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季羡林被保送北大,褒扬学术顺便打击文艺界,同样不可取

发布时间:2025-11-16 17:39

对于追星,我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的态度,其实,这是很多成年人都有的冷静,所以,不值得骄傲。但是如果追星发生在孩子身上,孩子也保持冷静,我倒是觉得这孩子不正常,童趣全无。

最近的一则新闻,说是一个叫作魏应麟的女孩,今年被保送到了北大梵语巴利语专业。这是一个冷门的专业,也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据说她能够被保送,是因为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对季羡林有些崇拜,知道季羡林对梵巴语有兴趣,自己也就随了偶像的兴趣爱好,开始立下了进入北大学习梵巴语的志向。

结果是美好的,如愿以偿,虽然我们聊起来轻松,但是期间的辛苦,唯有小魏同学自己了解。不过,外界对于这件事情的热度,基本没有出乎意料之外。

面对各种追星的负面新闻,这样一则正能量的消息,自然是引发人们议论的,甚至有人因此而贬损追星运动员、演员、歌手的行为,这种行为,着实让人有些不可理喻,刚刚对这些发表正面评论的网友的好感又降到了谷底。

每个行业的佼佼者,其实都可以成为追星的对象,无论是学者还是其他行业的人士,哪怕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最基层劳动者,同样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人们对于演员和歌手的鄙视,我不知道究竟来自哪里。大概率的原因,还是觉得他们的贡献和收入不匹配,觉得演员们富得流油,但是劳动人民又都是那么地普通。

其实,说到底还是仇富的心理作祟,追求精神享受,是远高于基本物质享受的一种境界,无论是体育还是文艺,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既然这是一种人民群众都需要的精神娱乐活动,那就注定了有一帮人需要从事这份工作,有一部分人因此而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受人追捧。

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规律,到了演艺界,却要成为很多人抨击的对象,有些不可理喻。

说到对一代人的负面影响,其实不仅仅在于文艺界,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败类的存在。人们对于娱乐圈的苛责,每一种都言之凿凿,但是最终都还不是经得起推敲,感性远远大于理性。至于他们对于一代人究竟有多大影响,我们看看自己不就知道了。

我们是不是经历过这样的断言,说电视会害了一代中国人,说电子游戏会害了一代中国人,说手机会害了一代中国人,结果呢,无论外界是怎样的诱惑,少年懵懂以后,绝大多数最终都会正常地健康地成长起来。而注定要被害的,不论是什么,他们的脆弱内心都躲不过。

因此,崇拜运动员、演员、歌手,对于这些孩子来说,都是一生中很正常的经历,我们大可不必将这些视作洪水猛兽,甚至因此而去贬损这些从业人员。

至于魏应麟崇拜季羡林而考上北大的例子,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说,不需要过分炒作,毕竟,这和崇拜了文艺界人士以后最终变坏的一样,都属于少数派。崇拜季羡林,不是考上北大的根本,只要心存积极向上的念头,对于魏应麟来说,崇拜谁,都可以成为其考上好大学的理由。

厚此薄彼,这是网络的怪现象,但是这些网络中的论调,又和社会实践有着很大的差距。比如,网络上对演艺明星铺天盖地的贬损,但是这些人的电影、演唱会,又总是票房一路飙升,又或者是一票难求,这就很矛盾了,你这么贬损,为什么他们还有市场。

千万别在这里面找自豪感,觉得奉献了票房的都是没有高见的人,这种精神胜利法,早百年之前就已经被鲁迅先生琢磨透了,现在还是能够大行其道。

追星只是一种行为,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无非就是顺应这社会热点,为自己的年少无知找一些寄托,至于追的谁,只要不是十恶不赦的,我们大可不必冷言冷语地嘲讽,毕竟小时候,我们都这么过来了。但是那些幼稚的行为,并没有让我们沉沦,我们居然还成为了社会的栋梁。

说实话,魏应麟也是一个特例,很多其他追星大师的,因为和常人无异,所以不为外人所知而已。

所以,追季羡林,还是追歌星,犯不上厚此薄彼,其本质,还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尤其是对于懵懂的少年来说,更是如此。

举报/反馈

网址:追星季羡林被保送北大,褒扬学术顺便打击文艺界,同样不可取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68668

相关内容

高三女孩追星数年保送北大,学习梵巴语系,偶像原来是季羡林
钱文忠:季羡林的入室弟子,季羡林为招他进北大,重开了一个专业
王宁 | 季羡林之于当今人文学术国际化的意义——纪念季羡林诞辰110周年
心中的一座文化昆仑——学者缅怀季羡林
山东女孩因“追星”努力学习,保送进北大!孩子追星你支持吗?
季羡林钱文忠之间的关系
女孩“追星”被保送到北大,和偶像成校友,家长:这种追星不反对
追随偶像季羡林先生,这样的“追星”值得点赞
季羡林:养生无术是有术
追踪:季羡林故居被盗案始末与进展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