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鸡群定律”揭示兄弟姐妹最佳相处方式,非聚会吃饭
我曾经看到一个讨论度很高的话题:
如何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维持良好的关系?
很多有相关经历的人给出了各自的见解,虽然答案不尽相同,但都体现出一定的共性和现实意义:
有位年轻人表达得非常直白:
“我觉得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其实不需要刻意去经营,网络上不是流行说法嘛:弟弟是姐姐的贴身护卫;小时候哥哥宠爱妹妹,长大了彼此却变成路人;哥哥成了地主,弟弟则是劳工……这些不都反映了某种现实吗?”
而一位中年网友则结合亲身经历分享道:
“手足之间的相处,如果处理得好,当然是亲情深厚;但要是闹掰了,也可能比仇人还冷漠。尤其是在父母去世以后,很多兄弟姐妹因为各种利益、旧怨而渐行渐远,甚至断绝来往。”
还有一位年纪较大的老人说得意味深长:
“年轻时家境不好,兄弟姐妹人多,资源少,加上父母对待子女不公平,矛盾就很容易产生。但等到年纪大了,再次见面,还是觉得彼此之间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血脉真的是一种挡不住的牵连。”
这些观点都直指现实,而且能看出,他们的看法其实是源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体会与反思。因此,对于“兄弟姐妹之情”,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知和感受。

从客观层面来说,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外,与我们拥有最深血缘联系的,就是兄弟姐妹了。
而且,除了血缘之外,兄弟姐妹之间也有很多需要一起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是命运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关系。
所以,对每一个有兄弟姐妹的人而言,手足之情永远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真正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
按照传统观念,大多数人认为父母是维系兄弟姐妹关系的“黏合剂”。所以在传统节日里,大家回到父母家中团聚、吃饭,就成了一种加深情感的自然方式。

即便父母去世了,如果兄弟姐妹还能定期见面,也有助于维护彼此间的亲情纽带。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维系手足关系的关键,并不单单在于“见面”和“吃饭”,而在于遵循两个重要的规律。
这两个规律就是:鸡群定律与三七定律。只要合理运用这两条法则,即便年纪再大,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也不容易破裂。
让人深思的“鸡群定律”
所谓鸡群定律,是心理学家通过对鸡群行为的观察,所总结出的一种群体关系规律:
专家们发现,一群鸡在一起时,并不会扎堆聚集,而是自动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既不会靠得过近,也不会离得太远。
一旦某只鸡靠近得太近,其他鸡就会变得具有攻击性,驱赶它、排挤它;反之,如果某只鸡离群太远,它就会被整群孤立。
也就是说,鸡群中只有在“适度距离”的状态下,各自才能和平共处,不发生冲突。
这个观察结果,后来被广泛引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尤其适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我曾经遇到一个真实的个案:
一位年约四十多岁的长兄,家境较好,是家中长子。从小他就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等弟弟妹妹们陆续成家立业后,他依旧持续关心他们的生活,而他们也对这位大哥心存敬意。
在他的倡议下,家族内部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安排一次家庭聚餐,各自携带家人参加,维系感情的氛围一度非常融洽。
可后来,随着父母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聚会的组织工作开始落在了年轻一代的身上。
这时候,一些矛盾逐渐浮现——比如,谁带的菜品更多,谁花的钱少了,甚至谁多吃了一口,都可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又或者谁无意中说了句不合适的话,就可能引发情绪摩擦。
虽然家庭聚会依旧定期举办,但大哥开始明显感受到,表面的热闹下,隐藏着一种人心渐远的隔阂。他为此感到难过,试图通过增加聚会频率来“补救”关系。

但这恰好违反了鸡群定律的原则。
他以为多见面可以增进感情,实际上,频繁的聚集反而加剧了矛盾与攀比。
手足之间,总会有人发展得更好,也就有人相对处境平平。这时候,成功者多说一句话,往往就会被误解为“炫耀”;而境遇不佳的人,难免心生嫉妒,口中闲话也随之而来。
所以,兄弟姐妹之间,最理想的相处状态,是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
太过亲近,容易产生依赖与反感;太过疏远,又会让感情逐渐淡漠,难以凝聚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
这位大哥后来终于领悟了其中的道理,逐步减少了聚会的频率,也缩短了每次聚会的时间。
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反馈说,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反而变得轻松自然,彼此的亲密感也重新恢复了。
万试万灵的“三七定律”
作家莫言曾在他的作品《晚熟的人》中提到一个值得深思的观念——“三七定律”,并将其应用于亲密关系的互动中。
他的观点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要想相处和谐,信任、换位思考与包容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心理学领域也借用了这个概念,进一步将三七定律推广到手足关系的处理方式上。

具体来说,这条定律的核心在于:在兄弟姐妹之间的交流中,30%靠沟通,70%靠包容。
这意味着,即使兄弟姐妹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矛盾,也应保持基本的沟通,理解彼此的立场和处境。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容纳对方的缺陷与差异。
回到之前那位大哥的故事。他其实一直没弄明白一个问题:既然大家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为何一见谁混得稍微好一点,立刻就有人心生不满,甚至恶语相向?
深层原因就在于:缺乏理解与包容。
这些兄弟姐妹表面上看似亲密无间,可一旦涉及敏感话题或利益冲突,彼此之间就容易爆发争执,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形式上的亲密”,而没有真正的情感深度。
三七定律不仅适用于情感层面,也同样适用于金钱上的相处。
有心理专家提出了一个观点:“七分自财,三分共财”。意思是,在涉及金钱的问题上,兄弟姐妹之间要尽可能地划清界限,做到经济上独立、账目清晰。
毕竟,常言道:“亲兄弟也要明算账。”
那“共享的三分”指的是出于亲情的主动给予,是不附带条件、不求回报的真诚付出。

此外,三七定律在交往方式上也适用:三分清楚,七分装糊涂。
很多时候,兄弟姐妹关系破裂的根源,并不在于大事,而是因为不愿意“吃亏”,不肯“含糊”。
举个常见的例子:过年过节时,家家户户都有互相送礼的习惯。有的家庭条件好,送的东西比较贵重;有的条件一般,送得就简单些。
这时候,就有人开始较劲了:你送的比我便宜,我吃亏了——于是嘴上不说,心里却开始计较。
慢慢地,这种情绪就会发酵成不满,甚至演变成冷战、争执。
其实,要是双方都能多一些“糊涂”、少一些“计较”,这种小事根本不至于发展成大问题。
所以说,真正高明的相处之道,从来不是精打细算,而是愿意吃点小亏,装点糊涂。情分,有时候就是在“看破不说破”中保留下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360娱乐观点或者立场,360娱乐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360娱乐联系
网址:惊人“鸡群定律”揭示兄弟姐妹最佳相处方式,非聚会吃饭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56383
相关内容
惊人的“鸡群定律”:兄弟姐妹最好的相处方式,不是聚会和吃饭学会“鸡群定律”才明白:兄弟姐妹最好的相处方式,并非聚餐和送礼
兄弟姐妹最好的相处方式,并非聚会吃饭,而是这三种
兄弟姐妹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不是聚会、聚餐,而是以下三种
人到中年,兄弟姐妹最好的相处方式,不是聚会吃饭,而是这3种
兄弟姐妹最好的相处方式,不是聚会、吃饭,而是以下三种
人老了才明白,与兄弟姐妹最好的相处方式,不是聚会吃饭,而是这三种方式!
和兄弟姐妹最好的相处方式,不是聚会吃饭、送礼,而是这3种方法
兄弟姐妹好的相处方式,不是聚会、吃饭,而是以下三种
莫言说:人老了以后,与兄弟姐妹最好的相处方式,是这3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