:如果遇到辱骂、骚扰,别删掉那些信息,而是截图保存,必要时可以联系平台举报账号,甚至报警。就像李丽婧如果收到恶意私信,截图后交给平台处理,能减少更多伤害。记住,保护自己不是软弱,而是对恶意的勇敢反击。
给他人 “留白” 的善意:当看到八卦时,试着提醒自己:“我知道的可能只是一部分。” 就像那位后悔骂过明星的读者,下次再看到类似新闻,可以先划走,或者留言 “等当事人回应吧”,而不是跟着指责。你的一句温和的话,可能会让更多人保持理性,也能避免无辜的人受到伤害。
减少 “吃瓜依赖”,回归自己的生活:如果总忍不住刷八卦,可以试着设定 “娱乐时间”,比如每天只看 10 分钟,剩下的时间用来读书、陪家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活里,就不会再轻易被别人的故事牵着走,也能更清醒地看待世界。
图片来源:pexels
结语:
愿我们都能,温柔地看待世界,守住心里的边界
这场风波落幕时,上海的秋夜依旧微凉,可心里却多了几分暖意。原来,很多误解,不过是因为我们没来得及看清;很多冲动,不过是因为我们忘了换位思考。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总希望每个人都能学会:对别人多一点耐心 —— 等一等真相,别着急下结论;对别人多一点尊重 —— 不窥探别人的私人生活,不随意评价别人的选择;对自己多一点提醒 —— 别跟着群体的情绪走,守住心里的理性与善良。
就像张雪峰和李丽婧,在风波过后,依旧会回到各自的生活:他继续讲高考志愿,或许下次面对质疑时,会多一份从容;她继续经营公司,那些曾扎向她的冰冷文字,终会被生活的暖意覆盖。偶尔在周末,他们仍会并肩去看一场喜欢的演唱会,灯光下的身影,依旧是寻常夫妻的温柔模样。
而我们,也该回到自己的生活里 —— 关心身边人的冷暖,专注自己的成长,在纷繁的世界里,守住那份属于自己的温柔与边界。毕竟,最珍贵的不是别人的生活有多精彩,而是我们能在自己的日子里,活得清醒、善良,且有温度。如果此刻的你,也有过类似的 “吃瓜” 困惑,或者曾遭遇过误解,欢迎在评论区和我聊聊 —— 你的故事,值得被温柔倾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