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创作挑战#
现在的作家有多卑微
连忠照
我的一部长篇小说,书稿完成已经快四年了,一直未能出版。目前正在出版社等候,昨天忽然听说,现在的纸张和印刷费上涨,原定的出版费用不够,顿时内心苦闷,一夜都没睡好。早上起来,感觉嘴边火烧火燎,竟起了一片燎泡。
跟几个文友说起,都感叹:如今当个作家真难。
确实,今天的作家早就不是当初那样头顶光环,风光无限的文学家了。
如今作家有多卑微?
在普通人心目里,作家是个又轻松又风光的职业,坐在桌前写写文章,名利双收人人羡慕。实际上,你当了作家就知道了,写作是个熬人的事情。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一字一句,都是从心窝里掏出来的。
如果你有个正式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那恭喜你,你是最幸运的。因为你不必为生活焦虑,不必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只管安心写作。
如果在体制内工作,更是幸运中的幸运,因为休假日期固定,朝九晚五,下班时间完全可以专心写作。出了书,因为有人脉,也不愁卖。
真正艰难的,就是没有正式工作的作家,他们每天要想办法解决生存,但因为对文学执着的爱,经常顾不上赚钱,闷头写作,不但常常衣食无着,就是耗费心思写出的作品,因为没有地方发表,难以出版,成了心中的痛。
为了发表和出版作品,底层的作家们可谓低声下气,好像要饭的似的,求爷爷告奶奶,寻门子钻眼子。只差没给那些比自己还年轻的管事人跪下了。
要知道,如今的作家阵容差不多有几十万到百万,仅中国作协会员,大概就有一万四千左右。
这么多作家,加上各个刊物编辑也在写作,而刊物就那么几十个,要发表作品有多难可想而知。所以作家们不光要会写作,还得会投稿,要懂社会关系,要有人缘,能搞好人脉关系。
对于普通作家,大多先从本地刊物开始,慢慢积累人脉,直至有朝一日登上大刊。这是一条很艰难、漫长的道路。但是若有熟人,机会就相对快多了。
所以,作家们喜欢在圈子里交朋友。要搞好关系。男作家可能就是兄弟情谊。女作家付出的只能会意不能言说。
文学创作的艰苦,大家只要看看陈忠实为了写《白鹿原》,在老家埋头写作的经历,看看路遥在铜川陈家山煤矿写作时,那堆满烟头的烟灰缸。可以说,作家写的是文字,付出的是生命。
但是作品写出来不等于已经完成了,能发表,出版,才算成功。像路遥、陈忠实这样的大腕,作品当然不愁发表和出版。
(其实路遥《平凡的世界》发表也很艰难,是历经波折,直到1988年3月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午间的长篇小说广播节目里首播《平凡的世界》才轰动全国,得以正式出版,获奖。)
作品写完,作家们先投稿,一个刊物一个刊物到处去投,跟撞大运一样。但是一个没有名气的作者,编辑看不看你的作品,那是很难说的。可能人家看到陌生的名字,连邮件都不会打开。
然后就是找出版,普通作者出版,得自己寻找出版资金,厚着脸皮到处化缘,能量大的作家,能找到好心企业家资助,没有能量就难说了,可能十年八年都出不来。
终于出版,书印出来,当然要先给赞助商,剩下的,才是作者的,送送朋友,手里留几本书,在别人眼里连一卷废纸都不如,这似乎就是一个作家几年辛苦的结果。
也就是说,作家付出的是时间,金钱,生命,收获了几本书,根本拿不到什么钱。除非出版后,有人慧眼识珠,被改编为影视,然后作品走红,再版,这才算有收入了。
所以,只有亲友知道真相,认识的人都嘲笑:还不如去种几亩地,或者去工地搬砖头,起码付出了有回报,能挣到钱,就你这样,辛辛苦苦,最终只能换个虚名儿。
作家有多卑微,到处求人、化缘的时候,低声下气,遇到嘲讽和侮辱要装聋作哑,就是被人唾到脸上,也得擦干了继续笑,心里在哭也得强颜欢笑。
这时候,他们往往是“笑在脸上,泪往心里流着”。本来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性格,但为了作品能见天日,哪怕人家把你腰杆子打折也得弯下去。
路遥一句“日他妈的文学”,说出多少作家的心酸。
像余秀华那样,靠一首《穿过半个中国去睡你》搏出位,一鸣惊人,功名成就的毕竟不是普通作家能做出来的。还得看你有没有机遇,有没有书商炒作的价值。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