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洞察当下年轻人面对情感生活的真实心理,呈现每一个你我周围鲜活的“身边人”,当素人和明星、演绎和观察、生活和综艺相遇,如何来折射个中现象与矛盾?作为2019年观察类节目的一个新样本,《遇见你真好》如何来设计节目逻辑?影视前哨(ID:yingshiqianshao)专访了节目总编剧朱立奇,挖掘这档节目诞生背后的故事,以及关于素人真人秀创作的更多思考。
文 | 霓星
回顾2018年的国内综艺市场,观察类节目异军突起,开辟真人秀的新战场,这个在中国电视界尚属年轻的综艺品类一度成为热门。前有《心动的信号》《我家那小子》将素人情感生活记录纳入观察模式,收获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各大卫视和互联网平台的一系列节目紧随其后陆续与观众见面。
新年伊始,浙江卫视战略发展中心率先迈出一步,由其自制的生活观察类节目《遇见你真好》近期正在浙江卫视播出。节目组挑选出七位素人单身青年,他们将在浪漫美好的遇见小屋展开30天的共同生活。节目还邀请到宁静、王耀庆、吴宣仪、董又霖、黄荻钧及沈涛等作为恋爱侦查团成员,同亲友团一起,观察和分析素人的日常相处细节,导出助力年轻人社交的攻略。
一档素人情感真人秀,编剧层面的操作难度在何处?镜头前的对象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创作者又该如何充分呈现真实感?在观察的维度之外,怎样丰富节目的看点让观众代入?素人综艺是否会成为新一阶段节目创作的主流?带着这些疑问,影视前哨(ID:yingshiqanshao)记者对《遇见你真好》的总编剧朱立奇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述节目背后的故事,聊创作、谈心得、说观点。
“没有剧本,有的只是‘预判’”
关于部分网友质疑的“剧本说”,朱立奇首先做出了回应,“《遇见你真好》自始至终都没有剧本,我们有的只是‘预判’”。而他口中编剧团队的“预判”,是基于前期大量的案头工作,基于创作团队每个人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基于编剧对素人嘉宾和艺人嘉宾多渠道全方位的了解。当然,这种“预判”也最终生成了节目的悬念和看点,不断增强节目在剧情上的故事性。
做素人情感综艺,确定嘉宾人选是编剧的首要难题。“整个筛选过程下来,我们在深圳及香港地区范围内总共看了近千人的资料,直到临录制之前还有12个人在备选的资料库中。”朱立奇表示,在选素人的过程中团队内部也曾产生意见上的分歧,甚至也会发生推翻已经确定好的人选再重来的情况。谈起选拔“遇见小屋”主人公的标准,朱立奇则坦言,形象是首要考察因素,站在观众的角度,“第一观感”是否舒适、能否给大家留下好的眼缘十分重要。而编剧团队在与素人进行电话沟通或文字交流之后,会对其进行三轮左右的面试,并用DV记录全过程,这时,乐于表达的特质和好的谈吐便成为候选者的加分项。
至于节目在素人数量上不对等的起始设置,也是编剧团队通过程序设置“预判”可能发生情况的一部分。朱立奇介绍,由于是3位女生对应4位男生,第1期节目中“胡子大叔”刘适时在巴士上“落单”的情况也是在编剧的“预判”之内的。他还向记者透露,在后续的节目中,小屋内的嘉宾在数量上会出现大的变化,男女比例的再变化将会刺激出小屋内的素人更真实的反应。
同时,编剧团队在节目录制之前对于素人之间的情感发展也是有“预判”的,这份判断基于每个编剧对素人的充分了解,基于编剧针对每位素人总结的不少20页纸的详细资料。“编剧们在开录之前便会介入到素人的生活中,不仅会同他们进行线上的沟通、聊天,也会提前到深圳,和他们在线下约着去KTV唱歌或者等他们下班约着吃个晚饭等等”,在朱立奇看来,进入素人的生活、和他们做朋友是编剧的重要工作,在每个细节处了解他们的喜好和习惯。“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某一素人经常去的咖啡馆对面就是另外一位素人小学时就读的学校”,像这样地发现素人之间相似的过往经历、存在的共同爱好等,让素人对编剧建立起信任,为对他们可能产生的情感联结进行“预判”提供了空间。
“尽管‘预判’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它仅仅是我们做出的初步判断,并不是有绝对性的,也并非完全准确的。”朱立奇回忆,“在第一天开录前,所有编剧都打了一个赌,对所有素人的情感线做出了自己的预测,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全对。”作为编剧,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节目中频频出现的惊喜效果,正是这份存在“风险”的“预判”带来的,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同编剧一样,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会怎样。
“两个演播室充满碰撞”
对于演播室内的艺人嘉宾,朱立奇表示,在敲定合适人选时要考虑到每个人是否具有各自不同的形象特色、是否能代表不同群体的看法。至于最终选定的这六个人,他们在性别身份、年龄梯队、个性特征上的碰撞增强了“明星观察”部分的可看性。
如大家所看到的,宁静是清爽干练、直接敢言的“大女人”;王耀庆则与以往在荧幕上塑造的海归精英形象不同,有着有趣的一面,在节目中频频抛梗、搞笑不断;“臭屁”的董又霖实际上认真细致,在推理连线中得分最高是因为在节目录制前仔细研究了其他同类型的综艺节目,做了大量的功课;通过和吴宣仪一对一见面的现场聊天,节目组看到这个女生的巨大能量,她有勇气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传递给观众;而身为作曲人的黄荻钧,本身有着艺术家感性的一面,但由于大学时期学习过犯罪心理学的课程,她根据微表情等心理学内容的知识储备,在节目中经常给出专业性的解读;至于沈涛,则是这种话语场中不可缺少的拉家常式的人物。
朱立奇还给记者分享了一则趣事,“在跟王耀庆老师第一次见面时,他上来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人设是什么’,我们告诉他没有人设,只需要充分展现自己的真实状态,而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在后期来强化你真实状态中呈现出来的特质,这种‘反向输出’才逐渐形成你的人设。”这也是打动他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因为后来他告知节目组,其实他有点反感别人给他按人设,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自在的。
值得一提的是,《遇见你真好》在棚内演播室的设置上采取艺人观察团和亲友团“双演播室”制,每期节目选出一位致臻恋爱观察员前往亲友团观察室进行分析讨论,并同其他艺人观察员进行推理结果的竞争,争夺“海洋之心”。“观察室的重要作用之一便是推动节目的进程,通过提出外景故事中可能漏掉的细节,助力剧情的发展走向”,朱立奇谈起这一创新性的设置时说,明星观察的部分相对于素人的情感故事可能较为平淡,趋于理性的讨论和观点性的内容并不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亲友团的加入和两个演播室的竞技关系则很好地补充了这一部分的综艺化形态,使节目更具娱乐效果。同时亲友团可以及时补充素人的有效信息,帮助树立素人形象。例如上一期节目中,廖锡荣的妹妹在演播室中提到哥哥是深圳市十佳杰出青年,像这样的背景信息是素人嘉宾自己不方便直接说出而明星嘉宾作为旁观者又无法掌握的,这时亲友团的特殊身份则有助于观众对人物形象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关于亲友团的设置,朱立奇和编剧团队的另一初衷便是,以节目为实验,观察“身边的家人朋友到底是不是最了解你的人”这一命题,可能正如宁静经常觉得自己被亲友团误导了一样,在爱情这种相对私密的话题中,家人和朋友认识到的“我认为的主人公”很可能与“真实的主人公”之间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这也是在节目播出后值得社会广泛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将‘选择权’交到素人手中,刺激最真实的反应”
“即便是专业的艺人在表演时都未必能做到完全自然,我们又怎么去要求素人按着剧本演出呢?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去捕捉他们最真实的状态。”朱立奇清楚地知道,互相来电、火花四射的真实感觉是演不出来的。“情感这种东西,如果是配合着别人演出的话,它的真实性和观感肯定会大打折扣。”
“如果没有剧本的话,那么编剧在做些什么?”谈及编剧承担的角色,朱立奇回答了这一大多数观众都关切的问题。他介绍道,除了要和素人沟通交流、掌握他们的真实想法,贯穿节目全过程的“选择”设置是编剧们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工作。“即便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面对爱情时,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会因为一个选择而发生变化。”而在《遇见你真好》中,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朱立奇和编剧团队正是通过设计不同的“选择”控制节目在剧情的起伏变化。首期节目开篇,映入观众眼帘的便是“爱情巴士”,在哪位男嘉宾身边坐下是节目组给来到《遇见你真好》的女生们设置的第一个选择;每当一天的工作生活结束,坐在小屋内考虑将信息发送至哪位异性的咕咕机也是“选择”;每逢周末,男生或女生更将通过“选择”决定邀请谁共度美好的时光,进一步走近对方,;当新的素人补充进来,所有人又要非常具有仪式感地再次作出“选择”。另外节目特意设置的“抉择屋”成为节目整个封闭环境中的一个开口,素人嘉宾可以选择离开或者提前告白,这也是一个极度释放情绪的“选择”……
这样的“选择”仿佛一个个打开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把钥匙交到男女嘉宾手上,开启哪扇门、门后是怎样的风光或险境都由他(她)自己决定。除了在节目程序的推进上设置选择之外,创作团队在营造场景的过程中也为素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譬如我们在节目中看到的廖锡荣弹吉他、几个人玩抽积木游戏、打羽毛球等等,都少不了节目组准备的有助于嘉宾破冰的游戏道具。“我们不会强cue流程,但我们会提供给他们选择。”
实际上,每一个“选择”的背后是编剧团队在感悟和体验真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灵感。朱立奇说,在编剧团队开会的时候,他最常问编剧们的问题就是“你们约会时候都做些什么”,只有来源于生活的“选择”才能成为真正使人物关系产生变化的契机,从而为节目的剧情发展助力,生活才是最好的编剧。
说到和“选择”相关的故事,朱立奇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编剧和素人之间充满温情的真人真事。由于嘉宾钟嘉骏本身是香港人,对于深圳当地的吃喝玩乐并不了解,不知道约会地点该怎样选择,这时他的专属编剧吴存文便派上了用场。每天的录制要在夜里1点左右结束,这个刚入台两年左右的小伙子在凌晨4、5点钟开完编剧会后只短暂地休息一会儿,上午再带着钟嘉骏去了解深圳,帮他寻找心仪的餐厅、想要的画室等。一段时间过后,钟嘉骏主动提出“我回香港,你好好休息”,简单的话语温暖了编剧的心,或许在了解素人的同时成为他们的朋友是编剧们的最大收获。“在摄像机面前,人的心态和情绪会被无限放大”,朱立奇在提到第三期节目中廖锡荣和纪思清之间产生误会时说,看到纪思清失落难过的样子,纪思清的编剧傅叶纯子在酒店的天台上默默掉泪,“我们没办法介入,但我们很了解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将感情投入到节目当中,投入在每一位嘉宾身上,进而影响嘉宾,使他们全情投入到节目中,这样才能让观众也投入其中。
“‘可控又失控’是素人真人秀最理想的状态”
《遇见你真好》的主创,整体年龄偏年轻向。除此之外,主创里中还有很多经验丰富的电视人,包括总导演陆浩、总统筹丁卿、总编剧朱立奇、执行总导演周路莎在内,他们或曾担纲《奔跑吧兄弟》总导演、或曾负责制作《高能少年团》《二十四小时》等热门节目,《遇见你真好》也因为他们的加入而在重要节点的把控上更加准确、到位。而年轻导演能够更好地和同年龄段的素人嘉宾打成一片,彼此交心。这样的成员构成,使得整个团队在操作这个项目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被问及素人真人秀在编剧层面的操作难点,朱立奇认为还是在于没有剧本带来的挑战。“走剧本的话可以保证写好的戏产生的效果,但在真实性上会打折扣,而完全撒手不管可能就会导致节目平淡无奇,因而对于编剧来说这其中度的把握就很重要,既可控又失控是素人真人秀比较理想的状态。”而“失控”的部分往往会带来惊喜,正如第三期节目中依据歌曲选择约会对象的部分,朱立奇说,当廖锡荣选择了《乌克丽丽》时编剧团队是兴奋的状态,因为他们知道这将是节目故事性的来源。另外,“即时编剧”也是这类节目的一个难点。因为情感变化的不可控,因此有些之前设计好的选择设置常常会临时调整。第三期选歌决定约会对象的规则,就是编剧组在临录这个环节前一天根据素人们前几天常常弹琴唱歌这一现象而临时调整的,结果收到了意外的效果。也因为这种“即时编剧”,对导演组的执行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了保证节目的真情实感,节目主创在给素人营造真实的生活场景上花费了大量心思,节目组为弱化导演组的存在,摄像老师们在遇见小屋内躲在单反玻璃后面拍摄,编剧们最常和素人说的一句话也是“进了别墅后就别找我们了”,这样做的目的便是为了让他们卸下防备,展现真实的情感状态。
除了真实性之外,观众的参与感也是素人情感综艺的制胜关键。关于如何增强观众的参与感,朱立奇认为有四点要素值得关注:第一,人物的代入感,入住遇见小屋的主人公们在职业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既有运动员、模特等仿佛自带光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的身份标签,也有贴近我们生活的主厨、金融从业者、研究生等,他们代表着某些类型群体的态度。“没有选择‘高端’的行业领域,为的就是代表更大的职业群体范围,面向更广泛的受众。”朱立奇说道。第二,情境的熟悉感,“就像第三期选择约会对象时的听歌猜人,可能是当下很多年轻人都会做的事情,在朋友圈分享一首歌,让喜欢的人听到,通过歌词等了解自己的心意”。而嘉宾们约会时去到的餐厅、蹦床馆、画室,对观众而言也是熟悉的,是在约会时、谈恋爱时会去到的场所。第三,话题度,爱情本身就是人类永远绕不开的命题,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考验人心的东西便是爱情,因而节目中的内容具有天然的话题度。第四,双演播室带来的悬念感,同样作为素人情感生活的观察者,观众的观点可能有时和恋爱侦查员一致,有时又和亲友团一致。
“以往传统的婚恋节目是在短时间内通过强环节的设置将某种婚恋观念输出给观众,这种设置可能给观众的反应时间较短。”朱立奇把《遇见你真好》这样一档剖析成年人恋爱心理的节目看作是“给观众照镜子”,“在这档节目中,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在爱情中的模样”。第三期节目中纪思清把《乌克丽丽》推给郑晓雯时,弹幕中许多网友评论“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这么做”。至于节目采取的星素结合的模式,朱立奇认为,“‘素人故事+明星解读’其实是具有一定的可脱离性的,在出现大量的过渡性产物之后,素人真人秀必将迎来它的春天”。
他也同样表示,纯素人真人秀可能在日后成为综艺领域内一支重要的力量,国外很多成功的模式比如《老大哥》、《学徒》等,都是先有了素人版的成功,然后才开始制作明星版。但素人真人秀正确的引导十分重要。“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题材的选择和尺度的把握是素人真人秀务必注意的,而中国素人真人秀可能的发展方向是以具有大众性、普适性的话题作为切入点,例如爱情、亲情、友情、食物等,在具有代表性、让观众产生代入感的题材上做细分切入或许是素人真人秀的下一个出口”,朱立奇总结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