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阅兵,最让人记住的,未必是铁甲轰鸣、阵列如山的队伍,而是观礼台上,有一些人静静坐着,身上的分量比任何武器都重。
当受阅方阵经过的时候,有几位白发老兵,明知道双腿不听使唤,还是要把自己从轮椅里撑起来,慢慢站直,颤抖着举起右手。那眼睛里泛着光,里面有一辈子的荣誉和记忆。
那是把最后的力气交给军礼,也把最后的告别交给祖国
。
就在同一天,ICU病房里,102岁的老兵彭长竹争着要看这场阅兵。直到夜里,他才安静地走。对他来说,这场仪式是等了一辈子的事情。
所以,能坐在那个台上的,不是随便一个“有名的人”。那是国家请来的客人,这个“请”字很重。它不看你红不红,看的是你在关键时刻的选择,看你用影响力干了什么事。
张明敏就是个老例子。这回是他第三次坐在阅兵观礼台。早在1984年,他带着《我的中国心》上了春晚,成了第一个登上央视舞台的香港歌手。这首歌,把无数海外华人的心都拽了回来。
但他也因此在香港被孤立。外界噪音再大,他还是认定自己是中国人。
1988年北京亚运会差钱,他卖掉自己在香港的房和车,拿出来当第一笔捐款
。干了一整年的义演,154场,60万元全捐,没有留下分文。
后来,他全力投入香港回归的宣传,为两地青年交流奔走,干脆淡出歌坛。儿子取名颂华,意思很直白,就是歌颂中华。这些年,他多次被邀请参加阅兵,这次他在现场清唱《我的中国心》,很多人听得眼圈都红了。
杜江的故事截然不同。上一次阅兵,他没在台上,因为他说“自己的作品和成绩还不够”。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下次要凭实力坐进去。接下来的十年,他挑的全是硬骨头:
《红海行动》的蛟龙突击队副队长、《中国机长》的第二机长、《我和我的祖国》里的升旗手
。这些角色,个个和国家记忆绑在一起。
这次,他终于实现了目标。他说:“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期待着!祝福祖国,祖国万岁!和平万岁!”背后是十年的努力和兑现的承诺。
甄子丹是另一种类型。他被大家记住,大多是因为《叶问》。但他在电影之外做的事,少有人知道。武汉疫情,他捐了100万港币。河南水灾,他和妻子又静悄悄捐了一百万,没有搞大新闻。他在电影里拓宽了中国功夫的表达,用《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极限特工3》把中国武术带进好莱坞。阅兵那天,他说了三个词:荣幸、震撼、自豪。
张凯丽的履历,就像一堆标签:演员、军人、运动员、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她的名字,常见于舞台和荧幕。但在两会上,她提出过设立“家庭暴力罪”,为那些没有话语权的受害者发声。这么干,比分多少影视大奖更重要。这种公共事务的参与,让她的“名”有了分量。
这些人,不论出身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把自己只当娱乐圈的“明星”。他们知道,公众人物有责任,他们的影响被看见,就要用来撑一些更重要的事。
阅兵那天的观礼台上,有老兵的军礼,有歌手一生的歌声,有演员为梦想兑现的承诺,也有武术家把中国文化扛去世界的身影,还有文艺工作者替弱者说话的勇气。
那是一群能用一张请柬换回全社会尊敬的人
。
相比起那些用粉丝数堆出的热度,这样的人,显然更值得追。能上那个台的,背后都有一段值得被讲很多遍的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