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人才辈出,为大汉王朝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武帝时期霍光和霍去病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二。他们二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霍光是西汉时期的重臣和权臣,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霍去病更是众所周知,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将领和英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便是出自此人。
霍仲孺,是霍光和霍去病的父亲,出身是一个平凡的县中小吏。在平阳侯府一次选拨侍奉之人的时候,霍仲孺被选中得以进入平阳侯府。在府中与侍女卫少儿相识并私通,后来生下一子霍去病。服役期满后,霍仲孺返回家乡,就和卫少儿断了联系,不再往来。后又娶妻生子霍光。
霍去病起初并不知道这一真相,当霍去病长大后,在舅舅卫青的引荐和武帝的赏识下,在战场上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后来在知道事情原委后,并没有记恨父亲,而是在一次出征途中,顺路来到平阳县,见到了抛弃自己的父亲霍仲孺,并表达了这么多年没有尽孝的自责,霍仲孺羞愧万分,无地自容。霍去病又将年幼的异母弟弟霍光带到长安培养、照顾,这为以后霍光在朝堂展露头角,一展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霍光,凭借门荫入仕,侍奉在汉武帝的身旁。他为人少言稳重,谨慎从容,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犯下任何错误,因此得到了武帝的赏识和重用,
征和二年,太子刘据被巫蛊之祸逼死后,武帝决定立刘弗陵为储君。但武帝几近黄昏,弗陵尚幼,武帝决定寻一贤臣托孤辅佐,但遍观朝内诸臣,只有霍光可以委以重任,于是以《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暗示霍光。
武帝驾鹤西去前,霍光和田千秋、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受命共同辅佐少主。武帝驾鹤西去后,八岁的刘弗陵,也就是汉昭帝即位了大统。在辅佐期间,几位托孤大臣之间也是明争暗斗,金日磾早逝,作为丞相的田千秋胆小怕事不与霍光争斗,上官桀、桑弘羊也没有联合起来,个体势力不及霍光,于是慢慢的霍光便统领政事,大权在握了。
霍光和上官桀是姻亲关系,上官桀的儿子娶了霍光的女儿,两人有了一个女儿,也就是后来的上官皇后。上官桀也想趁此机会获得一部分权利,于是双方逐渐结怨斗争,成为了政敌。武帝时期,在财政改革上,桑弘羊是首当其功。所以也想扩大手中权力,替子弟谋福利。但因为霍光的原因没有成功,因此也怨恨霍光,两人也成为了政敌。昭帝的哥哥燕王刘旦,也觊觎皇位。这几人便联合起来,先是诬陷霍光有不轨之心,失败后又准备废去昭帝迎立刘旦,但计划被意外的泄漏了,最后上官桀父子、桑弘羊和刘旦都被除掉了,霍光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霍光在辅助昭帝时,因为武帝时期长期的对匈奴作战,导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所以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方针政策来恢复生产,同时减少国家开支,减免百姓赋税,使社会安定,安居乐业。在对人员任用上,不拘一格,惟才任命,使朝野和睦;对外关系上,对匈奴先是武力震慑,后以和亲政策来稳定边疆,对西域宣扬国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在昭帝驾鹤西去后,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但刘贺胡作非为,疏远老臣,任人唯亲。霍光于是联合大臣,效仿伊尹废太甲的典故,废了刘贺,改立刘询为帝,也就是汉宣帝。但这种做法,给以后废立皇帝的权臣提供了借口,为了掩饰真正的目的,故意说成“行伊霍之事”。
宣帝即位以后,霍光也许是真心,或者是作态,想要归政于宣帝,但宣帝不允,于是依旧辅政,这时权力达到了顶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霍家族人也都高官厚禄,在朝廷占据要职。这样一来,主弱臣强,令宣帝越来越忌惮。尤其发生了许皇后的事件,更是加剧这一矛盾的导火索。在宣帝登基以后,本欲要立正室许平君为皇后,霍光没有反对此事,但却因为宣帝老丈人受过宫刑而反对加封他为列侯。更有甚者,霍光的家人因为自家女儿没有被选为皇后而心中忿恨,于是买通御医淳于衍毒杀了许皇后。此事发生后,霍光为了袒护家人,做了不公正的处理,没有治罪淳于衍,并且不久霍家女儿也成为了皇后。这些都为以后家族衰败埋下了祸根。
霍光去世以后,宣帝给了霍光极高的评价,将他和汉初开国功臣萧何相比,并且下葬时使用了皇帝级别的礼仪,谥号“宣成”。但盛极而衰,奢靡骄纵的霍光家人则不是那么幸运了,尤其是在宣帝得知许皇后被害真相以后,宣帝不再庇护霍家,并不断削弱了霍氏手中权力。此时霍家便有了谋反的意图,但不久,计划泄漏,霍氏一族满门抄斩,可谓哀哉。
霍光作为重臣,他稳定了武帝后期以来动荡不安的封建统治,恢复并发展了衰微的社会经济;霍光作为权臣,他独握大权,乾坤独断,袒护家族,给自己的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但不管如何看待霍光,他辅佐的汉昭帝和汉宣帝时期,西汉国力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成为了历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