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娱的大瓜,终于砸向了那位近两年“神隐”的顶流——王一博。不续约乐华?!
这传闻一出,粉丝们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就差把“庆祝王一博脱离苦海”打在公屏上了。可另一边,乐华老板娘杜华女士一句语焉不详的“荒谬”,又给这出大戏蒙上了一层罗生门式的滤镜。说句大实话,这哪儿是简单的合约到期,分明是一场酝酿已久、关乎百亿商业帝国的“顶级分手”前奏。一边是贡献了公司超过六成营收的“超级血包”,一边是早已铺好后路、手握四家关联公司的28岁老板。这场博弈,怎么看都不像好聚好散,倒更像一场豪赌。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乐华的财务办公室里,报表上每一个跳跃的数字,几乎都带着“WANG YIBO”的烙印。可就是这个撑起了大半个公司的人,可能很快就要带着他的名字,头也不回地走了。杜华那句“荒谬”,你说她是在否认传闻,还是气急败坏?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从前那个在热搜上“买房”的王一博,这两年确实“安静”得让人有点不适应。影视作品上,对比同期顶流们一部接一部的刷脸,他的节奏明显放慢。综艺曝光?更是大幅缩减。就连时尚商务资源,也没了前几年那种“屠榜”的气势。
笔者在这里就要说句扎心的大实话了: 这种“低调”,你说全是王一博自己想沉淀转型?我信。但你说这和合约即将到期的微妙节点毫无关系,鬼才信!这几乎是娱乐圈心照不宣的规则:合约进入倒计时,公司还敢不敢、愿不愿把最好的资源砸在一个“未来不确定”的艺人身上?而艺人自己,又会不会在接项目时更加谨慎,为自己的下一站铺路?所以,资源下滑不是玄学,是赤裸裸的商业逻辑。粉丝们感觉到的“委屈”,王一博可能比谁都清楚。你觉得王一博近两年资源下滑,主要原因是?
回想王一博从UNIQ组合里那个青涩少年,到凭《陈情令》一跃成为内娱顶流,乐华在他成长路上的投入与栽培,功不可没。这是无法抹去的事实。但问题就在于,当一棵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它还会甘心只做花园里最耀眼的那一盆盆景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乐华2024年财报里,那个刺眼又耀眼的 “62.3%” ,像一枚勋章,也更像一道枷锁。它证明了王一博无与伦比的商业价值,也暴露了乐华致命的“王一博依赖症”。
粉丝们总吐槽“王一博养活了整个乐华”,这话虽然极端,但离真相并不远。杜华这些年在资本市场的故事,核心主角之一,永远是王一博。可对于王一博而言呢?当他的个人价值已经庞大到足以自成平台时,继续被一家需要他“输血”的公司抽取巨额分成,这笔账,换做是你,你也会算。
所以,不续约根本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他名下的那几家关联公司,以及大量申请注册的个人商标,早已泄露了“天机”——王一博想要的,早已不是做一个顶级打工人,而是成为资本本身。
那么,灵魂拷问来了:单飞后的王一博,真的就能一飞冲天吗?而失去王一博的乐华,又会怎样?
先看王一博。自立门户,意味着绝对的自由,也意味着要独自面对市场的所有风浪。从前有乐华这个“庞然大物”在前台谈资源、挡刀子,以后所有压力都要自己的小团队来扛。影视寒冬之下,一个没有大公司背景的个体户,哪怕你是顶流,去谈顶级制作、高端代言,难度系数恐怕会指数级上升。
再看乐华。杜华那句“他在公司收入占比正逐步下降”的回应,简直是标准的“华尔街话术”,试图安抚投资者:“别怕,我们离了他也能活。”但好家伙,一个贡献了六成以上营收的顶梁柱要撤了,你告诉我不疼?这就像一个人说“我的心脏马上就要独立出去了,但请放心,我身体其他部位造血功能很强”一样荒谬。
资本市场是最诚实的。消息一出,哪怕股价暂时“稳健”,未来呢?乐华要再培养一个王一博?别说笑了,这种级别的顶流,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具有不可复制性。
所以,这场“分手”,没有绝对的赢家。续约,或许是维持表面繁荣的“缓兵之计”;而不续约,则大概率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冒险之旅”。王一博赌上的是未来的星途坦荡,乐华赌上的则是半壁江山。
说到底,王一博与乐华的这场博弈,是内娱流量时代发展到极致后,必然会出现的一个缩影。它残酷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在绝对的个体价值面前,传统的经纪公司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艺人本身就成了一个巨大的IP和商业实体,他为什么还要甘于被“中间商”赚走最主要的差价?
我们嘲笑着杜华的可能“人财两空”,又何尝不是在见证一个旧秩序的瓦解?我们期待着王一博的“单飞传奇”,又何尝不是在对一个打破规则的英雄寄予厚望?这场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关乎百亿资本的流向,也关乎一个顶流的终极命运。你们觉得,王一博单飞是明智之举吗?乐华又该如何渡过这次危机?评论区里,等你的高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