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普及,明星与AI之间的“战争”似乎就在眼前上演。近期,古天乐与林峯的经纪公司双双发声,对此次虚假宣传的事件表示严正声明。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这两位备受欢迎的艺人不得不站出来警惕公众?
古天乐、林峯的肖像及声音被仿制,生成了带有赌博性质的平台代言广告。虽然宣传中的游戏平台名称不同,但代言风格却如出一辙。古天乐特有的“港普”口音经过精细模仿,加之整体画面的粗糙,艺人讲台词时的僵硬表情,则让人不免产生困惑:这是他本人吗?
这一事件并非孤立,其他许多明星如刘晓庆、刘德华也纷纷成为AI混淆视听的牺牲品。刘晓庆亲自证实了这一现象,指出她看到的高仿账号几乎完美复刻了她的声音和影像,但仍旧是伪造。风头正劲的刘德华更是不得不发布声明,提醒公众警惕那些伪造其声音的恶行。显然,AI技术如同双刃剑,既能带来便利,也埋下了隐患。
在这一过程中,一条黑色产业链悄然滋生。有报道称,购物平台上提供定制明星代言的视频仅需30元,令人震惊的是,技术人员仅需花费短短5分钟便能完成这一操控。这不仅让小商贩得以轻松牟利,也令赌徒利用此优势,极大提升点击率。据数据显示,使用AI合成视频后,某些平台的点击率竟提升了300%,这种诱惑彻底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在法律层面,AI生成的侵犯肖像权、名誉权和潜在的诈骗罪是否能得到相应的追责?法律专家指出,其实这里存在着法律的真空地带。技术的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法律的制定。如果未经本人同意就使用其图像与声音,无疑属于侵权行为,可是谁又能对其负责呢?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难题,如区块链存证,又是否真的能保证AI内容的溯源?
更为令人不安的是,普通人在不经意间也可能成为被AI换脸的受害者。许多普通人仅凭一张自拍照就可能被生成恶搞视频,沦为他人敲诈的工具。这不仅关乎法律,更涉及到社会道德和网络安全。根据公安部发布的数据,2023年AI诈骗案件增长竟高达470%,各种新型诈骗手法层出不穷。
面对这场新型的AI对决,公众应如何自保?专家建议,培养辨别AI克隆人的能力成为当务之急。通过观察手指、发际线和光影细节,或许能找到破绽;而在声音方面,方言口音与AI语音的细微差异也能够帮助识别。
科技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也需保持警觉。如今的明星受到了AI技术的侵害,但如果公众不重视这一现象,未来又将迎来怎样的后果呢?在这个数字化的社会里,尽管信息传递的方式多元,但真实与伪造的界限却愈发模糊,人们需要在AI的浪潮中寻找自我,保护自己的数字身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