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巨星为什么很少在中国举办演唱会?是因为审批难,还是因为商业利益问题?
其实,不仅是欧美明星,很多外国明星都很少在中国办个唱。日韩明星倒是常常亮相,但更多的是出现在综艺和电影电视节目中,真正独立办演唱会的很少。去年我就关注到一位外蒙古歌手在蒙古举行演唱会,结果歌词中竟然出现了不利于团结的话语!不过说实话,喜欢欧美巨星并且有能力去看演唱会的中国粉丝,早就跑去国外看他们的演出了!
这几年,我们也能在一些晚会和综艺节目里看到欧美明星的身影,甚至2025年央视春晚,欧美歌手也会献唱!不过一想,这件事儿背后其实有一锅“东北乱炖”——审批、市场、文化差异,都混在一起了。举个例子:去年,一位蒙古国歌手在边境举办演唱会,唱着唱着突然冒出了几句“草原独立”的歌词,把主办方吓得一身冷汗,这事儿后来成了业内反面教材。欧美大腕们能不顾虑吗?
首先,审批这关简直像过雷区,文化部门得把歌词翻个底朝天。比如泰勒·斯威夫特的《Bad Blood》里那些“敌人”“复仇”的歌词,可能会被解读成政治暗示;Lady Gaga那种前卫造型,咱们这儿可能就会认为是“伤风败俗”。更别提某些歌手曾经在推特上支持过某些组织,这些“陈年旧账”说不定就被翻出来。
再来说商业问题,很多人觉得中国是人口大国,开演唱会肯定能赚大钱,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人口多,但真正愿意花上千元买票的死忠粉并没有那么多。去年,一支英国乐队在上海开演唱会,票价比伦敦还贵了50%,结果开场前黄牛们就疯狂打折。而且,疫情过后,演出成本大幅上涨,光是把舞台设备运进来,关税和物流费用就能吃掉大半利润。
更重要的是,单场演唱会并不划算。中国适合做巡演,但欧美明星的签证和许可问题,往往让他们难以停留太长时间。
不过,也有特殊通道。例如今年春晚,美国的R&B歌手登台了,他是走了“文化交流项目”的特殊通道。这样的大型演出,政治意义远大于商业价值,歌词要经过严格审查,连伴舞的服装领口高度都得规定清楚。但商业演唱会可就没这种待遇了,主办方得自己承担风险。
文化口味也成了障碍,现在很多年轻人手机里的音乐,不是K-pop,就是抖音神曲。2024年某格莱美歌手来华,票卖得都不如国内某网红歌手快。相反,日本动漫歌手在国内开唱,场场爆满,毕竟二次元粉丝追星可是很舍得花钱的。
至于解决办法,业内人士都在悄悄模仿韩国的做法:找中国公司合作办演出,歌词提前“本土化”。听说有公司专门雇了北大中文系的教授,把英文歌词翻译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版”,才通过了审查。不过这样下来,歌手自己觉得艺术性被削弱,下一次就不太愿意来了。
说到底,这事儿就像谈恋爱,既要你情我愿,还得家长同意。哪天要是能像买电影票一样方便地看国际巨星的演唱会,那估计得等到中国的演出市场再成熟十几年,或者出现几个能打通政商两界关系的“超级掮客”才行。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欢迎关注我“曲事”,和我一起交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