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职业演员能否超越大明星?电影选角的颠覆性探索
作者:Richard Brody
译者:易二三
校对:Issac
来源:The New Yorker
(2021年3月5日)
在电影表演的维度中,非职业演员与专业明星的碰撞始终充满张力。这种选角策略不仅塑造了独特的银幕美学,更在《火山边缘之恋》《无依之地》等作品中引发关于表演本质的深层探讨。当素人演员与影坛巨星同台竞技时,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表演方式的革新,更是对电影纪实性的重新定义。
《流放者》剧照:非职业演员构建的纪实美学非职业演员的表演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他们可以是《面孔》中惊艳影坛的新人琳恩·卡林,或是《格里格里》里本色出演的苏勒曼·德米;既能成为《流放者》般纪录片风格的群体符号,也可如布列松作品中般化作去戏剧化的空白画布。这种多样性在赵婷执导的《无依之地》中达到新高度——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与真实游牧者的共演,创造出专业与素人表演的能量共振。
新现实主义先驱的素人实验
《火山边缘之恋》:英格丽·褒曼与斯特隆波岛民的银幕对话罗伯托·罗西里尼1950年的《火山边缘之恋》堪称素人选角的典范之作。当英格丽·褒曼饰演的立陶宛难民卡琳嫁到斯特隆波岛时,与她对戏的全是当地渔民。这些非职业演员在镜头前的局促感,意外成就了影片的戏剧张力——他们既是岛屿的原住民,又在明星光环下成为「不合群的陌生人」。这种表演的错位感,恰恰呼应了战后意大利社会的撕裂状态。
这种选角策略可追溯至1945年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罗西里尼让新星安娜·马尼亚尼与众多素人共同演绎抵抗运动,战争时期的紧迫感与即兴拍摄的粗糙质感,共同构建出新现实主义的基石。后续作品《战火》《德意志零年》延续此路径,让非职业演员的生存状态直接成为二战创伤的视觉注脚。
明星与素人的表演辩证法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专业演员与素人群像的抗争史诗在《火山边缘之恋》中,这种辩证关系达到戏剧性高峰。当褒曼饰演的卡琳试图逃离封闭岛屿时,她与渔民丈夫安东尼奥(马里奥·维塔莱饰)的冲突,本质是现代文明与乡土传统的碰撞。非职业演员们笨拙却真实的表演,与褒曼精致的明星气质形成强烈反差。罗西里尼刻意保留这种表演的「不完美」,让火山爆发前的静默成为最震撼的戏剧场景——渔民们默默划船的镜头,比任何台词都更具冲击力。
这种表演策略在赵婷的《无依之地》中产生现代回响。当麦克多蒙德饰演的弗恩与真实游牧者同行时,专业演员的共情能力与非职业者的生存智慧形成互补。不同于《火山边缘之恋》中外来者的凝视,弗恩从始至终都深嵌于游牧群体之中,这种表演的融合性标志着素人选角策略的进化。
纪实与戏剧的边界消解
火山爆发前的静默:罗西里尼对灾难的诗性表达罗西里尼的突破在于将制作痕迹转化为叙事动力。当斯特隆波岛民在镜头前暴露出表演的生涩时,这种「缺陷」反而成为影片的灵魂。渔民们划船时的劳动号子、火山爆发前的集体沉默,这些无剧本的即兴片段,被导演提炼为比精心设计的戏剧场景更强烈的情感表达。这种手法在《无依之地》中同样奏效——游牧者们讲述自身经历时的真实感,远胜任何专业表演训练。
这种表演哲学揭示了电影的本质:当非职业演员的生存状态直接成为叙事主体时,纪实与戏剧的边界便彻底消解。罗西里尼在《火山边缘之恋》结尾的处理堪称典范——当褒曼的明星气质与岛民的朴素生活形成尖锐对立时,火山喷发的自然力量成为最公正的裁判,既毁灭了虚假的文明优越感,也重塑了表演的真实性标准。
火山喷发:自然力量对表演真实性的终极检验从罗西里尼到赵婷,非职业演员的选角策略始终在挑战传统表演范式。当素人演员的生活经验成为叙事核心时,电影便突破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这种表演革命不仅重塑了观众对「演技」的认知,更让电影成为记录时代精神的活化石。在AI表演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这种源自人性本真的表演方式,或许正是电影艺术最不可替代的魅力所在。
网址:非职业演员能否超越大明星?电影选角的颠覆性探索 https://m.mxgxt.com/news/view/1852586
相关内容
明星大侦探:颠覆传统的线性制作模式 建立电影级分工流程「心理解码」为何内娱明星频现“颠覆”角色?佟大为变“变态”,王星越“夺妻”背后的心理学
从章子怡短发到“毁容式演技”:论演员的职业修养与形象颠覆
越来越火的“Papi酱”们,是否会颠覆明星经济?
越来越火的“网红”们,是否会颠覆明星经济?
明星们的角色颠覆之路:从御姐到乞丐
刘涛签约阿里,薇娅明星化,一个新兴职业正在颠覆各行各业!
电影演员大全,探索电影界的璀璨星辰之旅
《流浪地球3》开机:顶流明星与AI问答应用联手颠覆电影工业
非职业演员与大明星同台竞技:谁更胜一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